分享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XUTINGHAO 2019-04-19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一、作为春天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绽放,香味浓郁,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比如唐代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桃红柳绿,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浪。与此同时,桃花的凋零也预示着春天的逝去。因此,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清代袁枚的'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都表达出了怜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二、 作为美人的意象。

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羞容。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也即送新嫁娘歌。该诗意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三、 作为桃源的意象。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则一改封建社会人人追名逐利的风气,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

诗词中桃花的三个意象

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