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赤、白芍的区别

 行走如初 2016-04-20


芍药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汉代赤、白芍混用,统称为“芍药”,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七百余年中医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虽明确区分了赤、白芍之名,但只是以花的颜色不同而区分,没有实际意义。


直至宋代《太平圣惠方》才明确了赤、白芍功效、主治的区别,正式将白芍、赤芍作为两味单独的药物沿用;明清以前的诸多本草、方剂著作,如《滇南本草》等,从其花色、根色、炮制法各方面对白芍、赤芍进行了鉴别。


纵观芍药的历代文献记载,提示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白芍、赤芍的记载经历了由粗放到细化,由简略到繁多,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过程,直至今日完全独立开来。


因此,虽然赤、白芍均属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经,常用于肝系诸证,且皆反黎芦,不宜用于阳衰虚寒之证,但其植物品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以下对二者进行系统的区别比较,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两药。


1.从植物品种、来源等区别


品种不同:白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eoria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而赤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Paeonia viitchiiLynch和卵叶芍药(草芍药)Paeonia obovataMaxim的干燥根。


来源不同:白芍的主要来源为栽培植物,而赤芍的主要来源为野生植物。


产地不同:白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赤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等地。


采集时间不同:白芍夏、秋季均可采挖,而赤芍则主要在秋季采挖。


2.从其别名区别


芍药之名称,有两种解释:其一,绰约的音转,因芍药花容绰约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称为“勺药”。


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两种,白芍《诗经》称“勺药”、“离草”,《吴普本草》名“其积”,《名医别录》异名“余容”、“犁食”、“白木”,《本草纲目》又名“将离”,别名金芍药。


赤芍别名木芍药,《圣济总录》称为“红芍药”。而现今将二者分别称为白芍、赤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华本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均用白芍、赤芍作为药名。


3.从性味归经区别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4.从功效主治区别


在功效方面:白芍与赤芍功效差异显著,白芍功偏补、收,既补肝又泻肝,补者即补肝血,以养肝之体;泻者,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兼能安脾;赤芍功偏泻、散,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泻肝火,故《注解伤寒论》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


李时珍指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张寿颐在《本草正义》中则阐释得更透彻:“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态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


此外白芍还可安胎止漏,清热止痢,通利小便;赤芍还能消痈散结。


在主治方面:白芍多用治血虚肝旺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阴血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下血;肝失疏泄导致的情绪抑郁、胁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阴血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诸证;冲任失调的妊娠胎动不安以及营卫不和、自汗盗汗,痢疾泄泻之证。


赤芍主要用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肿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滞、络道不畅的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


因此,临床上益阴和营、养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缓急止痛、清热止痢方剂中,常用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痈散结方剂中,则常用赤芍。现今柔肝和营多用白芍;保肝止痛多用赤芍,因赤芍治疗肝炎因味不酸,不伐肝而较白芍更宜。治疗痰瘀互结类冠心病,因化热多见,亦比白芍更有效。


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治疗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筋脉失养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肌肉、四肢、关节疼痛,甚至抽搐;而赤芍长于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局部红肿热痛者尤为适宜。


5.从炮制方法区别


关于白芍与赤芍的炮制方法是否有区别,历来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二者炮制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说:“赤芍药制度并使恶同白芍药”;《本草品汇精要》分列白芍与赤芍时,各自的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


其二,认为二者炮制方法不同,如《本草蒙筌》说:“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赤、白芍的入药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制方法大体相同,皆为炒、酒炙、醋制、麸制等,但白芍的炮制方法更加丰富,因此我们认为,二者的炮制方法大同之中存在小异,具体如下:


入药方式不同:白芍需经沸水煮后除去外皮,然后再煮后晒干入药;赤芍中的芍药苷主要存在于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净晒干入药。


常用主要炮制方法大同小异:白芍炮制方法较多,常用的主要有炒制、酒制、土制、醋制、麸制、制炭、蜜炙、煨制、盐制等,现行《中国药典》收载有白芍、炒白芍、酒白芍三种饮片规格的炮制方法。赤芍主要有炒制、酒制、麸制三种炮制方法,现行《中国药典》仅收载有赤芍一种饮片规格的炮制方法。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与白芍柔肝健脾、养血止血的功效联系起来,提示芍药炮制方法的选择当与其功效发挥方向结合起来,如要发挥赤芍“泻”、“散”的功效特点时,生用即可,不需要炮制;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发挥其“补”、“收”的特性,具体内容将在后文《炮制方法对芍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中论述。


6.从用法及使用注意区别


用法:二者均可用于内服,既可入汤剂,又可入丸、散等剂;但赤芍消痈散结时常外用。


使用注意:痰湿内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虚无瘀,疮痈已溃者慎用赤芍。


7.从贮藏方法区别


白芍不仅要求置干燥处,还当防蛀;而赤芍只需置通风干燥处保存即可。


8.从化学成分区别


白芍根主要含芍药皂苷(paeoniflorin)、牡丹酚、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黏液质、蛋白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


赤芍根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新苷及(Z)-(1S,5R)-β-蒎烯-10基-β-巢菜糖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水杨酸甲酯、门冬酰胺。


9.从药理作用区别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了虽然赤、白芍均可解痉、镇静、镇痛、抗惊厥及抗菌、解热,但二者药理作用有所区别:白芍具有较好的调节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功能和抗病毒、利尿等作用,对肝组织病理改变还有一定保护作用;而赤芍主要药理作用为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降低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还有一定抗癌作用,但无利尿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