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心理学 | “过度辩护效应” :教你如何学会坚持!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柠檬心理FM
用专业温暖你的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没有钱赚纯粹是为了好玩的事情,一旦成为赚钱工具,那兴趣度就会急速下降,有种被迫完成任务的感觉。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会慢慢发生变化,从兴致高昂到敷衍了事,曾经非常喜欢的体育竞赛,绘画书法,甚至是电脑游戏,如果成为了专业,就莫名有种沉重的负担感,越到后面越想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先解释一下,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有动机的作用,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发自你内心想做,比如说你喜欢这个事情,觉得它有价值,做这件事会让你体会到成就感等,而外在动机是外在条件对你的影响比如说做得好有奖励,会被人夸赞等等。

这两种动机无所谓谁更高贵,但却会相互影响,而像前面提到的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过度辩护效应

字面解释定义大家可能不理解,柠檬举个例子,就比如你有每天看书的好习惯,你原来想看书就看书,想做别的就做别的,并没有什么负担,而且会很享受看书时的状态。

但是如果在你每天看完书之后我给你一百块钱,你的观念可能会发生转变,时间长了你会开始觉得,你之所以看书是为了获取那100块钱报酬,不是因为看书本身给你带来愉悦感。

甚至有时候你为了获取那一百块钱,明明不想看书却硬逼着自己去看,看书好像变成了一个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一样。

这个时候,你看书的动机基本就依靠外部动机,如果我给你的报酬中断,你看书的行为可能也会中断。

因为你会觉得“都没有钱可以拿了,我为什么还要继续看书”,很神奇是不是?

明明最开始看书是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外部对这件事给予高度的赞赏或者是给予过度的报酬,你最终就会认为自己的动机不是因为喜欢这件事,而是因为这件事能够带来报酬才做,没有报酬就不做。

这在教育方面尤其明显。

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就立刻给予物质奖励,那孩子可能会被养歪。

下面柠檬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过度辩护效应:

第一,金钱等物质性的报酬会更容易激发,相反的,像称赞夸奖等心理方面的奖励报酬,基本不会引发过激辩护效应。

第二,不在乎事情做的好不好,只要完成了就能获得报酬,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容易导致过激辩护效应的产生的。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你发现自己不管做的好不好,工资都一样,那你努力的动力肯定会受到打击。

所以不光要看是否完成,还要看完成的质量如何,尤其是前后的差异,比如孩子原本作业完成的就很好,后面保持,那是一个常态,你这时如果干预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