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道丨我们想舍弃的过去,恰是走向明天的希望

 汉青的马甲 2016-04-20




物道专访黄永松

文 | 物道


黄永松做《汉声》做了45年,而《汉声》“记录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声音也响了45年,从小岛到大陆,黄永松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角力,在裹挟着所有人茫然前行的工业大潮中,他们呐喊、记录,他们试图伸开双臂,阻挡文明“温驯地走进那良夜”。对此,我们却似乎一无所知,为什么要传承?为什么要尊重手艺?为什么要坚持?如果这是问题,希望在这次难得的专访中,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采访黄永松先生的时候,北京的天瓦蓝得透亮,春天的嫩芽努力地伸向天空,总有种要挣脱枝条的劲儿。约了上午10点半,据说他从来都非常准时。果然,快到约定时间时,一位穿着亚麻盘扣灰色衬衣,高瘦的老人利落地向我们走来,得知我们来自「物道」,他便笑了:“知道你们,你们要好好做。”

 

在没有见到先生前,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不啻于柳宗悦的存在,他的坚持、他的远见、他的《汉声》是物道望其项背的标尺,我们有太多的困惑和疑问,想向这位老人求解。也许正是看出我们的紧张不安,他一落座便说,“都是年轻人,那我是不是可以轻松点啦?”于是把鞋一脱便盘腿坐在沙发上,露出孩子样的笑容,把答案藏在了笑纹的褶皱里。

物道在第八届非凡时尚人物颁奖盛典现场专访黄永松老师



W:物道

H :黄永松

 

为什么传承?

“传承是一个自然系统,因为没有遗产就没有今天,正如没有父辈就没有你。”

 

W:今天很提倡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非遗热”,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太理解,有人说遗产就是会消失的东西,那么消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它了?是在适者生存中应该被淘汰掉的东西?


H:所谓传统文化,今天讲非遗或者遗产,我们要知道它实际上是活着的,这是我们的过去,而过去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脉络中的,这是一个自然的系统──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没有父辈就没有你,那么遗产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没有遗产怎么会有今天,没有今天又怎么会有明天呢?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传承它呢?我举个生物界的例子,因为病虫害或者气候变迁,稻米减产了怎么办?这时,我们的农学专家会把过去保留下来的种子,与其它更古老的种子一起培植、孵化,培育新的种子,这些种子就有了抗虫害的能力。这古老的种子就是使稻米得以延续的基因库。


同样的,遗产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文明的基因库。人类要发展,就要把基因传承下来,才有延续演化的可能性,才能抵抗时代的变迁,才能一步步往前发展我们的文明。我们年轻人只看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衣食饱暖不愁,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横断面的,是一定要有渊源纵线的。


W: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保留基因,不去延续过去,当代的生活就是割裂的断层,我们就无法继续往前走了?


H:是的!当我们有了基因库,就有了丰富的背景,可以随时停下来,回去打开箱子看看,会发现里面有可以改善今天的东西。温故才能知新,这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1989年8月江西客家采访

-2004年山西李家山采访面食制作

-2009年宁波慈城城隍庙“大过牛年展”



为什么要尊重手艺?

“过去造物的经验是美好的,尊重手艺才有工业。”

 

W:嗯,那我们明白了,了解自己才有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可能。您曾经说过,没有手工艺,就没有现代轻工业,重视手工艺,才能推动工业发展。这是为什么?


H:你们知道有一本书叫《天工开物》,这是1637年印行的,也就是崇祯10年,这本书被西方誉为“东方的百科全书”。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是找不到这本书的。后来有一个实业家,在日本学者家里找到它,并发现它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等各个版本。达尔文拿这本书作为科学指南用在进化论上,改变了欧洲,而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在清朝三百年间都失踪了,这很奇怪,值得我们思考。


W:原来还有这样一段历史,我们曾经推动世界前进的工艺和技术,自己却忽略了。特别是在当代设计上,更需要温故才能知新。那么《汉声》有做过连接当代设计与传统手艺的事情吗?


H:我们更多是起到熏陶的作用。十年前,宁波布艺商人找到我,说他们为全球名牌代工,布艺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想产业升级。这让我很感动,于是我们在宁波慈城成立了天工慈城,建立了一个母亲艺术馆,由母亲的手艺出发,包含了纺织、蓝染、拼布、刺绣、中国结、剪纸六部分。现在许多服装品牌和院校都会派人来参观。因为对于做服装的人来说,当他们想要理解服装,想要有品牌意识和民族风味时,就要回过头来看,就会问品牌在哪里,民族风味在哪里。

-慈城母亲艺术展-女红馆

-慈城母亲艺术展-蓝印花布馆

-慈城母亲艺术展-剪纸馆

-慈城母亲艺术展-中国结馆



为什么能坚持?

“好好做就是坚持的理由。”

 

W:45年来,《汉声》杂志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H:做好就是做下去的动力。把每一次采访都做好,每一期文字都写好,每一次图片都拍好,把每一次都做好。就像一个艺术家,把作品做好,自然就会做下去。做好的好处就是回馈自己,能够品味到这个作品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事做下去。


W: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直觉上会认为传统文化太重了,因此也不想看这一类内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H:现在他们只是觉得很重,已经是进步了。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多,要继续努力,要让他们都看到,让它(传统文化传承)变得理所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同时配合加强,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够建立起来。如果从儿童就开始动手做,理解这个物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现在觉得唯一重要的事情。


W: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什么作用?《汉声》是起到什么作用呢?


H:《汉声》只是为社会工作的其中之一,但是工作的精神很重要。我们要瞻前顾后,要连接现代与传统,要衔接东西方,要去影响社会大众,要教育孩子,要尽能力所及,在所从事的行业里,把好的发扬光大,去影响大众,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也是知识分子要有的社会担当。我们不只做了民间文化,也把各门功课都做了,这也是你们应该做的。


-1998年采访惠山泥人

-2007年四川泸沽湖草海采访

-打年糕体验


采访结束了,我们走在明媚的三月天里,看着枝条的嫩芽,黄永松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记得来自何处,才知去向何方。”文明如根系,新生不离土,这就是黄永松和他的《汉声》45年来的坚持。而他对于物道的期待与嘱托,就像初见面时他拍我们的肩膀,很轻,也很重。前方多歧路,唯有心怀过往,唯有走下去,才能知道我们能够抵达怎样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