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的贺福初院士:22岁复旦毕业,28副研,34杰青,36所长,39院士,40少将,47院长,54进...

 BOSS_TZ 2016-04-25
BioArt按

今天一则来自“长安街知事“的文章《他39岁当院士,40岁授少将,现进入中央军委》又开始刷频了,小编对贺老师略知一二,不管了,那就开扒吧,这是一位挺有story的将军院士。




小编先引用下面两大段文字和一个视频,让大家从一些言语和语气中对贺院士有个初步的印象



贺福初院士:中国科技要重新思考、保持清醒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10月8日下午,“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中国科协副主席陈赛娟,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巴德年,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北大教授饶毅,以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吴海鹰等参加座谈会。


贺福初首先向屠呦呦表示祝贺,并将屠呦呦获奖总结为两个字:一个是“中”,一个是“复”

  “什么叫中?”贺福初解释称,这是中国第一个本土科学家,是中草药第一个世界的大奖,是中医科学院的第一个世界级顶级大奖。无论是中草药还是中医科学院,过去可能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领域和单位,但恰恰在这样一种不被关注、不随大流的领域出现了奇迹。所以,不只在热门的领域和方向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永载史册的成就,而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一些不被人关注的领域、地域、方向、单位、群体、团队、个人。从这个角度看,要不拘一格的选择方向、选择课题、资助人才,关键在他的独到和精到,而不在于发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荣誉。中国科技要有一份重新的思考,在这重要时刻,应该保持一份清醒。

  贺福初继续说到,第二个是“复”,屠先生是“复名”。现在在抗疟疾一线的有效药是复方,青蒿素是主体、是母体,现在的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基本药物列表里是复方,青蒿素起效快,但是复发快,苯戊醇起效慢,但是复发少。A B=C,这就是复方蒿甲醚,蒿甲醚在一线上是主打药,是首选药。所以,青蒿素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复方的作用更为强大。

  最后,贺福初认为,“中国的科技已经展现出一种滚滚潮流奔涌向前的势头,这个闸门一旦打开,我们相信将不会是一个、两个诺贝尔奖,可能是一批。”中国的哲学与文明,“复”是极为关键的,当然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完全是为了“复”,而是为了兴,在科技界如何兴?前面三个“中”值得我们思考。(来源:光明网


不久后,“科普中国”推出了一段简短的视频表明了贺福初院士在屠呦呦先生获奖后的一些态度,贺老师讲话气宇轩昂,十几年的将军生涯练就说话强大的气场。且看如下视频:

气势恢宏的发言,很有看头




贺福初在“求是基金会”2013年颁奖典礼的论坛上的讲话节选

发言鲁白、施一公、饶毅、贺福初、邓宏魁、杨振宁、韩启德、王晓东、曹雪涛

 

主题中国科研小环境建设


地点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



节选贺院士有关的段落:


贺福初:我对这个所谓“国情”表示保留。我本来是想等到鲁白问的时候再讲,那我就先讲这三分钟行吗?

 

鲁白:没问题。

 

贺福初: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同时人口世界最大,幅员世界第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可以说最先进最发达的可以在中国看到;最落后最腐朽的也可以在中国看到。你说什么叫做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一个包含两个极端的“复合体”,一个“集合”。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她极端的diversity(多样化),就导致任何一面都能在中国发现。如果我们仅从一面或者一点来看,就说这是中国国情,那么我想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够以偏概全。从我的角度讲,刚才那两句话我还要再重复一遍:“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这就是东方哲学。然后我再用今天的highlight——王晓东,来阐释一下我看到的中国国情好的一面,那就是:东、晓、王。为什么?第一,我们的东方哲学东方文化,在世界文明转了一个大圈之后,必定会再次复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大景—东西合璧,文明集大成。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特色之一:“东”。第二,晓。我们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与民族,但是我们现在的活力在世界范围和数千年人类历史看也是蓬勃如刚刚升起的朝阳。这就是“晓”。第三,王。王者,就是君子之风。王者和霸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君子之风。中国史上和人类史上的文明集大成者,我相信都有这种“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我觉得这就是王者。正复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王者。简言之,我借用王晓东的名字,叫做“东方欲晓,王者归来”。这就是从好的一面看到的中国国情。

 

鲁白:晓东,他把你的名字都倒过来了,那就轮到你了。我想一个问题:北生所的普世意义。人家说你是在体制外做事情,所以做得这么好。那么北生所作为试验田也好,一种做法也好,是不是有普世意义,在什么层面上有普遍意义。请谈谈你的想法。

 

 王晓东(以下简称“王”):我挺赞同刚才福初讲的中国国情。美国人也这么说:“If you thinkanything is true in China, the opposite mustbetrue as well。”(在中国,任何情况的反面也是同样存在的。)中国是非常大非常复杂的一个国家,而且她又在不断地变化。刚才宏魁也讲她是个moving target(活动的目标)。其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都是如此。比如说,我们是80年代进入大学的。也许从历史的长河来讲,80年代到现在是非常短的时间,国民性的变化没那么大。但是从我们自己身上看,从80年代进入大学至今,我们个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完全完全的不同。所以很多事情是movingtarget, 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当初出国的时候,其实没想过要在国外待那么久,都是想着学成归国,那意味着博士毕业就回国。可是博士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在科学的殿堂里可能刚刚跨进去一只脚,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学习。那个时候如果回国做博后,还要打报告、单位批准等等要走很多程序。因为这个事情对大家来说都是新的,就会觉得做博后有什么必要吗?做完博后又发现,这只不过是学习的过程刚刚结束,离真正的科学是怎么运作的,科学群体怎么运作、科学的趋势怎么发展,自己不过是两只脚进了门而已。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我们有机会能在那里不光是学习,后来还能在那里工作。工作又是一个全新的阶段。杨先生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很多年,但是象这种改革开放后几万几十万的人去美国,这么大规模还是没有见过。我们在美国的工作从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到full professor(正教授),象饶毅、一公还有我到最后是endowedchairprofessor (讲席教授),最后还接触到更多的科研管理方面的事情,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又完全改变了。如果回过头来说“什么是美国国情”,以我们对此的认识它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变化中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象福初、雪涛是始终在国内学习工作,还有很多人从外面回来,比如刚才福初说的韩主席和陈竺,他们回来的早一些,同时还不断地有人回来,包括今天获奖的几位年轻人。他们的看法跟我们的又不一样。如果我们用一种固化或者点化的方式看待国情的问题,一定会有错误。



通过以上视频和讲话,我相信各位对贺院士应该有个初步的印象了。”长安街知事“里面说贺院士有一颗文艺的心,曾写下很多诗歌,还能唱歌“技压群雄”,小编在这里还应该加一点,贺老师哲学讲得也不错,并且还能把“王晓东”三个字拆析的很好么。^_^


这也不是第一次,且看2015年《解放军报》登载了一篇署名贺福初的文章《字悟人生》,里面讲到,贺老师工作之余喜欢穷究汉字,由字义而推及人生。且看全文:


《解放军报》刊登贺福初院士的文章《字悟人生》


贺老师爱好读书也是出了名的,且看:




说说贺福初院士的成长经历吧。196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安乡农村,16岁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湖南省理科状元,考入复旦大学,据说第一次进城到上海穿的是化肥袋染色后做的衣服。1982年20岁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专业(当时谈家桢老先生尚在,可以说他也算得上是谈先生的学生),23岁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30岁晋升正研究员,31岁任军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研究室主任和全军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32岁担任博导,34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36岁被任命为军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39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1年,这一年开始关注蛋白质组学,从传统的遗传发育学转到蛋白质组学),40岁晋升少将,41岁出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并当选人类肝脏蛋白组计划主席,获得何梁何利奖(2003年),47岁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2009年),48岁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并在当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0年),50岁当选为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2012年),54岁进入中央军委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




话说上世纪80年代末,贺老师曾收集阅读了1000多篇文献......


话说贺老师为什么申请两项863也是很拼的......90年代初,200万几乎是天文数字




贺福初院士作为复旦校友,对复旦大学也是善莫大焉。他作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第二任是贺林院士,第三任是葛均波院士),对该院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功劳的,虽然他本人的学术研究还是在军科院做。如今的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取得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官网说“IBS成立至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约1100篇,其中 CNS刊物论文20多,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94篇。2014年,IBS通过国际评估并被专家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接近美国顶级生物研究机构”。”如果前几日大家有关注到该院刚发表的Cell文章,还有该院施扬老师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的新闻应该多少会对该院有些了解。

左起:贺林、朱之文、贺福初



好累,不扒了。下月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北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定于2016 年5 月21 日-23 日在厦门市召开。贺福初院士是大会主席......



故事太多,一下子讲不完。正经的学术还没谈到,这个嘛,就不谈了,有兴趣的可以上谷歌学术或者PubMed检索。加一句,贺福初老师培养的张令强教授的学术近几年做的很好,最近报了国自二。



温馨提示为鼓励BioArt的读者之间相互交流,我们基于部分读者建了一个BioArt生命医学交流群,本群成员主要为国内科研机构年轻的独立PI(其中包括两名,国家杰青两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一名,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1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名,知名生物公司CEO4名,国家优青4名,青年973首席一名)、Cell Research专职编辑一名,国内外顶尖机构的博后(哈佛、MIT、剑桥、耶鲁、NIH、UCSD、贝勒医学院、MD 安德森肿瘤中心、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马普所、NIBS、港大、香港科技大学、协和医学院、清北复交浙等)和国内外优秀博士生(包括四名吴瑞奖得主,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NS主刊发表文章的博士超过10名),欢迎生物医学方向PI和博士入群,入群请加微信号:fullbellies,本群实行实名制,加微信请注明姓名-单位-研究方向


下月苏州冷泉港表观会议就要开始了,如果您注册过该会议不妨扫一下下方二维码入群讨论,咱们苏州见:



BioArt,一心关注生命科学,只为分享更多有种、有趣、有料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