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文:治病求本,用药要精炼!
如何才能询其病因?除问清病情变化的过程外,对起病因素、治疗经过以及病人既往健康情况、生活嗜好、饮食起居、周围环境等都要详细地询问清楚。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也就抓不住主要矛盾,特别是对发病原因的询问,要追根问底。因为掌握了发病原因,治疗时才能截断病源,以图根治。如治疗风湿痹证,其发病原因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即久居卑湿之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临床治疗中,除运用祛风、散寒、除湿的中药外,还应询问患者生活环境、工作场所,嘱咐患者脱离潮湿的环境,才能使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即使用药,也难获得好的疗效。
以上事例均说明,只有针对病因,从根而治,才是消除疾病的根本措施。治病求本包含了针对病因的治疗。
在临证施治时,要重视固本。治病不能只认证,不认人。在立法用药前,必须对患者整个机体要有个全面了解,如身体的胖瘦,气血的虚实,阴阳的盛衰,以及饮食、二便等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使用药品。中医特别强调固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饮食精华之源,人离开了精气的供养,光凭药物又有何用。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什么药物,都要先固护胃气。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本草论》就指出:“治病之法,必以胃气为先。”
固护胃气之法,一是注意病人的食欲,胃气的盛衰,主要从食欲、消化、吸收等功能方面着眼,调理脾胃功能;二是注意病人大便,大便通否代表病人胃气的气化功能,特别是便秘的病人应及时通便,一则畅理气机,二则使邪有出路。在固护胃气的同时还应注意津液的多少。津液是人体生命之源,温病学家非常重视固护津液。如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存一分津液,则有一分生机。”说明固护津液的重要性。固护津液之法,一则注意药物的调配;二则要注意不要治之太过,特别是汗、吐、下、利之法应适度。即所谓“用药要中病即止,不可过之”。
在临床上用药需慎重而精炼,圆融活变,轻灵而平稳。用药如用兵,药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错用滥用,无病用药,均为扰乱因素,对人体反而不利。必须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无误。还要注意知药善任,如同是活血化瘀的川芎、当归、丹参,临证时不要有瘀血见证而盲目投用。川芎温燥,善走窜,上达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又能行气散风,为血中之气药,若血瘀气滞有寒兼风邪或风湿者,用之最宜;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兼能行气止痛,故血瘀兼有血虚、气滞有寒或大便秘结者,用之最宜;丹参性偏凉,长于活血化瘀,又善凉血、清热安神,有血热瘀滞或兼心烦失眠者,用之最佳,而阳虚寒滞之血瘀则当慎用。
任何药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治病时要取其长而避其短。如同为补气药,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都有效,但用后易产生胀满感,如何纠偏呢?以我的经验,服人参者,加槟榔以运之;服黄芪者,加陈皮以行之;服白术者,加枳实以消之;服炙甘草者,加砂仁以和之。如此监制得当,副作用就会少,疗效也会提高。
|
|
来自: 思考的蚂蚁qq > 《医疗类中医*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