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瓜虫生活史与治疗方法

 渔业生产队 2016-04-25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治小瓜虫病,必须先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瓜虫生活史

1.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2.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3.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即小瓜虫的感染期。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史。

    4.流行规律: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d以上。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养殖过密、热应激或其它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映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二、小瓜虫病诊断

发病初期鱼苗在池边缓慢游动,集群或独游、不摄食,肉眼观察体表、鳍条有白色点状物、粘液较多。在显微镜下观察小瓜虫的特征如下:

1、小瓜虫体内有马蹄形大核。

2、体表长有纤毛

3、能缓慢运动

    三、治疗药物品种

    辣椒加生姜、鑫洋原虫净加福尔马林。

四、治疗方法

1、辣椒加生姜:辣椒0.5-0.8kg加1-1.5kg生姜每亩.米水深,生姜与辣椒一起煮沸半小时,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3天。

鑫洋原虫净加福尔马林:1、福尔马林按600 ml /亩.米浓度全池遍洒;2、2小时后再用鑫洋原虫净按250ml/亩.米浓度(根据水质可调整用药浓度)全池遍洒,连续用药2-3天可彻底杀死小瓜虫。

    五、小结

目前治疗小瓜虫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硝酸亚汞(禁用)和鑫洋原虫净加福尔马林。

合理放养密度、做好水质调节及日常管理工作可有效预防小瓜虫病的发生,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