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讲:“学而时及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面所讲的“朋”,指的是学生。孔子晚年,学问大成,前来请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把这些人都称为朋友。 孔子的学生很多。过去人们常常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和这些学生讲学之余,弦歌诗颂,其乐融融,后人把孔子教学的地点称为“杏坛”,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都喜欢,其中尤其喜欢的是颜回。 颜回这个人,在《论语》里给人的印象很神秘,吃得住苦,不大吭声,但很聪明,闻一以知十,连素来自负敏捷的子贡也自认不如颜回。颜回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伤心:“老天爷,真是要我的命呀!真是要我的命呀!”其他学生爱护老师的身体,劝他节哀。孔子说:“这个人死了再不哀痛,我还哀痛谁呢?” 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在一起服丧三年,然后才分散开去。子贡在孔子坟墓附近搭建了草庐,一共住了六年,然后才离开,这表明了弟子对孔子的深厚感情。我们现在读《论语》,还常常为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动,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温和、宽容、坦率。 孟子大概也是想通过游说诸侯来实施他的政治主张的,但是连连碰壁以后,他就不再游说了,而是与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 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学生很多,他的《传习录》一书就是他的学生辑录他说的话而成。王阳明谪居西南时,从全国各地赶来向他学习的人有几百人。 熊十力一生不喜为刊物写文章,不喜做演讲,但《十力语要》里收录了许多写给学生的信,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往往要写几万字的文字来回答。他对学生的确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学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后来都成为新儒家中的重要思想家。他在给牟宗三的一封信中说:“吾无精力多写,汝好自作人,宏斯学者,吾不能无望于汝与唐君毅。” 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有名的三大哲学家,他们有师承关系。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本人没有留下一部著作,我们现在能够了解他的思想,主要靠他的弟子帕拉图。帕拉图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此时,苏格拉底已是年逾六十的人了。 帕拉图被老师的哲学所吸引,放弃了对文学创作的爱好,把旧诗稿付之一炬,专心致志地学习哲学。他追随老师,不离其左右,在苏格拉底身边整整度过了八年。当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时,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感谢神,使我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使我做了苏格拉底的学生。”帕拉图把苏格拉底说成“人类中最有智慧的人。” 亚里斯多德从17岁时来到马其顿帕拉图学园,整整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了20年。帕拉图很欣赏亚里斯多德的才学把他誉为“学园之魂” 。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他认为尊敬老师和爱戴老师,就应该把老师的思想发扬光大,发现老师有违背真理的地方,就应该将其纠正,站在真理一边。 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之间有师生关系,象维特根斯坦与罗素之间、康德和费希特之间、金岳霖和冯契之间。师生关系是哲学家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哲学家的师生感情往往发展成超越功利的人间真情。孔子的一生是凄凄惶惶的一生,如果没有颜回、子路这些忠心弟子,很难想象孔子能够周游列国。师生之间这种感情是超功利的。孔子曾经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教也。”求教于孔子,只要交10小块干肉就行了,所以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平民子弟。 孔子并没有用他的知识和智慧来谋求物质利益。他的学生中有的是流浪汉,有的是住在小巷子里的穷人,有的甚至做过大强盗。许多读《论语》的人,都会为书中师生之间的人情所感动。孔子不是一个板着面孔说教的圣人,而是与学生亲密无间彼此可以争论说笑的可敬可亲的老师。 师生之间的对话深化对真理的认识。古代比较有名的哲学著作往往是对话体,由学生根据老师讲学或回答问题时学生所记的笔记所整理而成。师生间的这种对话,往往是围绕着生活的意义、世界的本质等真正的哲学问题各抒己见,没有预定的答案。 《论语》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就是开放性,对不同的弟子他有不同的回答,但又是一以贯之的。 苏格拉底总是以启发的方式同人讲话,他把这种对话方式:“助产术”,意思每个人自己都有思维的能力,他不过是通过对话把人们所固有的知识激发出来罢了。真正的哲学问题,往往首先是在师生之间对话中产生的。 冯契在跟随金岳霖先生学习时提出了知识和智慧关系的问题,金先生肯定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以后师生多次讨论这个问题。冯契先生则研究了一辈子这个问题,晚年出版了《智慧所三篇》。 老师对学生人品产生深刻的影响。哲学家可能会不同意老师的看法,但常常要受老师人品的影响。据说颜回对孔子是亦步亦趋,子贡等人都很向往孔子的人生境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著名的学生有72贤人,圣、贤都是指德性人品,这是老师对学生人品的影响。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影响了以后一代代的哲学家。熊十力在北大教哲学时,曾经要求让学生与他同吃同住,一起生活,这是因为知识的东西可以传授,但人生境界只有师生之间的共同生活才能使学生有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