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老刘tdrhg 2016-04-24

                   苏州木渎榜眼府第

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古代科举制规定,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吴县木渎人冯桂芬为庚子科一甲第二名,高中榜眼。木渎人便将下塘冯宅称为榜眼府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苏州府吴县人。先世祖籍常州武进,明代迁居吴县木渎。其父冯智懋,官至翰林院编修。冯桂芬自幼聪颖,饱读《四书》、《五经》,20岁时补县学生员。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壬辰科乡试举人,为江苏巡抚林则徐赏识。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一》记载:“余之受知侯官林文忠公也,以道光壬辰……见余所为制举文有百年以来仅见之誉。”遂拜林则徐为师。林也很器重他,常加以指点。以后,冯桂芬又先后作两江总督陶澍、裕谦的幕僚,并与姚莹、陈庆镛等名士交往,关心时政,切磋学问,眼界大为开阔。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后来被流放新疆伊利,期间冯桂芬与林则徐一直有书信往来。冯桂芬31岁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及至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问世,被誉为“关系民生国命,而旁及于西人格致之学”。冯桂芬出于对中国内忧外患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改革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便是后来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这篇政论在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冯桂芬故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沿河是一座宽阔的水码头,供停靠船只和洗涤之用。坚实的驳岸上立着一堵高大的照壁,正面塑有“区宇一清”四个大字,此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语出自《元史·伯颜传》,为自成一统,安居乐业之意。

冯宅为前宅后园布局,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整个宅园占地面积近十亩。前宅现存三进,分别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大门外面,立有一块“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桂芬故居”石刻。门厅为三间硬山顶建筑,哺鸡脊。门头挂着一块“榜眼府第”横匾。门厅明间有一樘石库门后门,门框上方挂有费孝通先生题写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的“冯桂芬故居”横匾。

走过门厅是天井,金山石平板铺地,花坛里栽有两棵桂花树。正面是冯家大厅,三间硬山顶建筑。大厅由轩廊、抬头轩、内四界组成,前廊为一支香轩,鹤胫椽,四根廊柱上均刻有莲叶,象征为官清廉。轩廊两侧有砖刻匾额“修内”、“让外”,语出《荀子·儒教》“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之句。堂上高悬“显志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堂”匾额,白底黑字,古朴凝重。显志堂为冯桂芬自取堂名,并有《显志堂稿》存世。屏门两侧庭柱上挂有楹联:“
金尊银烛销春雨;象管鸾笙护紫云”,是对榜眼府第尊贵豪华气氛的描述。前步柱上亦有楹联:“烟开鳌背千寻碧,山束龙门万仞青”,暗喻冯桂芬十年寒窗,一朝登科,前程无量的意境。

步出大厅,有金山石平铺路面直通楼厅,两侧花坛内种有桂花树。两侧建有复廊,东侧廊壁镶嵌一幅长达9.6米,高0.7米的石刻《盛世滋生图》。该图原本为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所绘,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件宏伟长卷,描述康乾盛世姑苏城乡的繁华景象。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走进楼厅,迎面立有一尊冯桂芬的青铜头像,堂上悬挂“芙蓉楼”匾额,表达主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芙蓉楼是冯桂芬家眷生活起居场所,现陈列有冯桂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芬生平事迹。资料显示,道光二十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三年,任顺天府试同考官,次年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初年,体仁阁大学士潘世恩向朝廷举荐冯桂芬。时值太平军兴起,咸丰三年(
1853年)冯桂芬回苏州办团练,因功擢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咸丰十年四月,太平军攻克苏州,逼近上海,冯桂芬举家避居沪上。以冯桂芬为首的苏州乡绅极力倡言抛弃鄙视外国人的成见,成立“会防局”,并议请驻扎安徽的曾国藩出师援救。十月,户部主事钱鼎铭带着冯桂芬书信前往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率部到达上海,得到租界部队的协助,于次年收复苏州一带。其时,钱鼎铭推荐冯桂芬入曾国藩幕僚,冯婉言辞却。后李鸿章邀其入幕,冯认为李有改革江南田赋的胆识与才干,遂应其请。次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一整套内政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外交改革方案,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曾国藩看过《校邠庐抗议》后说:“
校邠庐大论四十首,……足以通难解之结,释古今之纷,至其拊心外患,究极世变,则又敷夭义士所切齿而不得一当者,一旦昭若发蒙,游刃有地,定胜快慰。”(《复冯宫允书》)

冯桂芬入李鸿章幕后,极力促成了两件重要事情。一是为江南五府减免赋税。自明清以来,江南诸府的赋税一直很重,为其他省府数倍之高。咸丰、同治年间,江南地区战火不断,烧杀抢掠,民力耗尽,使得大片土地荒芜。同治二年(1863年)冯桂芬力劝江苏巡抚李鸿章上疏朝廷减免江南税赋。朝廷终于同意苏州、松江、太仓赋税减十分之三;常州、镇江赋税减十分之一。使得江南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二是设立“广方言馆”。冯桂芬在上海组织“会防局”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深感外语人才之不足。便极力建议创办一所“广方言馆”。李鸿章委托冯桂芬草拟“奏请设立上海学馆”奏折。经朝廷批准后,冯桂芬为首任监院。这是一所仅次于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语为主,兼学其他西学的新式学堂。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培养了大批外交、翻译和教育人才。

同治三年(1864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与安徽巡抚齐松年先后举荐冯桂芬进朝廷任职。这时,冯桂芬已无意仕途,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从此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改建苏州正谊书院、分建江苏书院、复兴苏州贡院、重修吴县县学、筹建珠里义学、创办光福一仁堂等。与此同时,冯桂芬还十分关心公益事业,热心疏浚河道、修葺寺庙、祠堂等。同治五年,冯桂芬举家迁居木渎,同治八年(1869年)在家中开设修志局,总纂《苏州府志》,未竟而卒,享年66岁。冯桂芬去世后,李鸿章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其中写到:“君学无所不窥,而期于实用,天下大计,无不往来于胸中。其于河、漕、兵、刑、钱、盐诸政国家条例,源流洞达而持之介然。”“予至沪,奏闢君自随,君创‘会防局’,调机中外,又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有大事或遇事变,所得咨询。”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出芙蓉楼右折是花篮厅。花篮厅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步柱不落地,用短柱代替步柱,短柱倒挂在草搁梁上,每根短柱下端雕成花篮形状,故称花篮厅。花篮厅有南北两幢,南为藏书楼,北为“校邠庐”。校邠庐是冯桂芬的书房,门前有副楹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联:“
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上联说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冯桂芬为官前后不到20年,他高中“榜眼”后,仕途并不顺利,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和黑暗,渐渐对官场生出厌倦情绪。咸丰九年(1859年)冯桂芬辞官回乡。之后,静下心来读了不少书,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价值,为他晚年的著书立说得益非浅。下联是对冯桂芬一生努力的肯定。冯桂芬为了做到“才明”(了解事物的本质),用心去研究当时积弊严重的漕运、盐铁、刑法等社会问题,终于完成其力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是他思想和学术成就的高峰。

参观过故居前面的宅第,再游冯宅后花园。芙蓉楼后面是一幢临水而建的水榭,卷棚歇山顶,四面回廊,室内通透明亮。内壁挂着一块“邀月招云”横匾,廊江苏苏州榜眼府第
柱上挂有楹联:“
闲吟风月生奇想;坐对荷池会化机”。水榭对面有一座望山亭,中间隔着大片荷塘。一眼望去荷叶已经枯黄。不过古人认为,枯荷听雨,亦是一种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