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分享道德经学用:世间三种人,您是哪一种

 道德经学用 2016-04-25

【卷首语】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求德近道》:“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古圣老子在短短八个字中诠释了世间的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有信人,第二是不足人,第三是不信人。这三种人的人生结局完全不同,您是哪一种呢?

【第一,“有信人”】

这是指积极求道与道同行之人。有信人,认同德,德也认同他。有信人,是信希言,信自然大道,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会敬天爱人,特别是尊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是选择人类同体大悲的修身之路;是选择了爱护动物、爱护自然,与宇宙同一体的和谐共存。

【第二,“不足人”】

这是指信天地博爱广大之理,也信人间名利之道、享乐之道、斗争之道,因此枕于世事纷争,导致人生转瞬即过,与道失之交臂,选择了与人共存亡的几十年。

许多人常说:“信”这个字,我懂,但做到很难。如果我们说,贪嗔痴慢都是毒药,大家会齐声认同;但说“信”,到底是真信?还是假信?当然是假信,因为放不下,就是不信。不信,给您一杯毒酒,您会再喝吗?您不会,这才叫真信。真信了,就会拒绝了。所以有句古话说:“不见棺材不掉泪”,可惜人间不少人和事一旦发生就是结果,再要想后悔但已没有机会了……贪嗔痴慢都是毒药,您信吗?不足人,您喜欢吗?

【第三,“不信人”】

这是指不信人,认同无道之人,道也会从他身上失去;不信人,认同无德之人,德也会离开他;人若选择恶,恶报也就如影随形。人一旦在观念上作出“不信”的选择,什么缺德事都可以做——接受这种失道失德观念支配,他的人生谢幕,一定是堕落在“失”的范畴之中。

【有信人,不足人,没信的结局是不同的】

不信之人,他可以没有做人底线,可以没有信仰,为所欲为;可以丧天害理,坏事做尽,结果使人身上的禀性天资丧失殆尽。有道之人,会珍惜自己的禀性天资——这个天资就是“道”;完全遵循道的禀性天资去生活工作,去为人为事,在人的身上绽放出来的就叫“德”,有道必有德。几千年来凝聚人类力量的是道德,道德是人类最高的信仰!

老子曾说:暴风骤雨,您见其能持续多长时间?而这是天地的行为。天地都不能将一件事情做久,更莫说人了。所以,学道的人,您就把您所有的言行与思想与道同化在一起;同样,对于修德乐失的人,也如此做,将自身同化于其中。而当您把自己与道、德、失这些状态同化在了一起时,它们也乐于您如此而行。信,不信,从更深层次来讲也顺其自然了。

【卷尾语】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老子为什么在这里没有说道最好,也没有说德最好,没有说失不好;更没有说不信道的人是外道和邪道,却提出了一个信誉好就好的命题?

可见,“信”是一个人修身、齐家、平天下成功的重要基石!这是老子从另一个侧面鞭策人们珍惜人生,利用这个短暂的人生建立有信的人生,从大道,行大善,积大德,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并可以因此与“道”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道是保护人类左右逢源的最高力量。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道德经学用.第二十三章回信》

作者:赵妙果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版权所有,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