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滕固的美术史学观(节选)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4-22


20世纪30年代,滕固曾发表过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集,时至今日,文学界常常把滕固视为三线作家偶尔提及。与其文学界所处的尴尬地位不同的是,滕固在美术史学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学术界往往把他视为中国第一位专业的“批评性艺术史家”。

 滕固的美术史论著

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研究方法深受“史学革命”运动和“西学东渐”思潮影响,促使美术史学研究方法在短期内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观”(以滕固为例)、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辨伪”(以俞剑华为例)、李大钊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以胡蛮为例),三种学术路径不同的史学思潮促使美术史研究方法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特性。

滕固的学术之路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一,和同代的美术史学家一样,滕固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也以绘画出身,求学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专),曾参加天马会第七届美展(1923年);其二,留学日本,在东洋大学研习美术,开始广泛学习和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理论,进行文艺学与美术史的研究和译介,回国并出版《中国美术小史》(1926);其三,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由哲学系转攻美术史,开始接受西方美术史方法的系统训练,并在此形成了新型的美术史学观念,展开对中国美术史的专题研究,学术成果以其博士论文《中国唐代和宋代的绘画艺术理论》(1932)为代表;其四,学术生涯的最后几年暂时搁下初见成果的美术史领域,转向考古学,对古代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有考古调查报告、西方考古学译著,如《唐代艺术的特征》(1935)。

[]佚名 牧马图  53.5cm×22.3cm

  绢本设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滕固在享有“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柏林大学求学时正值戈尔德施密特占据德国艺术史主要位置。戈氏是风格分析法的专家,曾师从施普林格(Anton Springer),并与施普林格、维克霍夫、李格尔、瓦尔堡、沃尔夫林(HeinrichWolff lin)一道在崇尚“艺术科学”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滕固著作深受这些学者的影响,如滕固著作中所谓“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就等同于沃尔夫林倡导的“没有艺术家名字的艺术史”,“自有横在下面的根源的动力”也带有李格尔创造的“艺术意志”概念的痕迹。从滕固翻译戈氏著作可以看出他对戈氏的艺术史学思想和著述谙熟于心。

[南宋]朱锐  溪山行旅图  26.3cm×27.3cm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回国之后,滕固并没有集中撰写一部规模宏丰的系统性中国美术通史巨著,而是把精力集中于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文化昌盛时期”,滕固以“全副精神去叙述”,他曾强调:“不过我宁取伊势氏主张,虽则形式上叫做唐宋,我愿勉力指出中世时代绘画风格的发生转换而不被朝代所囿。”

 

滕固兼备国学基础和西学造诣双重优势,他能够自由穿梭于东西学术的两种时空之中。他的美术史学观有诸多领域的学术营养如统计学、社会学、风格学、逻辑学、考古学等。也正是这样,滕固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建立美术史学科体系的不二人选,遗憾的是假想只能化为美好的愿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探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滕固永远是无法绕过的坐标。

 【详见《中国书画》2016年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