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啥玩意在引诱我们大吃大喝?

 笨鳥先飛龍 2016-04-25


导读:跪求各位爱发吃报社的大大们,放过这个肥胖糖尿病大国吧。


文:玉面张飞

责任编辑: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你,有没有干过深夜放毒的事?或者至少,遇没遇见过朋友圈的发吃报社?



大脑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给我们传递俩信号:“快去找吃的!”和“快吃!”,也就是,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路上。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大脑离嘴巴这么近可绝不是啥巧合。然而咱一直引以为自豪的高级灵长的神大脑的进化可远不及食物那么日新月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海量美食信息对吃货们展开全面进攻,我国的糖尿病大爆发,超重人口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提醒世人:胖子已经那么多,就不要再在食品的颜值上下功夫啦!因此,人们开始对那些大型食品公司进行残忍地口诛笔伐,比如“产品做得太诱惑,吃着跟嗑药似的根本停不下来!”,“里面又是糖又是盐,还有美味的脂肪卡路里,完了,对大伙本就脆弱的意志力造成10000点暴击伤害!”······面对着丧尸围城般疯狂的吃货,一群健康卫士默默的扛起了武器——他们在努力探索到底是啥玩意在引诱人们胡吃海塞。


下面,咱们就来仔细看看视觉的潜在作用吧~具体来说,自从有了网,大家接触的美食图片那是海了去了,对我们滴人生可能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加剧了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即“视觉饥饿”)。越来越多的认知神经学研究表明:这些美食的图像,可能对神经活动、身心健康、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在脑“饥饿”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吃与看的关系可是个历史悠久的研究


公元1世纪的罗马美食家Apicius说:“我们最开始是用眼吃饭的”。如今,越来越多的认知神经学研究证实了他老人家的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远古早期的一些生命体为了提高种群的存活率,需要探测到较远距离的能量源(食物)和营养物质,于是乎这帮在我们看来功能不全的残障生命体,为了吃,生生把眼睛和视神经系统逐渐进化出来了。


觅食是大脑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对于人类来讲觅食主要就靠眼睛。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是色盲,就是为了让眼睛从绿色丛林里找到那可以吃的一点红——富含能量的红色水果。关于老祖宗在丛林里寻找红色果实的故事,其实还挺流行的,我们来看看现场还原——



果然有能量的红色果实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强力了……


觅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活动,视觉在觅食行为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已有的研究证明,它受注意力,愉悦感,奖励机制,以及饥饿生理周期综合调控。这样就不奇怪了吧,视觉享受可是占食物引发全部愉悦感的很大部分哦~。


饥饿的大脑


绝大多数动物都进化成嘴巴离脑子很近的样子,这可不是啥偶然,英国著名科学家J.Z.Young说的:“事实上,大脑和嘴巴长在身体的同一端可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


事实上,一些现有的研究表明,大脑可是费了老大劲才进化成了控制动物营养摄入的装置,这样增加了个体生存和繁殖机会。既然是控制,那就不光是吃,还得有不吃的决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决定吃掉哪些有营养的东西,或是拒绝哪些有毒的东西,嘴巴在指导皮质层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J.Z.Young在他的一篇论文的开头就申明的:“没有食物动物就没法生存,因此食物对于我们脑组织和脑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脑是人体器官中消耗能量的大户,占全身耗能的25%。而且在人类新生儿中,大脑耗能还要更高,大概占全身的三分之二,有研究者指出:“胚胎新皮质发育的第一部分就是口腔和舌头”。所以我们是生而为吃啊……


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熊.格里尔斯对此表示赞同。


随着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体积的增大,视觉系统也逐渐升级,变得能够更有效地定位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得益于此,当代吃货们不必像当年的老祖先那些吃树皮野果了。特别是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些缺吃少喝,苦难的岁月给咱大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促使人们在物产丰富的时候大吃大喝。


因为,我们将“视觉饥饿”定义为一种本能,一看到美食,大脑君就会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又可以多活一天啦\(^o^)/。同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做出一些生理反应准备接纳美食。因此,经常接触一些虚拟食物,比如看食物的图片之类的,会触发进食相关的神经和生理活动,进而加剧生理饥饿。


“饿眼”看“虚食”


在过去的50年,各种美味层出不穷,名人“厨师”的纷纷崛起,大量美食忽然一下子蹦到了毫无防备的吃货面前,对于“幸福来得太突然”的吃货们来讲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原因嘛?前段时间爆出来的中国糖尿病人数和肥胖者数量已经够惊人了,而他们所需要的医疗开销已经逐渐让公共医疗体系负担困难了,更不要说由于心血管、糖尿病和代谢类疾病以及肥胖本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真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通常含有较高热量)图像,在国外,甚至有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些图片:foodporn(食物色情)。尽管我们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各种美味又方便的即食食品频频挥动着小手绢,表面上风情万种,实际上是恶魔的诱惑。


加上网络和新媒体大行其道,智能手机啦,平板电脑啦,电脑显示器啦的分辨率和色彩质量都越来越逆天,导致图像越来越漂亮。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化”技术也进军市场,从专业人士擅长运用的Photoshop到技术战五渣也能轻松驾驭的Instagram,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做出漂亮的图片。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人群对食物图片的接收(不管是否有意)会影响其消费和饮食习惯,以上种种导致了消费者长期处于数字美食图像的杀伤范围内,渐渐背离自然消费。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里涌现了大批晒吃婊,他们不管吃个啥都要狂P一通后po到网上秀秀,对网络民众造成巨大的视觉污染.。这种情况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程度了。别看这种“数字放牧”一时间风靡全球,劲头无两,但这可不是个好兆头,这些开胃美食的图片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们正常的饮食行为。众所周知,食品广告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但很多人忽略了,其实美图引起的“视觉饥饿”也能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据报道,数字媒体传播的食品信息影响了超过70%的美国人。有专家不客气的说,很多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大规模美食图片的攻击,他们会渐渐放纵自己,甚至会把暴饮暴食当成发泄渠道,进而导致肥胖。


的确,烹饪表演,食品广告,以及社交媒体上泛滥的高能量食物图片确实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而同时间接地刺激了过度消费。正如Passamonti和他的同事发现的“外部的食物刺激,如观看开胃食品图像,会唤起人们吃东西的欲望,即使他们当时一点都不饿。”这样放纵吃喝,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一些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视觉激发饮食行为的神经基础,来促进消费者的健康饮食。


脑子为了吃能动到什么程度


食物可是调动大脑活动最有效的刺激,一个PET研究显示看到和闻到好吃的可使大脑代谢陡然增长24%。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脑是人体能量消耗的大户,占全身能量消耗的25%呢,它代谢增加24%,基本上能把全身都动员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哪怕受试者只不过碰巧在屏幕上看到个好吃的,他的脑部神经活动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红色代表了最高的代谢活性和暗紫色的最低水平。


受试者在饥饿状态下看到或者谈论到美食是大脑活动的PET图像。距上次进食已有17h和19h的受试者须在食物面前描述自己爱吃的东西以及如何爱吃。同时,他们面前的食物是他们的最爱,并且散发着香喷喷的热气。此外,还惨无人道的试验人员还用棉签沾上这些美食的汁液,然后放在他们的舌头上,让他们稍微品尝一下。就这样全脑代谢增加了24%。


神经科学表示发吃真能报社


有些文献研究认为,在部分人中,网上发吃报社会产生抑制效果——看到心仪食物的图片会引发抑制的神经反应,比如其实很想吃,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血糖血脂和三层五花肉,就强行压制了自己快要爆发出来的洪荒之力。但抑制的过程对于那些喜欢暴饮暴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相对于正常人,那些遭受饮食失调和贪食症的个体在观看美食图片后会发生更强的生理反应,表现为更剧烈的脑激活和觉醒,味觉相关的大脑皮层和摄食相关的躯体感觉区高度活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在胖子周围摆一圈美食图片,他恨不得给自己加个AOE瞬间把这些玩意全吃掉。



而且要命的一点是肥胖个体的饱觉相关的脑区域活化显著小于健康体重的个体,直接导致了胖子不仅看见吃的就暴走,吃起来还没饱,我们建议胖子们看见美食后一定要保持镇定,你越激动吃的越多,而且一旦吃起来了就根本停不下来——毕竟最后痛哭流涕的躺在医院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也是很惨的啊。


现在知道了吧,美食图片对我们的饮食习惯影响可是很大的。


你可能会说了,我是一名有节操的吃货,我会控制自己不去碰那些高能量食物,找点青菜嚼吧嚼吧充充饥得了,比如这样——


然而生理学事实告诉你:人脑优先将有限的注意力投向高脂食物。


苍天饶过谁啊有没有!


在一项研究中,Toepel和他的同事们运用了食物图像的一个校准系统,可以利用视觉诱发电位(VEP)测试人脑对脂肪含量不同的食物图像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低脂或零脂食物相比,参加者对高脂食物图像的反应更为迅速,也相当准确。而且高糖和低糖食物图像的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结果。


研究结论为:“人类大脑能更迅速地处理(即在几百毫秒)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值高食物。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能使人更愉快,因而具有更高的激励结果,好象一看到这些食物大脑就响起美妙的乐曲。”


听起来是很厉害啦……


然而在下并不想要这种能力……


跪求各位爱发吃报社的大大们,放过这个肥胖糖尿病大国吧。


参考文献

doi:10.1016/j.bandc.2015.08.006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9(2008),pp.55–92

http://en./wiki/John_Zachary_Young

http://en./wiki/Food_porn

NeuroImage,21(2004),pp.1790–1797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