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RK588 2016-04-18
2015-12-25 孟氏健康事业

孟氏健康事业微信号msjk95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孟氏健康事业 免费关注

孟氏拔罐是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的医疗器械,具有治疗作用。

孟氏健康事业一直追求着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最高境界,即预防保健重于治疗。积极推广孟氏拔罐与中医养生保健相结合的孟氏整体疗法,让你少花钱得健康。

孟氏拔罐终身免费维修,21年来说到做到,孟氏产品,值得信赖!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芈月传》中公子荡被杀人蜂蛰,太医令主张用拔罐吸出毒血,可见拔罐疗法在秦国时期,上至王室,都深得信赖和推崇!!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


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

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现代拔罐疗法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健康、养生、保健、理疗,拔罐疗法这种传统、自然的、物理的疗法再次受大众喜爱!而且拔罐疗法易在传统的火罐、筒罐、上大大创新---如:磁疗拔罐、药物拔罐等。

孟氏拔罐是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的医疗器械。磁疗、药疗、拔罐疗法相结合,采用中医拔罐方法,使人体皮肤与肌肉组织在吸力作用下局部充血,引起血管扩张,新陈代谢旺盛,集体组织营养得到改善,提高免疫力,达到祛病健身目的。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经过不断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容易操作、适应广泛、疗效稳定、设备简单、对周围环境无特殊要求的特点,是一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很有前途的一种单纯物理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