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简单分为自我与他人,我们与他们。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又是如何了解他人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对于其他群体的人我们是如何看待的?熟知了这些,那么对人性可以有一个基本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有助你在社会交往中更好理解他人的行为。 1.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人们总认为别人很注意你,其实不然,只有你自己才关注你自己。这就是“焦点效应”:心理学家做更一个实验,让一个人在脸上涂鸦之后,在大街上走。心理学家问试验者,你认为大概有多少人看到你脸上的涂鸦,然后又问周围路过的人,有没有看见一个脸上涂鸦的人。结果周围看见试验者脸上涂鸦的人只有试验者想象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你不是别人眼中的“焦点”。别人只关注他自己,就如同你只关注你自己一样。 *人们总认为自己很棒,自认为所有方面都优于平均水平。这就是“沃博艮湖”效应,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实际水平,也是自我拉抬偏差。这种倾向,时常在自我服务偏见中表现出来,比如某项工作完成的很好,就认为自己水平很高,是努力结果,如果完成的不理想,就认为工作难度大,缺乏资源,别人故意刁难。 *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合理的,即使所做的事情真的不合理,也会编造各种各样的合理理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说,当一个人的认知、思想有矛盾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张力,会感觉不愉快。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带来的不愉快感觉,就会行动或者找各种理由来消除这种纠结。 认知失调在小孩中也存在,教育或者发展心理学有充分而简单的发现。假设有两组小朋友,叫他们做同样一件事情,比如打扫卫生。你给其中一组奖励,比如玩具,另外一组没有奖励。根据最简单的行为主义----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强化理论,得到奖励的孩子应该做的更多才是。但实际上得到奖励的孩子过后会觉得这个活动并没有价值,当不给他们奖励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愿意做这件事情了。而那些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会想,我花这个时间来做打扫卫生,这是肯定有价值的事情。而那些得到奖励的孩子会认为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玩具,其实我并不喜欢打扫卫生。所以有时候奖励孩子是有危险的,因为如果你给孩子太多奖励的时候,过多对他们做的事情奖励,会降低这个活动本身的价值。 认知失调这种现象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了?存在一种叫“证实偏见”的现象。当单位民主选举干部的时候,一个是A,一个是B。因为一般来说,人们不喜欢接受证明他们相信的事物不成立的信息,人们希望获得证实并支持他们相信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支持A,你会倾向于寻找有关A的优势、优点;如果你不支持A,就倾向于收集有关A能力或者人品不好的信息。 2.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人的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除了热情,勇敢,善良,温和这些人格特征之外,人们喜欢一个人往往有以下几个因素:一,临近性,就是距离比较近,所有异地恋始终有隐患的。二,熟悉性,也叫纯粹接触效应:仅仅是因为你经常见到某个东西就让你更喜欢。因为可能这些东西,因此让你变得舒服和安全。因为熟悉而喜欢。比如,在你的照片和镜像之间,你肯定喜欢镜像,因为你天天照镜子。而你外地的朋友却喜欢你的照片,因为他经常看你照片。三,相似形。类似门当户对的意思吧。四,外貌长相。漂亮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更聪明,更能干,交际能力强更强。所以一个人长相好,会让他生活的更顺利些,会有更多关注和帮助,有更多资源,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机会,可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这就是“马太效应”。 *印象形成,我们是如何对他人产生印象的。 一、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给你设置了一个框架,通过框架去理解其他事物。这里也有证实偏差的现象。比如,你一旦相信某件事情,其他与之相关的信息会编码来支持你所相信的。如果我被描述成一个活泼富有创意的人,当你看到我浑身是劲,跳来跳去,你就会加深对我的第一印象:“他真是头脑灵活,活泼可爱”;如果我被描述成整天泡在酒吧里,你会认为我是一个酒鬼。第一印象会塑造后续印象,而不仅仅是塑造当前印象。所以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奠定了基础 二、我们的印象形成非常迅速,往往五秒钟就形成对一个人的评价。片刻解读和第一印象意味着短暂接触一个人,就能决定你将来对他的看法。 3.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如何反应 *心理学家创造了一个“自我实现预言”,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称“期望效应”。如果我相信你有某种特点,这可能会使你表现的好像你就有这个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是她的举止而是她受到的对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有一个经典实验。他告诉老师,班上有一些学生聪明,而另外一些学生不怎么聪明。因为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只是老师不知道而已。所以按常理,那些被认为聪明的人,他们在智商上不应该有大幅度提升。但实际结果是,那些被说成是非常聪明的孩子,预期在智商上会得到很大提升的孩子,他们的智商真的提高了。这不是魔法,一般来说,如果有专家告诉老师,这孩子是天才,将在课堂上才华横溢。由于一个班本来人就不多,老师会更多关注这个孩子,更加注意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被老师的积极关注所强化,因此而表现的越来越好。如果专家告诉老师,这个学生不行,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被老师忽视。一个被老师忽视的孩子,心理肯定会认为我不值得被重视,不如其他学生好,自我评价就会很低。这个效应说明老师或者父母对孩子良好期望的影响有多大。 *基本归因偏差。 一、归因是指对个体行为的解释。造成个体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心理学做过大量实验,结论是: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是由于他们长期稳定的特质,比如人格特征或者态度等,这就是个体偏向。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解释时,特质权重偏高,对情景因素(运气,意外)权重过低----这就是基本归因偏差。 二、社会心理学两个行为准则:一个自我放大(前面已经论述过),另外一个对他人过于简化(即基本归因偏差)。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复杂的环境与自己个人特征的结合。当对我们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是,往往事情出了问题就会归罪环境影响,当事情顺利时,出于自我服务归因,我们倾向于会归功自己,是自己努力能干。而我对待他人却不会这样宽容,你做了这件蠢事,那是因为你是笨蛋,我做了蠢事,是因为今天不在状态。 4.我们对其他群体是如何评价的 *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是一种典型性的分类与直觉。这种分类与直觉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我们每时每刻都接触新鲜事物,如果我们不能学习和推测,对这些新鲜事物做出可靠猜测,我们就不能生存下去。比如,你看到这类物体,你可以归类为椅子,这样你可以坐上去休息;这个物体你可以归类是苹果,很甜有营养,你可以吃;狗可能有尾巴会叫会咬人。这些都是我们对椅子、苹果 、狗的刻板印象。这在逻辑上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也许这个是有毒的苹果,这个是会爆炸的椅子,这个是只吃素的狗。但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对的,如果你突然失去归纳的能力,你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吃什么,不知道该怎么与人交往。所以直觉与归纳能力,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对人类也会进行归类,我们有各种刻板印象, 男人,女人,儿童,成人,白人,黑人,南方人,北方人。 二、刻板印象不都是坏事情。有些刻板印象是积极的,你可能对某些群体有积极的刻板印象,比如犹太人聪明有创造力;中国人勤劳节约。刻板印象大多数准确的,比如:在中国,什么地方人最能喝酒?东北人。什么地方男人最精细聪明?上海人。刻板印象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准确归纳这个世界。但刻板印象不总是积极的,受两个方面印象,第一印象,就是一种证实偏差,如果你认为同性恋男同志都是女人气的,这就会影响你对同性恋的看法。如果你看到一个娘娘腔的同性恋,你就会说,“瞧,我说的一点没错”。如果你看到的是不怎么娘娘腔的,你可能会选择性忽视,或者认为这家伙同性恋的不彻底。刻板印象会让你不会很客观的看待问题,相反你会带着偏见看问题。你认为到快到过年了,农民工会偷东西。如果你正好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农民工频繁偷窃电动车电瓶新闻,你会觉得又一个证明你看法正确的例子。如果是城市本地人,你可能就忽视了,不那么在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