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你写字的笔迹、走路的步伐和方式,都能反映出个人的性格与喜好那样,旅行时,你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不仅被空间时间、行程节奏所限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的性格,和选择认识世界的方式。一个城市的交通,不仅是犬牙交错的运输枢纽,更深深烙印着城市发展的轨迹和今时今日的脉搏。在遥远的彼大陆欧洲,有你所能想象到的各种公共交通,维持着人口流动和城市机体的运作。你会青睐哪一种呢? 火车 ▼ 沿途风景被巨大透明的玻璃窗框住,一桢一桢往后移动。山川湖海、楼宇屋色、牛羊植被,在触手可及的身侧眼前,又忽的一下被宇宙的引力吸到身后去了。你觉得离土地很近,枕着有节奏的铁轨声渐入梦乡。 在欧盟境内,火车是最快、最方便也最舒服的交通工具。你不仅能享受到欧洲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比飞机票更低廉的票价与更灵活的时间安排,舒适宽敞的座位,边泡茶边阅读的随性的消遣时光,更有身临其境的如画景致与市民生活在车窗外渐次铺开。 火车作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历史见证,本身也是一个工程学奇迹。许多人喜欢坐火车旅行,不仅是欣赏它的方便快捷,更含有满满的情怀感。少有人记得,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火车那人满为患,爬窗才上得了车,即使站着都只能单脚着地的尴尬旅程,反而津津乐道一路吊在车厢外旅行的印度人。相比之下,欧洲的火车从硬件到软件都显得尤为现代舒适,出发和抵达都如钟表般准时,而那种由此地迁徙至彼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切身转化感,尤为真实和抚慰人心。 如果旅行的国家较多,完全可以选择购买欧洲铁路通票,既可以在单个国家的城市间逍遥,也可以翻山越岭穿越多个国家,在浑然不觉间,甚至在一夜无梦的睡眠中,跨过埋在山海间的那条看不见的国境线。此外,很多欧洲城市还有仅市内运营的小火车,把你从偏远的住所高效地运到市中心。 火车旅行不仅是主流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更成为观光路线本身。譬如瑞士的黄金列车和冰川列车,全透明车厢外,从油画般的田园牧歌过度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衬着背后的透蓝晴空,令人满足又心生敬畏。 位于英国的泰尔依铁道是一条窄轨铁路,1866年投入运作,那些起初用来运送板岩的历史车厢,现在原封不动地载着你翻越碧绿的山谷,锅炉里的煤炭像一百多年前那样滋滋燃烧,伴着蒸汽车特有的呜呜汽笛声,带你穿回历史的腹地。 从早春到夏末,葡萄牙的杜罗河谷边的杏树开满白花,层层梯田上的葡萄藤结满了馥郁的果实。这条从1887年开始运营的杜罗河线,穿越30座大桥和26条隧道,连绵不绝的自然美景在抵达波尔图的时候,酿成甜美的波特琼浆。 布达佩斯与伊斯坦布尔的美妙建筑,加上罗马尼亚深厚历史沉淀的地貌,使得这列链接匈牙利与土耳其的多瑙河列车满怀异域风情,你还可以看到吸血鬼德古拉的故乡与他曾经居住的古堡。这列从2008年开始运营的火车上有着豪华的卧室与餐车。 地铁 ▼ 快出站时,通往地面的楼梯口那一阵穿堂风;地铁进站时,随庞大的车厢一起刮来的那一阵穿堂风,都是繁忙都市中幽微的自然野趣。 地铁是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公共交通,干净、准时、高速、恒温。这属于大城市的现代化产物,既是双目无神的通勤者的好伴侣,亦是迷茫却兴奋的游客的救命药。一节接一节的车厢,在被剥离开来的地下空间里无止境地穿行,而在车厢内部这个隔离开来的空间内,只上演人的戏剧,和一个城市的生活底色。 狭窄的车厢里,你和身边人的距离前所未有的近,你可以通过他正在阅读的书,了解对方的兴趣与品位,可以隔着音效不佳的耳机听到正在对方耳膜里回荡的节奏和旋律,可以透过手腕上的表盘瞥到时间。而在旅途中,正是这种与当地人”亲近”的方式,让你了解到城市本身的脉搏与机理。 伦敦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线路,最容易迷路的地下通道和最喜欢罢工的车组人员;巴黎的地铁站依据不同的站名,每一座都有独一无二的匠心设计;罗马的地铁简直是游客的噩梦,不仅会在车厢上被吉普赛人包围偷窃,在机器上购票的时候都会被人抢走找下来的零钱。哥本哈根的地铁上,有一整节专门用来放自行车的车厢。 London (上), Paris (中), Rome (下) 尽管幽闭深邃的地下空间会让人觉得压抑,但至少我们还保留着宽敞明亮的那一部分。且看城里人是如何把有限的站台等候空间,玩出赏心悦目的花样的。 意大利那不勒斯, Toledo站 葡萄牙里斯本, The Olaias站 瑞典斯德歌尔摩, Stadion站 法国巴黎, Arts et Métiers站
巴士 ▼ 谜一样的交通工具,说得就是公交车。车体那么庞大显眼,可你永远不知道它从哪里出发,又会在哪里靠站。若非有当地人指引,或在某地常住,我们在旅游时一般很少会选择它。大团游客乘坐的那种车窗永远打不开的豪华空调客车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但公交又是最符合木心先生所作的那首《从前慢》的意境的交通工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让你想起背书包上学的旧时光。慢是因为容易被路面交通所阻,也因为站台多,停停开开,上车下客,而站多也就意味着,公交会带你去火车、地铁覆盖不了的站名都没有的偏远角落,看到那些少有人涉足的无限风光。 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是夜晚关了车灯的公交车。透过车窗往外看,夜色、灯火和风声从车窗外灌进来,无论在哪个城市,那里都会变成家一样熟悉亲近的地方。因为在黑夜中,“多”归为“一”。 最为游客熟悉的公交就是伦敦的双层红色大巴,半个世纪来,这抹亮眼的身影已经和米字旗、红色电话亭与女王本人一起,成为英国的国家象征。相比普通巴士,双层巴士不仅有着更好的视野,在狭窄街道上行驶时也有着更高的安全性能。 在欧洲城市自由行时,报day tour也是个很棒的选择。地广人稀的国家比如爱尔兰和苏格兰,若不租车而想逃离大城市,可以报一天的主题小团,会有一个司机兼导游的当地人开着小巴士,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给你唱儿歌。我曾坐巴士在爱尔兰看了笔直陡峭的莫赫悬崖,在波兰看了风雨中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土耳其看了建在悬崖上的沙石教堂。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巴行,是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参加的“鬼大巴夜游”,整座巴士就是一个恐怖片场景,在黑漆漆的车厢里听足了鬼故事后,跟着导游,淋着雨,去看教堂底下的墓穴和黑漆漆的墓园。巴士tour中,你总会撞到意想不到的主题,并交到意想不到的朋友。 电车 ▼ 若说属于火车的声音是”呜呜呜”,那电车的声音就是”叮叮叮”。慢悠悠地拐弯,慢悠悠地开,头上还顶着两根噼啪作响的小辫子,好像坦荡荡穿行在马路上的碰碰车一样。电车是属于特定城市的特定记忆,架在半空好似蛛网一样的电线,定义着城市另一种风貌的”天际线”。 老上海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正在穿越外白渡桥。 作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电车比之地铁,有着更好视野与自然天光,比之大巴,有着更开放的空间和更从容优雅的步调。在很多欧洲大城市中,地铁/巴士/电车被整合在同一个公共系统中,刷交通卡的话彼此的票务是相通的。若在站台上单买电车票,也是自行选择目的地与付费,并无查票的人工或电子系统,全靠自我监督。西班牙的电车轨道,往往从如茵草地上穿行而过。中欧和北欧的电车,在圣诞渐近的冬季,看上去流光溢彩。 而葡萄牙里斯本那辆亮黄色的百年怀旧电车28路,在狭窄街巷中蜿蜒上行,木质车厢将历史的美和轻盈演练到极致。 各种吱吱作响的登山缆车,也是电车的一种变体,短小,强悍,缓解了现代人缺乏运动的尴尬,又带给你穿山越岭的泰山之势与豁然开朗的绝美全景。 自行车 ▼ 正如机车对于台北的意义,若你去往哥本哈根或阿姆斯特丹这类全球最节能、最环保的城市,会看到马路全部被自行车所占领,地铁和火车上有专门预留给自行车的整节车厢,还有以骑车人为主要客户的自行车主题的咖啡厅和酒店。自行车不仅是绿色环保的代步工具,更是透彻深入了解一座陌生城市的最佳方式。 像杭州一样,欧洲很多大城市都有公共自行车租凭系统,比如,巴黎全城有超过14000辆自行车和1200个站点,租用时拿信用卡刷一笔押金就好,开头30分钟免费使用。计费方式和还车点灵活,最主要的是,你那自由随性的骑车姿势,乍一看完全是地道的当地人。
出行普遍使用自行车的城市,不仅意味着良好的公路设计和交通状况,更是空气洁净、景色宜人的象征。而在哥本哈根这样的城市,在倾巢而出都是自行车的现象背后,更有着经年累月的生态都市智慧,是绿色科技革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譬如,住宅内部的感应灯理念已经被搬到了大街上,当路面没有任何交通时,街灯是暗着的。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推崇与优化,在这点上城市和人一样,背后有着十足的性格、理念与主张。 这张图浓缩了自行车百年发展史 ▽ 轮渡 ▼ 在洋面上看陆地,与在陆地上看陆地,有着完全不同的景观。在洋面上远眺,所有的陆地都像岛屿,你先看到岛屿的天际线,再看到岛上的标志性建筑,航行一段时间后,你对岛屿的生态组成就有了大致的把握。 15、16世纪,轮船为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带去疾病和死亡,也为南欧带来了财富与香料。今天我们坐船,不仅是为了跨越洋流的阻隔,更为了在船上享受一段与世无争、与世隔绝的时光。正如旅行会激发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罕见的状态,人在海上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你会晕船,会吃下平时不碰的食物,会因为渴望陆地而失眠,也会因闲适的摇晃像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安然入睡。 在挪威,若被城市的高物价缚住手脚,不如逃到船上去看峡湾,既可以选择简单的点至点渡轮,也可以尝试历史悠久的”世界上最美航线”:卑尔根-希尔科内斯-卑尔根的11日航线,在隐蔽的水域和大小岛屿间穿梭,在城镇与乡村间流连,去看极昼时的午夜日光、中世纪修道院和奥斯陆的新艺术运动。 而在威尼斯,坐船正如移到水面上步行那样自然,无论是进城,还是去附近的岛屿游览,都得坐船。而坐在华美的贡多拉上,听船夫摇桨唱吟,激动地望着象征”永恒之爱”的叹息桥由远及近,想必是另外一种灵性体验了。 马车 ▼ 要说公共交通,不如称之为猎奇活动,体验一把历史上王室贵族有钱人的出行方式。但今时今日,已无机会在乡间小道上恣肆驰骋,而只得跟车夫讨价还价一番后爬上马车的皮座,让双眼侧面被罩住以防受惊的马儿带着你,颠簸飞奔在老城的街巷里,车夫讲解的语词被刮过来的大风吹得七零八落。 不如去真正地骑一回马。 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老城,骑马车横跨天主教区、穆斯林区和犹太区,感受不同宗教文化的和谐交织。
缆车 ▼ 在天空,在高处,城市和谷地在脚下铺开,道路变成细线,地貌是深的浅的色块,任何一处细节,都成为塑造整体的一部分。你获得鸟儿的技能与视角,瞬间把异地览遍,世界不过是调色盘,与掌中的牡蛎。 隔着这段相当的距离,熟悉的景致也变为陌生。 不失为有趣的体验,只是恐高症患者要对不起了。
蹦极不行的话,连车体都没有的滑翔索道,你敢不敢玩?这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跨国境“人肉缆车线”,将让你以80公里的时速,从西班牙南部的桑卢卡尔德瓜迪亚纳,一路滑翔至葡萄牙南部的阿尔科廷,脚面下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的河流之一,瓜迪亚纳河孱缓的水面。心间交织的紧张与兴奋让你只想放声大叫。 步行 ▼ 说了那么多,其实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比你自己的双脚更可靠了。用双脚丈量过的土地,连同沿途风景,都会深深铭记在大脑中。你不仅在走路,也在打开五感和毛孔,竭力吸收着周遭的一切。欧洲的老城区尤甚,台阶、坡道、石板路,一步一步,走回历史中去。 徒步与登山的游览,不仅关乎旅途,更是向大自然、向自己证明自己的方式。人生海海,何其短暂,如果无法做一些惊心动魄的事,那么走长长的路,也很伟大。
瑞士(上), 德国(中), 挪威(下) 祝你身体和心灵 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后来玩个投票 版权声明:[范西精品漫游]对其发布的文字内容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信息、材料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