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人不浅的八个字——“文人相轻”、“好为人师”...

 timtxu 2016-04-25
误人不浅的八个字——“文人相轻”、“好为人师”

  ——以你为藉口,多少丑恶假你而行,多少文化因你而止

  中国人自传统以来,外在彬彬有礼,内心实勾心斗恨。

  文人一争辩,旁观者必称之此乃文人相轻,有失文人风度,不可,不可。皆禁言之。

  文人一争辩,旁观者上前劝开,对于双方,都称颂之,赞誉之,可也。若自告奋勇,上前讲清道理,分清是非曲折,则必皆称旁观者“好为人师”,矛头直指旁观者。


  试设想,两个文人在那里争辩,理论一个问题,场面火爆,做不论清楚不休止的状态,忽然看到旁人来了,或者旁人主动过来劝开之,言:不可文人相轻,都是有学问的人,都退让一步,算了算了。那两个人是被劝开了,却没有一个心里是愉快的。谁都感觉到自己对,谁都感觉到对方不屑。谁都还想继续占据上风。


  理论是不可以,争论更不可以,表示得没有风度,不风雅,而占据上风、雄踞上游之心,却未必会一日休止下去,既然没有公开的擂台,于是只好在角落里阴谋算计之。都开始在心里算计对方、咒骂对方。文人中的阴谋小人,开始这般练就。

  辩论,有事情辩明了来说,有时候还是一个最佳的矫正自己心理世界的方法。摆摆事实,摆摆证据,或有人指点一二,则往往能够豁然开朗。

  辩论,只有经历了多次在人前辩论的人,遇到事情时,才能够不会轻易脸红脖子粗,才能够向宠辱不惊靠拢。

  越不公开的理论明白,则越是只会自个纳闷事物的道理,如果心内不端正,失之偏颇,则会走入极端,就会让自己的私心狠念占据上风。

  越是不公开的理论明白,则至后来,越是连如何去公开理论明白的技巧都很为茫然。君不见,当世有几人还善喻善讽;君不见,当世有几人还能够舌战群雄?

  更兼有,多少理不明道不通之文人,因为无人与之辩,与之明,而自我感觉总做良好状,以为天下道理尽出其口。


  试设想,若有一丑恶之文人,以各种手段,占据要位之后,对来非难者,动辄呼朋来鼓噪,必定言,尔等不可来“文人相轻”,拒之门外,真理真相亦被拒之门外。

  于是,有多少不学无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文人,大放厥词,风行天下,因为无人来与之非,来非议者,必先被冠以“文人不可相轻”,尔来非议,首先就为有罪,就为一无风度之人,就为少格的文人,一切看到本源的文人的理直气壮,在这里皆未战而先败了。

  此时,就算有人来对其提出文化方面的批评,一定总会有人不论你批评得对还是不对,首先就一棍子打死,并说:来者不宽容,待人待事皆不宽容。长期下去,几乎已无人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与襟怀。

  于是,多少丑恶,不学无术,公然假“文人不可相轻”而推行。


  曾几何时,辩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元。古籍如《孟子》、《荀子》、《庄子》等等,都是以辩论而行文。辩论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是一种真知真识。是高明者脱颖而出之地。是文化有无的试金石。只有辩论,才能够让是非真正分清,道理真正辩明,真理真正长存。

  辩论,能够真正让文化继续走远。辩论,体现学识,气度,涵养,机智,幽默,灵根灵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辩论。是这样就是这样,是那样就是那样。我们的头脑,只是在依附而接受。这种接受,竟然是那般根深蒂固,先入为主,接受过了的,就奉为圣旨。余下的,一切皆曰可杀。文化僵死,不再活泼泼的,于斯为甚。几千年中华文化之活泼恣肆,到后来,因为不辩,无辩,不论,无争,变成了僵死的教条。

  今时代,我们有无数多的学术会,却没有过一场知识高手之间的真正的辩论会。搞学问的两个人,都只是在隔河相望,从来不曾短兵相接。从来只是互相朝着对方吹捧。对于自己,没有一个人有底,没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总感觉是虚的,经不起检验,没有来自民间的首肯。


  试设想,如果两个文人,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各自开列证据,各自补充论点,力求文辞犀利,却从不咒骂;力求风趣多智,却从不挖苦阴损。热烈处,纵赤膊上阵,也只是因为身上大汗淋漓。如此下去,不维知识自长,亦道理透明,是非分清。

  且高下有序,自愧不如人之处,也必诚恳坦然而接受之。心中磊落光明,坦坦荡荡,只求真理与正确大行天下,只求内心一理明,一道析。

  辩论之中,得一理明,得一道畅,则立感酣畅淋漓;辩论之后,无论胜败,其心微醉,有如酣酒归家。那是何等的一种美景。

  或有不明之处,两人之辩有相持之处,则请旁观者评之,请事理明晰者评判之。是高是低,略有分论。指点者亦不会背负上“好为人师”之罪名。

  或曰:为事情事理而鼓噪,其中必致纷乱。然,公然挑明的是非之辩,擂台之争,总胜于事后一定要占到上风的阴谋算计;总胜于混混噩噩,不知道何为对何为错的好。

  故曰:文人不可相轻,但文人正可相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