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刨根问底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石刻

 cangsongtingba 2016-04-22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将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在朱雀山下,松花江畔的两处山崖上,刻有几行大字,上面记载着明代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而这处石刻也成为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今天《刨根问底吉林市》请关注记者张平、棪琳采写的《探寻摩崖石刻,再现大明雄风

公元1421年,位于朱雀山脚下阿什村附近的一处名叫阿什哈达的山崖上,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身披戎装,凝目远望,一群石匠正在山崖的立面处忙碌着,一段时间以后“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的石刻便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位将军就是明朝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市政协文史委员皮福生告诉记者:阿什哈达为满语,意为“一山忽然分为二”断崖峭壁之意。明朝建国之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洪武八年(1375年)成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并广设卫所。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为有效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族,明成祖朱棣派太监亦失哈率千人来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正式建立了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驻军所需粮食,全靠辽东和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明朝皇帝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

刘清他是朱棣皇帝派下来的,当时还有一个亦失哈他是宫里的太监押运粮食跟刘清将军上这个奴儿干都司,所以在吉林市建船厂。明朝造船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温德河不是驻在松花江拐角这吗,那个拐角再往这边拐那不是西管宾馆嘛,船厂就在那个大窝那,那是咱们明朝的船厂。

奴儿干都司治所管辖地域辽阔,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

皮福生介绍:在明代的中央集权的权利已经达到库页岛,哪块叫奴儿干都司。当时辽东都指挥使在东北设立了340个司,咱们是采取了安抚这个策略,年年都从咱们吉林坐大船把粮食、盐、布帛这些生活物资送到奴儿干都司,安抚那个地方的人,当时还在那立的碑——永宁寺碑。

阿什哈达摩崖上的三行阴刻楷书石刻,上书:

钦委造船总兵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

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

洪熙元年领军至此

宣德七年领军至此

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

宣德七年重建

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这些都明确记载了刘清将军三次率军来吉林造船和兼任造船总兵,以及修建龙王庙及重建龙王庙的具体时间。1971年皮福生教授曾多次骑自行车到这里进行历史考证。

皮福生介绍:71年我连着去四趟,我那时候20多岁我还有些照片,你看当时这个石刻,宽1米5,高2米。第一摩崖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呢?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看这一行大字没!咱们吉林市最早的龙王庙明朝初年建在哪。我能够手摸到古人刻的痕迹古人书写的痕迹我心里非常激动,我觉得我和古人沟通了。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距今已近600年的历史,为保护这一古迹。1961年,这里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吉林省、市文物部门在此地修建两亭,分别冠名“摩崖阁”和“阿什亭”。后来还在摩崖碑处建立了展览馆。现在的阿什哈达明代摩崖遗址,已经成为吉林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怎么样,是不是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些石刻竟然有着这么不同凡响的经历吧。


编辑、美编:王宏


于这一言论,各位有何自己的看法?赶紧点击文末“写评论”按钮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