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起承转合

 杏坛归客 2016-04-18

(作者·滕伟明·四川)

 

        初学写诗的人,往往爱取《千家诗》作为描红本,不知不觉就把手写坏了。《千家诗》选得很粗疏,只讲浅近,不讲规矩。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分写,漫无中心,只因为数字对、颜色对、方位对一应俱全,很受冬烘欢迎,便对学童说这是最好的诗,你们照着写罢,这样就把路子引歪了。其实古典诗词既注重主题也注重结构,绝不能信手涂鸦。杜甫一向是很严谨的,像上面那首诗只是随意的、偶尔的例子,冬烘偏偏选它,那是他自己缺少见识。

        每首诗词,都有它明确的主题,为了很好地表现这个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结构当然不会一成不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先熟悉起承转合是必要的。起承转合犹如书法中的楷书,你学会了楷书再学行书、草书,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矣。

        何谓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指安排句子的一般规范。起,就是开头,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承,就是承接,它与起句顺着说,并把它补充完整。起和承最终的结果是合,即把诗人心中的感悟抖出来,让读者明白他写这首诗的用意。但如果老是这样安排,也会使人感到沉闷。因为这种安排缺乏悬念,一眼观尽,不能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因此,古人早就懂得在合之前,要安排一句来转。转的意思就是制造悬念,表面上是另起炉灶,把话题岔开,其实这是在故意卖关子,激发读者产生好奇心,迫使他一气读完。这样一来,结句就不会显得平板了,它因为有了转句而显得更加响亮、更加使人难忘。打个比方说,转就等于相声中的扣扣子,合就等于相声中的抖包袱。如果先不扣紧,最后包袱就抖不响。古代还没有悬念这个词,所以古人只能说转就是顿住或煞住,意思一样,就是说转句必须与起承异道,不能再顺着说了。不顺着说就是荡开,荡开就是制造悬念。这样看来,转句的作用很大,技巧性很高,最不易学。检验一个人是否训练有素,只要看看他的转句便一目了然。所以起承转合的关键就是转,必须下苦功夫打通这一关。

        原理说清楚了,你还是不一定真懂。下面再用陆游的诗来加以说明,其目的就是让你更直观、更透彻地弄懂这个奥妙,从而掌握起承转合这个技巧。只举陆游的例子,并非是说他的起承转合做得最好,只是懒得一一标明出处而已。

 

        小舟游近村

        斜阳古柳赵家庄,。从环境写起。这是惯例。

        负鼓盲翁正作场。。补充说明这是写说唱之事。

        死后是非谁管得?。突发感慨,好像与说唱不沾边。

        满村听说蔡中郎!。回到说唱:蔡伯喈竟被严重歪曲了!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从感触说起。这是变例。

        尚思为国戍轮台。。补充“不自哀”原因。点明志向。

        夜阑卧听风吹雨,。用突如其来的风雨岔开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回到感触,并把理想壮丽化。

        小结一下:起和承是一气贯通的,一般是先烘托环境再叙事,有此二句,所咏之事也就清楚了。当然情感也是形象,所以用感慨来做起承也是一法。例二就是如此。转句应岔开话题,最好是突兀句,要使读者事先未曾料到,这才会产生悬念。比较这两个例子,用写景叙事开头的就用感慨来转,用感慨开头的就用写景来转,这说明情与景有怎样密切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悟出转就是藏着掖着,让结句突然展现,加强震撼力,同时它也为结句的冲出暗中铺垫,并没白费。第一首有了“死后是非谁管得”,才知道“满村听说蔡中郎”含着诗人多少感伤。第二首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才把读者带入痛杀胡虏的那种激情之中。转句有怎样的作用,于此可以想见一般了。

 

        临安春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今骑马客京华?首联是起,关键词是世味与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颔联承京华:杭州风物毕竟可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颈承世味:候补光阴孤独无聊。

        素衣莫起风尘叹,第七句转。忽然与素衣对话,似不沾边。

        犹及清明可到家。第八名合。表露心迹:仕途无味,不如还家。

        律诗与绝句不同,承句是很有讲究的,不可轻易放过。仔细分析这一首就会明白,古人是如何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了。律诗有森严的壁垒,哪一联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初学者不知道律诗中二联是干什么的,乱写一气,当然只能是痴人说梦。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本诗出示了另一种转法,即用七八句共同作结,而故意让第七句语意未竟,迫使你一气读下去,寻求结果。用语意未竟的办法作转,最方便也最常见,读者可以自行在古人诗集中找出大量例子来证明。

        哪么,怎样训练转的技巧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旧作翻出来,一一检查,一一修改,这样你的印象才最深。例如有一个学员,曾为新华日报报童,他回忆当初这一段经历:铁足麻鞋快似飞,嘉陵江畔越千回;山城雾重红灯耀,播火尖兵勇突围。

        我告诉他,你不懂得转,第三句先把第四句的意思说完了,第四句就会索然无味。这正如请客,如果客人未到,你先把酒瓶打开,并一一斟满,客人来时,便一点香味也没有了,所以第三句必须捂住。我建议他第三句改作“五更时节重重雾”,这样第四句才更具震撼力。这个学员从中悟出真谛,以后的作品就不光是看好,而是登上一个新台阶了。

        现在回到第二段,起承转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懂得起承转合的原理,并运用得十分纯熟之后,就要求变。所谓法无定法,是指在获得创作自由之后的一种超常规发挥。又回到陆游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怎样解剖这首诗的结构?这首诗一气呵成,已成为最高格,不可解剖。如果一定要解剖,那么第一第二句都是起,先写祖国河山的伟大与可爱,第三句既是承又是转,因为它暗含着“遗民忍死望恢复(也是陆游句)”这一层意思,不过这已在跳跃中显示出来了,正因为如此,第四句才具有那样强劲的冲击力。此是后话,留待你今后揣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