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吉林船厂的历史密码

 不沉俾斯麦 2021-10-10
文章图片1

大明船厂,秘密知多少

早就听人说,吉林市的历史文化源头,在船营区的大清吉林船厂。追根溯源,大清吉林船厂却又脱胎于六百多年前的大明船厂。所以,吉林市的土著名字就叫船厂。

江湖传言,大清船厂所以在吉林船营建立,是跟大明船厂留下的一段民谣有关。此谣曰: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若解此中谜,须问刘二哥。

还有人说,这支歌谣是一段超级历史秘密,这个秘密,只有大明辽东都司都指挥使、骠骑将军、造船总兵官刘清与大明皇帝明成祖朱棣知晓。

“九缸十八锅”指什么?

前坡和后坡指哪里?

这和九缸十八锅有什么关系?

还有,歌谣第三句中的“此中谜”是什么?

为什么要问刘二哥?

刘二哥又是谁?

史料提示,吉林市丰满区的阿什哈达是明朝的造船厂遗址。那座濒临松花江的叫做阿什哈达的悬崖峭壁上,分两处镌刻着明朝辽东都司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两次留下的史迹。这两处石刻分别记录着他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军至此造船和两次修建龙王庙之事。说到底,这里才是吉林市古称“船厂”的由来。

2006年,阿什哈达摩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驱车沿松花江畔的吉丰公路向松花湖方向疾驰,公路南侧浩浩荡荡的松花江流与彼岸的江畔丛林以及远处的田园村落和城市楼厦,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类无比和谐的现代风情画。目光在车窗外的松花江上巡视着、探索着,心中猜测着大明古船厂的遗址位置与那段明朝留下的神秘歌谣究竟有什么关系。忽然,一座嶙峋的悬崖扑面而来——阿什哈达摩崖到了。

阿什哈达,是满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半边山,即峭壁的意思。山崖前的根部建有两座飞檐翘角的亭阁,一座叫“阿什亭”,一座叫“摩崖阁”。这是吉林市文化部门专门为保护这两处珍贵的摩崖石刻而修建的景观性保护设施。

保护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第一碑的“摩崖阁”亭,建于1983年。内中的“摩崖第一碑”镌刻于断崖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面对江流,距水面高出几米。此碑高135厘米,宽70厘米,刻字3行,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据推测,这是明朝骠骑将军刘清,在首次率军来吉林松花江畔督造战船的第二年,临撤离前指示工匠在阿什哈达绝壁之上刻下的几行留作纪念的文字:甲辰 丁卯 癸丑 □□。骠骑将军 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 岁次辛丑正月□□□吉(方格代表空缺字)。

保护第二座摩崖石刻的建筑叫“阿什亭”。此碑刻于第一碑西面30米处,坐东向西。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碑形刻线,中高122厘米,两侧高108厘米,上 宽61厘米,下宽62厘米,正书竖刻文字7行。碑文内容为:

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碑文记述了明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 年)三次率军至此,第一次时修建龙王庙,第三次兼任造船总兵官又重修龙王庙的史实。

由于碑文记载的刘清三次来吉林造船的时间,恰与历史记载的钦差内官亦失哈巡视奴儿干都司“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因而说大明吉林造船基地是连结北京、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枢纽,同时也证明吉林旧称“船厂”应始自明代。

《明实录》卷90载:“比进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这段史料和阿什摩崖碑文相互印证,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然而,明朝为何在吉林市设立船厂?明朝船厂为何设在阿什哈达?骠骑将军刘清又为何在船厂隆重建造龙王庙?难道这些问题都与那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有关吗?

诸多问题,成为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文章图片2

大明辽东都指挥使、骠骑将军、造船总兵官刘清

刘清,安徽和州(今和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千户,因屡立战功,先后升任都指挥佥事、山西都指挥同知、陕西都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事获罪,被贬到辽东。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因戍边有功,任辽东都指挥使,并先后三次率数千军士和工匠到今吉林市的松花江边设厂造船。

难道刘清就是神秘歌谣中的“刘二哥”?如果他就是刘二哥,那么他必然就是解开“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的谜底钥匙!

站在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峭壁前,眼望滔滔奔流的松花江,耳畔仿佛响起了当年造船工匠们高亢的抬木号子、叮咚的斧斫锤凿声和人群的喧哗声。眼前幻觉般浮现出大明船厂的景象——江中原木漂流,江畔红旗猎猎,周边哨兵刀矛闪光,船厂中木材如山。一艘艘建造中的巨舰龙骨屹立在江畔,码头上整齐地停泊着已经造好的舰船。士兵和工匠正在辛劳的忙碌着……

这是想象中的明代船厂的历史画面。

然而,宋元明时期,整个东北除了辽河流域人烟稍密外,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广大地域仅散居着零星游猎为生的女真人。吉林地区亦人烟稀少,吉林以东乃至黑龙江大部处于洪荒状态。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王朝的统治。善敲凤阳花鼓的汉族和尚朱元璋取代了勇于弯弓射雕的蒙古枭雄忽必烈的子孙——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元朝灭而大明兴。为了接管、经略元朝辽阔的东北疆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年(1377)在辽阳设立“辽东都司”,以管辖山海关外的辽河东西各地。而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又于永乐九年(1411),在黑龙江入海口特林地方开设了“奴尔干都司”,以延伸经略黑龙江地区。然而此时,明朝都城仍在南京,对广袤的东北地域鞭长莫及。而吉林地处辽东与努尔干之间,是自关内、辽东至黑龙江驿路的枢纽,且有激流浩荡的松花江提供直达黑龙江边陲的航运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明成祖朱棣遂于迁都北京前夕的永乐十八年(1420),任命辽东都司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为造船总兵官,率数千兵将在吉林松花江畔设立船厂,打造巨舰,扩建驿站,建立水路交通枢纽,用以运输供给驻扎黑龙江地域之奴儿干都司之兵员和皇家赏赐奴儿干都司地区少数民族所用物资等。

《鸡林旧闻录》记载:“明代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可见,吉林的战略地位,在明成祖时即已稳稳奠定。

江湖传言,当年刘清率军到吉林建立船厂后,即把吉林船厂的详细谋划和地图用“八百里廷寄”的形式上奏朝廷。明成祖朱棣批阅完刘清的奏折后,沉思良久,用朱笔写下五个大字:“九缸十八锅?”,并仍以八百里廷寄形式传谕刘清。刘清一看御批,心中顿时明白皇帝在想什么,立马在朱棣的御批丹书之下大书七个字:“不在前陂在后陂。”并以八百里廷寄报回朝廷。朱棣接到刘清的回复时正在朝堂议事,阅罢龙颜大悦,手举刘清的回奏文件脱口朗声吟道:“若解其中谜,须问刘二哥。”说罢,哈哈大笑。朱棣皇帝此言一出,弄得满朝文武臣僚尽皆莫名其妙。于是,这段闪烁着皇家色彩和最高机密的歌谣,逐渐流传宫外,成为流行明清民间的一个不解之谜!

古代,设厂建造木制舰船,必须首先占有水利和木材的优越条件。吉林阿什哈达附近即朱雀山丛林,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松,且濒临松花江,可就近就地取材造船。另外,朱雀山之上游皆是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森林茂密,松花江川流其中。从上游山间砍伐的松木可就近放排江中,源源不断顺流漂下。至阿什哈达山口时,江流变宽,水流变缓,工匠正可把漂流而至的木材捞取靠岸,以便于利用。此山此水,实在无木材短缺之虞。

至于明代吉林船厂的具体位置,向来是江南江北,莫衷一是。有学者推测,古时长白山区森林密布,雨量充沛,因而松花江水势浩大,阿什哈达悬崖下激流滔滔,根本无陆地可堆木造船,因而,船厂位置极有可能在摩崖石刻对岸的江畔。对岸地势平坦,既可临水造船,又可屯兵积木。至于阿什哈达山崖上游之坡地,极有可能是从朱雀山中伐下木材的屯积之所。有人说山崖东畔之水潭中曾有古船钉出土,疑此地是明代造船船坞。但许多专家认为,作为同时制造几十艘大船的船厂来说,此潭地域太过狭小,且临崖激流澎湃,绝非其宜。至于船钉,亦可能是当年遗失在此而已。

松花江彼岸无石崖可镌字纪念此事,于是阿什哈达断崖峭壁便成了刘清将军的不二选择。至于阿什哈达峭崖上的碑刻字迹所以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的原因,恐是工匠乘船在崖畔锤錾雕刻时,船下激流滔滔,舟船颠簸不稳所致。当年,松花江水势浩大于现今,并紧紧傍着这段石崖流过,工匠在船楼上即可临崖雕凿。是十几年前修筑吉丰公路时,才将断崖前硬生生垫起一条路基来,以致使水势减小了的江流又外移了几十米。

阿什摩崖石刻第二幅有“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的史迹,说明刘清对在船厂附近建立龙王庙极其重视,并将其刊于山崖以为纪念。

堂堂明朝辽东都司指挥使、骠骑将军,本与龙王风马牛不相及。他可拜玉帝,拜姜子牙,拜鲁班,拜诸葛,拜关公,然何故崇拜虚无缥缈的龙王爷呢?原来,此事与他造船总兵官的身份职责甚至性命攸关。

600多年前的松花江水流湟湟。刘清需要在濒临江水的岸边堆积木材,架设船坞。如洪水暴涨,必将囤积的木材和正在打造的船只卷走。若因此误了工期,即犯“违旨之罪”,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古人历代有崇拜司水龙王的习俗。刘清想松花江激流澎湃,一泻千里,必有龙王驻跸。若松花江龙王不滥发洪水,那么造船钦命就能克期完成。所以,刘清在来吉林选好厂址的当年就在船厂附近的江岸修建起一座龙王庙,以便就近祭祀。未料12年后的宣德七年,一场特大洪水呼啸而至,滔滔洪流不但卷走了刘清囤积的木材,而且连龙王庙也被洪流冲了个片瓦无存。刘清奇哉怪哉!难道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然而江湖术士却说,这是外来的孽龙兴风作浪,才发下了这场洪水。刘清只好拨付银两,在原龙王庙旧址上重新修建了龙王庙,并远赴龙潭山龙王庙拜祭龙王,以期松花江龙王永远保佑。

许多人猜测:难道说那段神秘歌谣中的“前坡”和“后坡”,与这座两次修建的龙王庙址有关吗?

然而,有人断定说,这段歌谣是在刘清奉旨撤离后才在民间传播开来的,因此这歌谣只与刘清有关,与财宝有关,当与龙王庙无关。

大清船厂,何以坐落船营地域

文章图片3

兵法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后勤供给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据考证,缸瓮和铁锅,是古代军旅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因而有人断言,“九缸十八锅”的歌谣,说的是刘清的军营与明代船厂的位置——不是在朱雀山的前坡的江畔,就是在后坡的江畔。但也有人说,此歌谣不是指船厂与明军扎营的位置,而是指大明辽东都司指挥使、骠骑将军、造船总兵官刘清所掌握的一段历史秘密!——说刘清奉命率领部队撤离船厂前,将造船所剩的朝廷金银装了整整“九缸十八锅”,恐皇帝还要命令他再来吉林造船,于是秘密选择了地址,将其埋藏起来。民间猜测的埋金位置即“不在前坡在后坡”。这位置只有总兵官刘清知道。“刘二哥”,当系民间对刘清的戏称。

可是,吉林大明造船总兵官刘清已经作古近六百年,这秘密早已和刘清一起被永远埋入了地下。如何去问“刘二哥”?

传说,明清时代,曾有若干人在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这座山岭乃至朱雀山之前坡和后坡,以及龙王庙的旧址废墟的前前后后,多处寻找探查,却始终没有一人获得过分毫金银和有用的线索。

还有人说,这段民谣曾让贪婪的日寇侵略者怦然心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仅几天日寇即占领了吉林。他们曾派出一支支地质勘探队,在朱雀山的各道大小山岭的前坡和后坡到处勘探,梦想挖出刘清埋藏的财宝运回日本,或者直接投资修建丰满水电站。然而费时几年,日寇的梦想终究竹篮打水。

也有人说,这“九缸十八锅”装的是金银财宝不假,不过根本不是刘清部队留下的造船费用,而是另一位与船厂有关的重要人物——亦失哈留下的。

亦失哈是明朝的一位太监,在著名太监郑和率船队自南海出发远航七下西洋之后,即奉皇命自吉林船厂出发,率船队沿松花江十下奴儿干都司,开辟了经略三江流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当年亦失哈利用刘清所造战船,运输皇家赏赐奴儿干都司地区土著的财物无数。吉林船厂存有所遗财物自然为刘清部队看管。经查阅史料,亦什哈十下努尔干都司的时间正是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以此推论,刘清在撤离吉林船厂时为备后用,必然将亦什哈所遗财宝就地选址埋藏。所以,才“若解其中谜,须问刘二哥”。

文章图片4

大明钦差亦矢哈率领刘清打造的战船,从吉林顺松花江直下黑龙江流域,开辟了东北亚水上丝绸之路

可惜,历史注定了刘清的悲剧人生。刘清在第三次来吉林造船后的第三年即1633年,奉命押运船队赴奴儿干都司运送物资,当船队航行到黑龙江下游时,竟被当地野人女真部落抢劫一空。大明朝廷本打算治刘清死罪,但念其有功,便革去他辽东都指挥使职务,发配至甘肃。后来刘清再度被启用,但在北征蒙古时,皇帝又怪他征战不力,让他与冯杰同时遭坐诛之刑。

刘清悲怆地故去了,这段关于大明的船厂之谜,也似乎被他永远地带入了地下!

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许多学者认为,刚刚占据了明朝北京紫禁城金銮殿的大清国的精英们,已经成功地破译了大明帝国遗下的船厂密码。

回眸明末清初的历史,李自成在1644年三月十八日攻破北京时,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在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之景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而取代他坐上北京金銮殿龙椅的人是农民起义胜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但李自成不懂政治,只在北京金銮殿的龙椅上过了18天皇帝的瘾,便被大清满洲八旗铁骑驱逐,仓皇撤出北京。清朝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又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坐上了象征国家权力的北京金銮殿龙椅。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奠基者,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太祖高皇帝,可谓清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号清太宗,1636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同年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是大清国的第二代皇帝。1643年五月,年方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沈阳后宫。六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年号顺治。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到1656年,顺治皇帝已经年满18岁,正是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好年华,并积累了亲政5年的经验。此时,顺治皇帝已经把明朝的那班遗老遗少中的汉族精英笼络在身边,并为他所用。所以这些大清国新获得的汉族精英们一定猜出:明成祖朱棣所说的“九缸十八锅”是代指军队!刘清是行伍出身的高级将领,自然熟知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利于驻扎军队。他连续三次来吉林阿什哈达监造船只,自然也在实践中感悟出在什么地点设置船厂最好。如果站在经略东北这个战略高度来推敲这段歌谣,那么,与“九缸十八锅”有关的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船厂和打造船只的驻军的营房最佳位置,不是在阿什哈达的前坡,而是在阿什哈达之下游的后坡!

为什么呢?因为明清时江湖流传的歌谣“不在前坡在后坡”的坡是山坡的“坡”,而刘清回复明成祖朱棣皇帝圣旨上的是“不在前陂在后陂”,此“陂”指水之岸,而彼“坡”指倾斜的地方,即山坡。所以,“此陂”非“彼坡”。后陂,即是松花江的后岸。

“陂”字,古代有三种解释。一曰“北”。如前朱雀,后玄武。朱雀在南,而玄武在北。二曰“君主”,也指君主的妻子。三曰“发号施令者”。“后”是“司”的镜像,即反写也。司字反写即是后字。“君后也,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如果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么,就容易理解大清为何要在临江门一带江岸建船厂,继而建城市,继而两名皇帝三次亲临此地祭祖,视察!

经实地勘察,松花江阿什哈达以下江段的拐弯处的北岸,即温德河口与临江门一带是“九缸十八锅”驻扎的最佳位置。这里应是神秘歌谣中的“后陂”。第一,那里地处松花江阿什段的下游拐弯处,江水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漂流的木材直接推送到大江北岸。而且这里地势宽阔,平坦,利于设立船厂和建设兵营,甚至建设市镇。第二,那里紧傍自辽阳通往宁古塔和黑龙江的驿路和驿站,方便囤积和疏散物资。第三,刘清即使埋藏财宝,也应埋藏此处。因为它远离阿什哈达船厂,容易脱离觊觎者的视线,也利于刘清迁址来此重设船厂造船。

应该说,这是明清两代精英们的共同认识。

文章图片5

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创建大清船厂

江湖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明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时,曾带领皇太极等几个儿子多次到过乌喇部的吉林地域,因而破解了明成祖朱棣和骠骑将军刘清之间的那段民谣密码,并由继任皇位的皇太极告诉后人:为经略东北,大清国必须在吉林建船厂、设军营,而船厂和军营的位置必须在今吉林市温德河口之左的广阔江畔地域,那是歌谣中的“后坡”。因为那里不但适宜设船厂、屯军队,而且埋有大明遗宝,足够造船用的了。所以,1656年,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便奉旨把大清船厂地址,从大明的朱雀山下阿什哈达江段,下移至今温德河口与临江门一带,同时把初建的八旗水师驻扎于此。船厂设立后,沙尔虎达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督促打造战舰和操练水师。据记载,大清船厂东西长532步(古代一步为五尺),南北宽60步。此规格皆大明留下的神秘密码规定的。

当然,沙尔虎达也不遗余力地找到了刘清藏下的“九缸十八锅”的财宝,并上奏朝廷,用以造船了。但也有人说,沙尔虎达只找到了“九缸”财宝,那“十八锅”财宝并未找到,甚至沙俄老毛子在1900年侵占吉林时,也曾派兵“前坡”“后坡”地到处查找这遗下的“十八锅”金银,只是也未找到,恐怕这遗下的“十八锅”财宝,至今仍然埋藏在“后坡”的船营区某处的地下!

历史记载:这年(1656),吉林船厂造船44只。此后,大清吉林船厂不断奉命打造各种舰艇船只,有武装吉林水师和黑龙江水师、齐齐哈尔水师、墨尔根水师的战舰和运输船,有为吉林打牲乌喇总管衙门打造的运输船、打渔船和便捷的摆渡船只、采珠船只。

1682年,康熙遣户部尚书伊桑阿带领工匠到吉林船厂,督促紧急打造战舰几十艘,运粮船几百艘,并为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共造船舰一百二十艘。以保证对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开战时,大清国军队与军粮能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是时的大清吉林船厂之松花江岸边是樯桅林立,战船云集。可谓“连樯接舰屯江城”!(原创首发)

文章图片6

大清船厂所造水师营战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