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异同?

 三平斋 2018-03-09

论苏格拉底与孔子"人”的价值观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东方和西方分别矗立着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座耀眼夺目、光芒四射、辉煌灿烂、千秋照人的思想灯塔,照耀着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为了繁衍生息、追求真理与自由、向往美好生活、建立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着。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这位为整个欧洲哲学奠定基础,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哲学家,一反早期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南意大利学派的一些哲学家及赫拉克里特这些所谓"自然哲学家",勇敢地突破"神灵”束缚的桎梏,提出了从具体自然物中寻找尤其是从人的“自我"中寻找"始基”的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灵魂"能“归整万物”,人是自然、社会的主宰,而不是自然、社会的奴仆,所以人在宇宙中就区别于自然物。在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从语言文字出发来解释"人(类)"的概念,他说:"在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只有人对它所见到的事物进行观照”。这就说明苏格拉底是从人自身主体功能出发来界定人的,尽管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系统地阐释人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但他却抓住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不但有意识而且有自主意识,人不但能认识一切,怀疑一切,而且"反躬自问”,因此,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至理名言。这表明:其一,人能认识自己,而动物则不能,人是一种理性动物,自主动物;其二,人既然能认识自己,就会深知自身的智与愚,因此,苏格拉底明确区分了"智慧"和“爱智”这两个范畴。其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只能是“爱智”,对知识充满热爱,只有不停顿地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才能在自然中显其价值。因此,苏格拉底指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柏拉图《泰阿奉德》篇171页)。从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主张,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不仅有意识,而且有自主意识,不但以自然、社会为认识客体,同时也把自身置于认识客体之中,人之所以能认识自然、社会、自身,就在于人”爱智慧”,才能不遗余力地获得知识,人能获取知识是人的主体功能,因此人的价值就在于此。这种从人的自身出发,揭示人的主体功能,无疑是一种接近科学的判断与分析。这种从人的个体价值出发来评判人的原则,无疑为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在对人的价值判断中,并非只考虑人作为知识主体,而通过“理念"系统,把握自然的规律,认识真理,这是人的最基本的主体功能,即认识世界的功能。人作为能动认识世界的主体,还有来自各方面的诸多欲求,要利用自然满足这些欲求。从低级阶段说,这种欲求也和感觉的反应一样,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满足,是自然与自我交往的一种形式。人既然能把感觉的印象转化为概念,那也就能把自然欲求概念化为“目的”。这样,目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自然欲求,而是对这种欲求的判断及追求,形成反映各类事物的知识。这就不难理解作为研究各种“目的"关系的伦理学,当然是一种知识,苏格拉底的"善德即知识"就是这个意思。在柏拉图的《费德罗》篇中,苏格拉底明确地说."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于神,而‘爱智'却适合于人"。“爱智"是人的一种主体功能,也是人的一种品德。尽管人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利用知识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也可能利用知识做有害于社会的事。但在苏格拉底看来,既然知识对人类有功用,那就是一种“善”。有很多人认为苏格拉底是”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但他以为知识能获得一种"善"的原则,当然也就是一种美德。柏拉图《理想国》也记述了苏格拉底把"善的理念"与个人"愉快”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说那些认“愉快"为“善"的人缺乏善的知识,最终承认"善的理念”,才是"真的知识"。这就是说,”善”也有自己的“理念”,并非一切使个人满意的都是“善”,“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说明,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判定主要是,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不会为恶。没有人知道善而不去行善,也没有人知道恶去故意作恶。因此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类的愚昧无知,无知也是一种不道德。虽然他认为"真的知识”是“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概念的知识,但他也没有否认除道德之外的其它知识,如象逻辑、政治、战争、诗歌、艺术等具体知识。这就充分说明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真正原由。

题主的问题,让国历君想到了一个和两位思想家息息相关的、前几年很热的一个历史理论,即“轴心时代”。首次提出“轴心时代”的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他认为:在公元前八世纪到三世纪这段时间,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曾同时出现了思想活跃、精神觉醒的历史现象。轴心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泰勒斯、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等等。

相同的历史时期,一定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状况,也就会出现孕育相似思想的土壤。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生活的春秋时期和希腊城邦时期,都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如此,希腊当时产生了民主政治,城邦确立了原始的直接民主,地域政治慢慢开始取代血缘贵族政治;中国同样,铁器牛耕使得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瓦解,宗法制受到挑战,也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早期政治制度接近尾声。人们对于自然、神灵的敬畏会随着对自然的认识慢慢减弱,对自我的发现和认识越来越多,所以对自然的崇拜也就会慢慢转向对自我的剖析,西方把这叫做人文主义的产生,我们又何尝不是,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究其深层,其实都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要说他们的不同,必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答案肯定也不唯一。但我更愿意从阶级属性和他们思想各自服务的对象上来说:孔子,说到底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的平等也好,仁爱也罢都带有阶级差别,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而服务的,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就是最有力的论据;而苏格拉底完全不同,他是平民的代表,他的观点代表原始民主制度下的雅典平民,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值伯里克利领导的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雅典一度出现人心膨胀、道德沦丧的状况,于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出发点和目的都是要挽救和维护民主政治。从这一点上来讲,孔子和苏格拉底有着本质区别。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

一、对待神与宗教

1、相同点

都是有神论者。

孔子通过直接断言,把鬼神与人事区别出来。

苏格拉底则是通过论证的方法,启发人们理性对待神与人。

2、不同点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不谈鬼神,只谈世事。

苏格拉底,虔诚待神,既谈世事,也谈神事。他还专门论证灵魂不灭。

二、思维方式

1、相同点

都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不盲目。

2、不同点

孔子以个人直接体验作为思维的前提。一切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的直接感受与直接判断。因此,他所分析的问题,看上去是零碎的,有时候是前后矛盾的,但背后有一条主线却是贯穿的,那就是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体验背后,有着基于共同人性和集体无意识的相通性。

苏格拉底以唯灵论作为思维前提,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灵魂,即现象背后的本质,事物背后的原理,事情背后的理念。为此,逻辑推理成为其思考的下意识。逻辑推理的最终指向,一定是形而上,一定是最高的神性。

三、思想体系

1、相同点

都有明确的思想体系,孔子是儒家思想,苏格拉底是

2、不同点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散乱的珍珠,他本人并没有刻意用一条主线去贯穿,使之成为珍珠项练。但是,由于孔子的每一个思想点,都是珍珠,它们散乱的放在泥地上。由于对比而出效果,远远看去,自然构成一个整体。

苏格拉底的思维体系,有明确的线贯穿。苏格拉底所谈论一切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并有逻辑连接。也就说,他所谈的一切话题,都指向一个统一的“一”,一个统一的“神”。或者说,他所谈的所有经验,都有普遍的共性作为背景和旨归。

四、对生活,对政治

对神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生活和政治的不同方式。

苏格拉底既不懂生活,也不参与政治。而孔子“食不厌精”,且一生追求政治。



千百年来,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苏格拉底和孔子这两位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界名望 最大、声誉最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从历史到今天他们的名字和思想精神一直为我们学习和铭记,他们的伟大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更是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虽然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也可以说这就是两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文化精髓之处被人们一直学习和追捧。苏格拉底和孔子他们在历史上都是个人在孜孜不倦的讲学,是我们熟知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个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我们知道孔子还被称为“圣人”,他们一位是代表着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而另外一位则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也非常的清楚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华夏儿女几千年。他们的思想和精髓在人类文化的历史的天空闪耀着智慧和仁爱之光。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一生为维护真理为教育青年而奋斗,而且和邪恶对抗,他的那种宁死不屈的决心被我们称颂。苏格拉底不怕危险的忍受着各种的嘲笑和讥讽在和当时的青年人讨论思考着人生的种种问题。我们的孔子也是在和自己门下的学生做学问,搞教育,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所思所悟。

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两位所研究和传播的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启发我们的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获取智慧。而他们相同的地方则都是帮助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的为人做人的完美。我们看看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两位在研究和教育都是从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索。一位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位则是从人的“群体意识”,呼唤人们相互之间的“仁爱”。苏格拉底是从人的内心的思想核心理性思维,去求得对普遍概念的认识,孔子是从人的外在的行为方式,躬行“仁”与“礼”上去下功夫和进行的。苏格拉底追攀心灵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孔子是从实行“仁”与“礼”的融合的尽善尽美,在对人之为人的的追求中,开始了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的塑造。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曾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基本没有留下自己所撰写的著作,最后而是只有由学生所记述的言行。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拜读《论语》和《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对话》等这些经典著作的时候,只能是听其言,观其行,思其人,也许是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会有帮助的,我个人觉得读一读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点肤浅的认识!谢谢!

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的共同处,差不多是同时代人,都是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研究人的研究人性的,人文思想。

不同处在于,环境与思维角度不同:

苏格拉底:终极的追求是为什么而活着?他的几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我知我无知;无知即罪恶。他的核心思想是美德,道德即是知识致力于穷究细探,所以苏格拉底也谈到灵魂,更倾向于认识自己的哲学思考。

孔子:则致力于如何活,几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吾道一以贯之;不谈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乐。更倾向于政治主张、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上。

在同是致力于人本这个相同问题的方式上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孔子述而不作,苏格拉底否定而否定。这就决定了他们两人在各个方面的似乎相同中实际根本又不同。当然,各个方面很多差别,但是,细说太啰嗦,然而,概括又不好概括,只能这么自认为的言不尽意的大致尽量往核心上说几句吧,最显然的,譬如二者最伟大之处都是热爱教育,有教无类。苏格拉底就不轻易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反问,他把自己比作知识思想的产婆。所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能开创不同门派的思想体系,而孔子虽然也问也答,更多则倾向于给出答案,因为他说,“吾之道一以贯之”,背离此道则非仁非义也。所以,孔子之后不论孟子荀子等各个儒生们无有另开创一门儒学之外的新学体系的,只是在孔子定基的儒学的框架有所发展而已。

简言之,孔子的学说算不得哲学顶多是道德学说系统,黑格尔当年很向往看一看东方圣人孔子的学说,及他看过后便很失望,说孔子的话都是大白话。苏格拉底则是更地地道道的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封闭系统的圈。那么苏格拉底的思想就是一个不确定边框的探寻思考而已。二者各有利弊。呵呵,一家之言。下面是几句二者的经典言语,可以一品:


苏格拉底无法和孔子相提并论,孔子作易传把易经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加以准确反映自然本质的注释。揭示了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内涵,构成了社会生活常理。用到万古不过时,今天还在用孔子易传社会生活常理。文化一词是孔子所造,玩索而有得,防患于未然,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云从龙,风从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乐天知命,鼓缶而歌,聪明睿智,谦谦君子,一谦四益,见机而作,见微知著,与时谐行,夫妻反目,从一而终,言之有物,金兰之好,殊途同归,任重道远,思不出位,安土敦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忧患意识,防微杜渐,寒来暑往,一阳来复,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硕果仅存,剥复之机,穷则思变,三阳开泰,突如其来,匪夷所思,无妄之灾,大快朵颐,九五至尊,天尊地卑,穷神知化,原始反终,见仁见智,言不尽意,革故鼎新,改过迁善,止恶扬善,洗心革面,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尺蠖之居,龙蛇之蛰,顺天应人,云行雨施,虎视眈眈,生生不息,群龙无首,错综复杂,经伦济世,结绳而治。文化,无常,变动,变通,末世,事业,革命,改革,损失,利益,丰收,旅游,大过,小过,需求,节制,颐养,斋戒,恐惧,心病,蛊惑,谦卑,光明,小事,大事,家人,桎梏,同人,大人,太极,阴阳,八卦,刚柔,吉凶,利害,消息,范围,往来,乾坤,卜筮,上帝,幽明,神明,先天,后天,拟议,文明,人道,人文,和平,解放,意象,修辞,天文,地理,观光,典礼,交易,正法,大亨……这些文词都是孔子造的,孔子的文化可做世界的轴心,苏格拉底只能在当时兴盛一时,一星半点的所谓人文精神也被西方动物法则磨没了。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代人,两人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两人都不关心自然哲学,都注重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两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由神创造,受神支配,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即“自知其无知”,而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是“敬鬼神而远之”的。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以修身,礼以治国。孔子重传承,敬祖宗,笃信周礼。孔子提倡“仁”的目的即在于克己复礼,要求人们克制不符合自己身份和道德规范的言行。

而苏格拉底认为,“真”与“善”的道德意识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完美的人格是自内而外形成的,只有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可以说,苏格拉底重视自我内心的觉醒,而孔子认为外在的约束更重要。

应该承认,孔子思想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维护君主的统治,而苏格拉底更纯粹一点,人要自知其无知,通过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


本人对孔子比较熟知一些,而对苏格拉底比较陌生。但应该讲,他俩同为哲学思辨的古人和大家。而哲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家性,形象性的大家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名。老子讲,名可名,无常名。真实流传着的是他们的思想体系或者称哲学体系,说宗教体系,似乎已跟科学对立,不合时宜。全人类的意识形态粗分是唯物和唯心,细分是唯物辩证和辩证唯物。是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世界是运动的,还是固定的。本人认为孔子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也就定仁爱与博爱并没有任何不同,是唯物地辩证着而非辩证地唯物着。是空间第一而非时间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都是坚持着时间第二,空间第二的铁定准则而毫不动摇!动摇着的永远都会是唯物辩证者。因为地球空间是宇宙赐予的,而非人类所能创的,但人类既需要时间,而且可以争取到自身一定的生命时间的,争时间具有生命科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并不会白费。


相同点有1、把人类和社会关系作为探讨的主题。2,体现人文主义,注重人性。3、注重人的品德和教育。4、都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同的地方在于:苏格拉底比较侧重于启示人们怎么思考,而孔子主要侧重教导人们怎么去做。


孔子:不知生,焉知死?

苏格拉底:我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意思是这样)

不同处:孔子是探索人生的道路,可惜没探到。

苏格拉底是寻找世间终极真理,可以没找到。

耶稣来啦,回答了他们所要寻找,探索的人生答案。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 14:6 和合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