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凤仙人

 明睿超越 2016-04-22

骑凤仙人

(2012-03-28 23:43:17)
标签:

杂谈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明清皇家官式建筑屋顶的垂脊上多装有垂脊兽,垂脊兽的前面多用骑凤仙人起始。这个骑凤仙人又称“仙人指路”、“仙人骑鸡”。宋代的角脊上是无座的“力士”。据说元代以后仙人才有凤骑,出现此种变化可能与元代皇帝主信道教有关,明清延续至今。元代的骑凤仙人形象目前手中没有实例照片,明代早期的中都和孝陵建筑遗址中都有出土的琉璃原物,在服饰中有仙人骑凤的雲肩,在建筑彩画上目前还没有发现实例。在明代初期的建筑上出现大量的骑凤仙人的琉璃造型,首创于明代的可能性略小,视为传承了元代的做法更为合理一些。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音酸泥)、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

    “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这个“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在檐角的最前端?为什么骑着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愍(湣)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人民的憎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愍(湣)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化险为夷。古人因此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仙人骑鸡”具有典型的道教形象,仙人后面的垂脊小兽包括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小兽多与祈雨防火有关。如龙是天子的象征,同时具有携水镇火之意;天马、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入海;斗牛、押鱼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行什似猴,为雷震子的形象,他们也多具有一些道教的特点。

先抛开后面的小兽不细说,咱们仅看明清两代骑凤仙人的特点。

明代的凤与清代晚期的不同,凤的翅膀与身体是分开的,上图方城照片中,仙人下边的断口处是断的凤翅,中都那张凤翅断的少一些,它与凤身和凤尾是分开的。这个特点是否沿用到清代,最终沿用到清代什么时期,由于琉璃构件的更换周期相对较短,仙人又无年款可参照,所以不可考证。

太和殿始建于康熙时期,目前其保留的一部分骑凤仙人还是此种做法,但因为琉璃上没有年款,不能确定是否为康熙时期新烧的还是明代遗留下的构件原物,而且目前太和殿的琉璃仙人样式、尺寸特点不一,是维修过多次后的结果。下图为武当山金顶明代早期的骑凤仙人,还有故宫某明代建筑上的凤翅,皆有这个特点。以明孝陵和中都出土的琉璃构件看,明代凤头的朝向有的与仙人面向相同,有的朝前,做法并不绝对统一,但清代官式建筑皆是朝前的。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

    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再说仙人,仙人具有典型的道教人物特点。关于这个仙人比较多的传说是:“齐闵王的化身。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后来被飞来的一个凤凰所救。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

从上面的孝陵、中都、武当金顶的骑凤仙人造型上看,明代早期多为侧坐样式,后来变化为正坐样式,清代官式建筑皆为正坐样式。

其实很少人注意到,仙人手中还插有或者握有一个玉板,此玉板叫“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用。

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很多琉璃构件偏小的仙人省略掉了手中的玉板,或者直接刻于道士胸前,尤其是清代晚期,所以大家很少注意到这个物件的存在。仙人手捧玉板的造型和齐闵王落难被救的故事之间的关联,就不可而知了。不知道齐闵王是否信道教,或是否曾经也拿过类似的板子。所以,传说终归为传说,也就是取其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而已罢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长焦拍一下故宫太和殿每个仙人的细部,估计其中个别的是现存最大个、造型最棒的仙人了,做工精美,凤头上还有鹿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