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道源于市井

 食客吃 2016-04-23

  我去过重庆两次,一次是结婚的时候去走访婆家亲戚,一次是去参观重庆天友,对于重庆的印象是去的路上很多山洞,不停的拐弯,总是在不断的上山下山,还有路上没有自行车所以极少见到有自行车道。重庆的朋友们很耿直和热情,做朋友做生意都好舒服。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习惯了记录生命中的美食,记录生命中的每一天,如果问起我哪里有最地道的美食,绝对是来自于街头巷尾的市井小吃。今天为大家介绍一家隐于闹市的市井小吃-老重庆饭店。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这是位于广州体育西路77号今日广场一楼的老重庆饭店,位置正好对着天河城西门。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饭店。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门头,墙壁上的有着各色各样有趣的大字标语:在重庆有一种精神叫雄起;二两花椒炒一两肉,有意思吧,通俗带着浓浓的市井味。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开放厨房门口有着一排刻着字的竹签,上面有每一刻菜的名字和单价。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还有示范菜。重庆人耿直率真,做起生意不打猫腻,绝对不会玩“图片仅供参考“的文字游戏。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地道小吃:【山城老凉粉】,8元一份,凉粉麻辣,这头盘的第一道菜就吃得我泪眼婆娑的,山城的老凉粉果然名不虚传啊。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滋味江湖藕片】12元一份,莲藕焖得又软又糯的,拌上又麻又辣的辣椒,入口时麻,咬下时糯,又麻又辣,又辣又糯,好好吃。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山城口水鸡】19元一份,叫口水鸡,就是因为起麻辣劲可以使人嘴巴麻痹而口水直流,但就是这股麻辣劲,使人一试难忘。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麻辣土鸡脚】19元一份,土鸡的鸡脚是黑色的,吃起来又辣又脆,又麻又爽的。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蒜泥白肉】18元一份,此菜要求选料精,火候适宜,刀工好,佐料香,热片冷吃。食时用筷拌合,随着热气,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组合的香味直扑鼻端,使人食欲大振。蒜味浓厚,肥而不腻。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焖娃红烧牛肉】38元一份,焖软的牛肉配上霸道的咸辣味,还有底下的萝卜,非常入味。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经过了前菜的预热,我已经做好舌头被麻至瘫痪的准备了,上主菜吧:【山城麻辣香锅】118元一份,这份麻辣香锅,用料非常的霸气,九节虾,牛蛙,肠头和什蔬,味道足够的香酥麻辣,让人惊艳的是九节虾,鲜美肥厚的九节虾做香锅,肉嫩而不柴,好正。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绝对不冒皮皮的【冒菜】,要吃什么自己挑,鹅肠是我的最爱啊。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招牌菜来了:不上班也要吃的【酸菜鱼】用的是最安逸的两斤半的草鱼,一条68元。酸菜鱼是一道源自山城重庆的经典川菜,以其特有的调味和独特的烹调技法而著称,主要以鲜草鱼为主料,配以泡菜煮制而成。据传渔夫将捕获的大鱼卖钱,往往将卖剩的小鱼与江边的农家换酸菜吃,渔夫将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这汤的味道鲜美,于是一些小店便将其移植,供应南往北来的食客。酸菜鱼流行于9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餐馆都有其一席之地,重庆的厨师们又把它推向祖国南北,是重庆江湖菜的开路先锋之一。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端上桌时,先闻到其酸辣味,已经垂涎三尺了,肉质细嫩的草鱼在酸菜汤的烘托下,捞起一片片又薄又嫩的鲜鱼,那酸爽辣味,让人越吃越过瘾。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老重庆小面】6元一碗,重庆小面之所以叫“小面”,是因为这面的本身是素的,没有肉,所以叫小面,而除了面之外,就是几条青菜。真真正正地道的小面,并不是在酒楼餐馆里吃的,而是在一些走鬼档才能吃到。还记得当年去到重庆,当地人早上8店就带我们去了重庆大学附近的走鬼档里吃当地的正宗重庆小面,每逢早晨,满街满巷都看到这些卖小面的小贩和吃面的人,热闹非凡。而过了10点,这些面店就自然的消失了。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别以为这简单的面条很简单,里面的味道可丰富呢,据说,里面有酱油、猪油、花椒、油辣子、姜葱蒜粒(汁)、榨菜或芽菜粒、味精等等,我的舌头已经分不清楚到底这锅汤里面有什么了,只是觉得:麻、辣、香。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山城糍粑】12元一份。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米香味很浓,吃起来外酥内糯,咬起来还是嘎吱嘎吱的响了。

  地道源于市井-老重庆饭店

  最后再来一碗糯米银耳汤,今天这顿饭很富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