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诗书之华 2016-04-19

沙是会意字,金文左边是弯曲的流水,右边四点表示有很多沙粒。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沙的解释也很通俗:左边是水,右边是少,水少了,沙子就显现出来了。

沙的本义是细碎的石粒。

沙子一般是松散的,所以又引申比喻松散“一盘散沙”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海是形声字,海为什么取每的发声呢?它们之间需要一个过渡字“悔”,“每”和“悔”音相近,“悔”和“海”音相近,所以,海用每做声部。海的本义指大海,引申也指大的湖泊或水池,如苏武去牧羊的“北海”。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但“每”不仅起到了声部的作用,还有义的作用。

首先看每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甲骨文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妇女形,两首抱在胸前,胸部的“两点儿”表示乳房,头上戴有装饰品,显得头发十分茂盛,每的本义是指女性头发茂盛,后指母亲,事实上“每”就是在“母”上面加了头发。再后来假借为植物茂盛的样子(《诗经》——“周原每每”),如此引申,借指水盛,加个三点水旁,就是“海”了。

 

桥俨然是个形声字,我把重点放在了“乔”上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乔是指示字,金文是在高上加一小曲线,指示高的意思;小篆把小曲线改为“夭”,意会表示高高地踩高跷舞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化的楷书“乔”更为形象,下面的一撇一竖就像两只高跷。

乔的本义就是高,很多含有乔的汉字都与高有关,例如我们所学的桥。

 

竹是象形字,看了竹子的图画不用说也能理解汉字的模样。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竹的本义就是竹子,而这竹子却富含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它被人们礼赞为高节清风,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具有坚强的性格和恬雅的风度了。

它生命力强(《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它经冬不凋(《花镜》——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方志敏的咏竹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因为宁折不屈、虚心清劲、坚韧耐寒等品行而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它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和梅、松一起称为“岁寒三友”。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做部首的字多与竹子有关,我一直不明白“笑”字为什么用做部首呢?查到了两个民间解释:

1、笑由和夭组成,夭的本义是屈,竹子弯曲了就像人咧嘴笑。

2、竹是乐器,君子文人喜好乐器,见到乐器自然就笑了。

 

军是会意字,金文会以车包围之意。

军的本义就是用车围住扎营。古代12000人为一军,是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苗是会意字,用生长在田地里的草表示禾苗之意。其本义是庄稼以及一般植物的幼株。
从甲骨文出发的“图画+故事”课12—— <wbr>一年级下册识字6:沙、海、每、桥、乔、竹、、军、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