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我国古代第三个朝代。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于公元前771年。有历史文献表明,在商朝时黎城就是黎侯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之”(《左传.昭公四年》)说的就是商纣王为了逼迫各诸侯多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但东夷的首领未等会散就逃了回去,拒贡赋而叛商。西周建立以后黎城仍为黎侯国。但是多少年来因历史文献甚少,加之传记之误,黎侯古国的地域之争一直没有定论。黎城西周古墓群的发掘为黎侯古国找到了“身份证”,黎侯古国的地域之争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意外的发现 艰辛的保护 热切的期盼 苦涩的发掘 省市考古专家通过认真勘探认定,这里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墓地群,并确认所盗古墓极具历史、科学价值。
“黎城县塔坡水库古墓群开始发掘了”。这消息不径而走,传遍了城里城外,无论是乡下百姓,还是机关干部都在关注着这件事,议论着这件事。那一段时间里,古墓发掘成了这个山区小县的头号新闻。 由于古墓群损毁严重,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大型的1号墓还没到底,但中型田字型的2号、3号墓已清理完毕,除十几件玉器和陶器外,只有无法提取的6个车轮,青铜器几乎没有,大家很失望。张崇宁老师给大家鼓气说,这两个墓虽然空了,1号墓是我们的希望,努力吧。1号墓位于路边,它是一个“甲字形”大墓,墓的规模与晋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墓室14个车轮,墓道口还陪葬有两个童儿,在墓室的左边只有一个被炸的盗洞。虽然被人盗过,但这么大的墓葬想必还是会给人惊喜的,这当然是大家的美好愿望。1号墓在按程序发掘。从2号、3号墓腾出的人手,又有选择地开了3座小型墓,编号为4号、5号、6号,这三座未被盗过的墓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清理完毕。4号、5号墓出土较重要的文物有一鼎一戈,鼎残一耳一足,青铜戈完整,并很锋利。5号墓只有一件陶器。随之,1号墓的面纱也慢慢地揭开,但张崇宁老师的脸也一天比一天阴沉下来。清理1号墓的结果表明这里大量的、很有价值的文物99%已被盗,剩下的只有几片碎玉及车马上的几件铜饰件,让人痛心不已。后来据群众反映说,盗墓者在这里曾盗走过两个鼎,上边各有三四十个文字,但文字记载着什么,谁也说不清。 一周以后,张崇宁老师取样后与搞古文字的高智老师一同回太原请教了张颌老先生。张颌是张崇宁老师的令尊,他是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和古文字专家,曾任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已有80多岁高龄,曾引起中外考古界轰动的《侯马盟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2006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题对他进行了报道。张颌老先生确认第一个字是 “黎”字。取到字样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满芳在这一周同样忙于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也确认第一个是“黎”字,并打开了70年代当时82岁的古文字专家于省吾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一书找到了那个字,并注释是商周时北方国的地名,可能是“黎”的音转字。 喜讯,特大的喜讯;收获,特大的收获。古黎国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证”,黎城县才是真正的商周时期的黎侯古国。 此后又经过一个月的发掘,2006年7月2日下午3时整,在3名武警的护卫下,将7、8、9这三座墓葬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全部暂存在县文博馆库房。7月4日,张崇宁老师等人在馆内清理文物时又意外地在一个鼎内发现了3行19个字的铭文。7月10日赵满芳馆长译作为:“黎宰中考父作季始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用享”。随后,大型甲字墓编为10号墓的发掘工作也有了结果,大量的青铜器全被盗空,只出土了几件商代时期较珍贵玉器,不过在10多米长的墓道里清理出23匹陪葬的马骸,姿态各异,非常壮观,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属于侯爵级别。通过出土的文物分析,此墓年代要早于1-9号墓,有可能是西周早期。
2006年9月18日,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更深的思考 粗浅的建议 从黎城县这次西周古墓抢救性发掘的过程不难看出,盗墓贼对文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他们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没有民间传说的条件下,勘探准、动作快,而且组织严密、作案手段科技含量高,往往在一夜之间便会将一座古墓内的文物劫掠一空,这在上党地区近年来是少见的。据考古专家介绍,像这样的情况,不仅在山西,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基本是一个“被盗-发掘-惊叹”的被动挨打局面。 来源:黎城老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