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药物是不能用白开水送服的。 用白开水送服药品,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然而,事实上有些常见药物是不能用水送服的!下面这些安全服药事项大家一定要记好了! 三类药不宜用水送服 1、活菌药:宜用牛奶 ![]() 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更有利于药物吸收,宜在饭后30分钟吃。 代表药物:双歧杆菌胶囊、乳酶生、整肠生、酵母片等 原因:活菌药剂具有怕酸、怕光、怕烫的特性,因此不适宜用热水送服。 服药前喝点牛奶或是直接用牛奶送服,有利于在胃部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对药性的破坏,而牛奶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 2、清热药:宜用米汤 ![]() 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 解表药:感冒冲剂、桂枝汤、麻黄汤等 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原因:解表与泻下药都属清热类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药性寒凉,容易对胃部造成刺激。米汤则性味甘平,有益气、养胃的功能。 作用迅猛的泻下药,也适合用米汤送服,有助于发汗、更好保护地胃部,充分发挥药效。 3、六味地黄丸:宜用淡盐水 ![]() 用淡盐水当药引。 很多人家中都备有六味地黄丸,此药有滋补肾阴的功效。 原因:食盐能够入肾,起到药引的作用。 用淡盐水当药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药力引至肾,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长时间服用六味地黄丸容易上火,而食盐味咸性寒,又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患者清火。 三类药不宜用热水送服 除了有些药不宜用水送服,还有些药不宜用热水。如果执意用热水送服,不仅会达不到药效,甚至还会破坏我们的健康。所以医生建议大家用凉水或是温水送服,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 胶囊药物 ![]() 用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外壳快速溶化。 胶囊一般以明胶为主要原料,能达到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用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外壳快速溶化,导致胶囊中的粉末或是颗粒提早释放,容易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倘若喝水不够药物还可能粘在食道上,灼伤食道黏膜,吃此类药物的时候至少要喝半杯水。 止咳糖浆 ![]() 喝热水,不但降低了药物的浓度,还会影响药物的效果。 糖浆进入嗓子内会覆蓋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这样可以控制咳嗽,有效缓解症状。 如果服用后马上喝热水,不但降低了药物的浓度,还会影响药物的效果。为了更好的达到药效,喝的时候缓缓咽下,让糖浆能在嗓子这里多停留一会。 建议最好等待5-10分钟后再喝点凉开水。 维生素类 ![]() 我们在补充维生素C的时候,一定要用凉开水送服。 一般被用于治疗感冒、美化肌肤,增强身体抵抗力。像维生素C属于一种不稳定的药物,遇热会破坏分子,使其还原失去药效。我们在补充维生素C的时候,一定要用凉开水送服,这样保证VC可以发挥药效。 吃药,在饭前还是饭后? ![]() 在空腹吃药,肠胃空空,药物的吸收不会受到食物的干扰。 据《药物源于草的博客》中介绍,药物是在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取决于这个做法对药物的吸收、具体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无临床意义)的药物,你可以随意处置,在这个问题上任性一把。对特定的药物,影响较大,就得注意了。 1、食物减少吸收的药物,要空腹吃 所谓空腹,指饭前一小时或饭后二小时的时间段;反之即为实腹。这对术语似比饭前吃饭后吃用得普遍。在空腹吃药,肠胃空空,药物的吸收不会受到食物的干扰。结果就是药物会较快地通过肠道被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起到药物的作用。不用说,人们都希望药物有很好的吸收。但对具体的药物,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试验数据来说话。这些数据来自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食物帮助吸收的药物,要饭后吃 有相反的情况,食物还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对H1受体拮抗剂(抗胃酸药)西咪替丁,进餐时“服用可延缓吸收并延长作用维持时间”,此时服用的效果最好。而同类的的盐酸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则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不存在在饭前饭后服用的问题。 又如维生素B2,在进食时服用的吸收比空腹要好一些。可能原因是药物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有利于吸收。还有利尿药氢氯噻嗪,(一些复方降压药含有该成分),食物使药物的吸收量增加,可能是食物增加了药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不过,这些增加在实际治疗中意义不大,故在药品说明书中并未明确提示,要在实腹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