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中的不对称

 AS400r 2016-04-24

人性中的不对称

(2007-12-04 07:42:32)

 除了归因之外(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的利己归因原理),人性中的不对称现象很多,这一切都归为“我”的存在(“我”使世界被分裂为不连续、不可导的状态)。“我”是一堵隔离自己与世界联系的墙。
再有一例,
人们面对“利己预测”时,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正面信息;
面对“利己评价”更倾向于聚焦和放大;
而面对不利于他人的信息,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和偷窥、偷听来的消息,甚至是自己的猜测,也更下意识地愿意是真的。
 
如果有利我们自己的预测来自外部传言,我们则更倾向保持谨慎,可能是怕一旦落空会有失望。而对外来的利己评价我们则更倾向于表现出放大、过滤聚焦的欣赏,因为这会提升我们的自我感觉。
对于他人的不利消息,我们虽亲见一些迹象但也会保持有所质疑,因为心中意识更关注进一步的证实。而对既有的不利他人的外部传言,却会更倾向于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背后是希望成真的期待
 
那是否人性就是恶的?不是。这只是人性中的一个动机的作用:社会人希望通过对比降低自己的社会压力,从而使自己感觉好些。当对方处于劣势,尤其是绝对的劣势的时候,人性就会泛反转为支持和救助的美德。因此,通常人们所说的气量、涵养、嫉妒都是指的“自我”对自己处境状态感知的反映。优越感和自尊充沛的人不会气量狭窄。
当一个人“处境艰难”仍然不易其志、豁达待人,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心中自有广阔天地。他已无须靠贬低他人提升自己,这就是人们说的器量。
 
人类的理性修养是改变行为和思维的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宽广,因为理性思维需要消耗心理能量,过于有意的压制和控制会导致行为失调。
内心修养(灵魂)才是根本。追求高目标,超越身边的标杆;把人生目光放长远,不要死盯短期目标(这与企业微观执行是两回事);在成功成份中注入适量的无形质素,要知道无形回报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以理性的控制去做助人的事情未必是好行为,再提一步把助人同时化为“以为乐趣”就完成了一步晋升的循环。但通常第一部是个开始,不要拒绝行善的号召,同时智慧表现在第二步的境界收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