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10本书放在书包不如把1000条信息放在大脑

 长沙7喜 2016-04-23


   作为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2015年初立下一个誓言,每两周要读一本书。为了督促自己,他还专门在Facebook上设立一个公共页面——A Year of Books。

        一、怎样高效提取有深度的信息?

   一个情景:小朋友每天拉着书箱去教室听课。课桌上、书柜里、书包里堆积涉及各个学科的书籍。

   书籍可以图文并茂、分门别类且系统的阐述一门学科的内容,可是你的大脑会存类归档么?书籍上的知识可以被随意抽取,查阅,你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做到随查随用么?

   你会常常把“明明记得…”,“好像记得…”这类的句式挂在嘴边么?

   要知道,模棱两可的记忆状态直接造就模糊不清的办事效率!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欠缺知识,而是欠缺记牢与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把10本书放在包里,不如把1000条信息放在大脑。分门别类,随时调用。

   当然你可以反驳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还不简单么?

   而事实是:信息量获取的难易程度与其深度呈明显负相关。大量的信息往往意味你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理智的甄别、筛选与提取。在缺乏深度的同时还无法确认它是否真正的有效与真实可靠。

   简单说来习惯于把所有大脑该做的事寄托于互联网,会产生如下影响:1、吃力不讨好;2、大脑的惰性反馈会越来越明显。

   做到高效且有效的利用各类信息与知识,必须依靠大脑!

        二、我们可以干预记忆丢失么?

   社会赋予人的性质与职能,让我们几乎都要同时兼顾扮演不止一种社会身份。每天都会有涉及到不同层面的信息向你喷涌袭来,在事件发生时你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调用自己的知识库和记忆库,对不同种类的信息做出迅速且恰当的反应。这时的你,该怎样自如应对?

   一个精妙的观点,一种独特的解决办法都来自灵活且睿智的大脑。

   然而,当大脑没有经历任何体验,就会自动剪除一些不必要的链接以提高自身效率。用进废退不仅仅是一句老生常谈的俗语,更是有严谨的科学道理在里面:神经元的发达程度是累加效应,经常有意识利用大脑的人,其神经元的粗壮程度及紧密程度会成倍放大与加强。

   而不幸的是,不管怎样的努力,健忘是每颗大脑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区别在于记忆丢失的多寡与保存期限的长短。

   很多人会产生疑问:那么那些记忆超群的“最强大脑”是如何做到过目不忘?这不是与上述理论相悖么?

   答案是:先进的人类文明让我们可以建立科学的系统去干预大脑。通过了解记忆丢失的产生机制,我们采取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去减缓甚至阻止记忆的丢失!或者可以说,聪明的大脑让我们创建科学的体系去创造更多聪明的大脑。这是无比强大的良性循环!

   给大家看一个英国BBC曾做过的实验:通过仅仅二十分钟增加大脑灰质的科学练习,人类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快,单个神经细胞之间逐步建立联系。大脑神经元结构发生了永久改变,而整个练习带来了10%的皮质增长速度。

   “大脑神经元系统机制”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使我们感受自己也在做相同的动作。我们通过模仿,理解他人的意图,感受他人的情感进而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不正是通过模仿和学习,强化自己大脑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所在么!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强化脑力的不二法门!

   开始的学习会是困难的,然而当迈出第一步,搭建出足够的“神经元网络”,所有驾驭知识的方法会变得轻车熟路,记忆根基也会越来越牢靠!

   科学的脑力学习路途,我们已伸出双手,只等你轻轻拉住。

·END·



来源:国际脑力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