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 | 非遗船王的工匠精神,14年打造上百艘古船模型。

 青木森森 2016-04-24

在合肥,有一位人称“指尖上的江淮船王”的民间艺术家,他就是吴培。他爱船,尤其痴迷古船;他有一个上百平方米的“造船梦工厂”,里面有上百艘各类古船模型和不少桅杆、舵、桨等船具,这是他花费14年时间亲手打造的。




江边长大的吴培,在儿时很少跟小伙伴们上船玩闹。他喜欢一个人拿着把小刀凿船模。那时的他哪里能想到,这会是自己一生的事业。这位在南京出生,却长期生活在安徽的老人,在二十年间,做了各种各样的船,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安徽有关,李鸿章官船、郑和宝船、汴河官船……




古船模型,是指按原船比例缩小或放大制作的船体模型,其零部件均与原船一致。吴培所做的古船,均是以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名船为蓝本,用木料做成的古代名船。每艘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从图纸的设计到资料的搜集,再将普通不过的木头变为一艘艘美轮美奂的古船模型,每一件作品都耗时颇长。吴培都诠释了一种“工匠精神”,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就是坚持、执着、认真,就像瑞典人做手表,德国人做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并做到极致。”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吴培对古船制作有了自己一道道严格的工序,造船的过程其实是痛苦而漫长的,几百道复杂工序考验的是人的耐心和毅力。“有的船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成型,从资料的搜集,一个个小部件的打磨,到最终船的成型,都浇筑了很多心血。”




“刻船能让我安静,留下船模能让人们记住历史。”每当人们问起坚持做船模的意义,他总会这样回答。




吴培的童年在南京江边长大,从小就喜欢动手做各种小船模。插队来到合肥后,吴培进入当时的合肥国营工艺美术厂,有着30多年的工艺美术制作经验。上世纪90年代,工厂倒闭后,吴培重拾小时候的兴趣,专门做船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做船时,资金、古船资料的缺乏是摆在吴培面前的最大问题。2002年到2003年是最艰难时期,买木料、资料、工具等花费高,看不到经济效益,后来把房子都卖了。想过放弃,但是依然坚持了下来。三年前,凭借这门手艺,他以“庐州吴氏船模制作技艺”入围安徽省第四批非遗项目推荐名录之传统技艺大类。




吴培的工作室就在合肥市女人街里,刚一进门,就能看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各类“木船”。吴培就坐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屋内,戴着一副白手套,专心地打磨着古船模。每天都会有船模爱好者来到这里慕名观赏。




“虽说是小小的船模,可每一个细节都需仔细琢磨,从船的形制、尺寸到每个部件的花纹,都要反复查资料,力求还原真实原貌。”然而,正是翻阅资料让吴培花了大工夫,“可不好找了,中国古代并不重视海洋文化,相关文献特别少。更多的时候,我会去从名家山水画中去临摹古船的模样。”




说到自己的日常工作,老吴在工作室经常一呆就是一天。在他看来,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心很充实、也很幸福。




现在的老吴,也会花时间去研究欧洲古船。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船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是当时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果,都值得借鉴与尊重。




对于能入围省级非遗项目,吴培很高兴。眼下的苦恼是,该怎么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专心做一件事情了。”吴培担心,做一艘船模动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每次想到这个问题,他都会站在船模边,陷入沉思。




老吴目前有两个徒弟,虽然制船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技艺。




提到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吴培认为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做出来的“汴河客船”,这条近6米长的大船被安徽省博收藏展览。最近,他正在做一艘瑞典古战船“瓦萨号”,目前已完工百分之五。60多岁的老吴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点好船。




如今,在这个愈来愈追求“快”的时代,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正如老吴所说:“工匠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一个民族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