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甘茶马古道

 zsw77792 2016-04-25
 紫阳县瓦房店是这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紫阳茶是这条古道上一千多年流通的重要物资。

 

  

 
 
 
 


 

 

瓦房店有“小汉口”美称

  明清时六所大型会馆建于此

  明朝时期,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在陕西实行被视为基本国策的“茶马交易”政策后,将陕西紫阳县茶区(包括今天安康、汉中地区)所产的茶叶经汉中、凤翔、平凉、天水、两当、徽县贩运到甘肃、青海。茶叶从产地出发的旅程,逐渐演变成了今天闻名于世的陕甘茶马古道。紫阳作为“山南茶”主产地,从而成为这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据考证,陕甘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为: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

  位于紫阳城西南十里的瓦房店,是任河和渚河的交汇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依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成为商旅马队市井。在明清时有四川、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以及北五省都在这里建有会馆,会馆群原有武昌会馆、北五省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和川主会馆等组成,通过这些商会将当地盛产的紫阳茶叶、麻、蚕丝、生漆、桐油、木耳、药材等土特产运往汉口、上海、重庆等地,那时候的瓦房店就有“小汉口”的美称。现保存最完好的北五省会馆主要经销茶叶,其建筑豪华精细,彰显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见证了当时的茶叶经营规模。

  茶商从瓦房店出发,用马驮或人挑篓背,经关垭子进入红椿坝,翻罗家店子进入尚坝,过羁马庄进入汉中镇巴县的巴庙、碾子垭,再进入西乡县腊西坝、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运输茶叶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尤其是十八里铺这一水陆码头成为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上周五,记者从山城紫阳县出发,南渡汉江沿任河逆流而上,来到瓦房店古镇。一条条石板铺就的长街小巷顺山势排开,一座座民居散乱分布,曾经承载古镇荣耀的会馆群已隐没于寻常人家。谁会想到,几百年前,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建立了五座庙宇、六座会馆和十七家商号,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年过七旬的亢家福是瓦房店唯一的裁缝,他喜好文学和雕琢,铺子里堆积着自己多年刻就的木雕作品。多年来,亢家福热衷于搜集瓦房店的趣闻逸事,常走访健在的老辈人家,整理他们口述的历史动人故事。当他了解记者的来意后便打开话匣子,向我们讲述瓦房店的历史。

  亢家福介绍,20世纪80年代,因修建安康水电站,武昌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被毁。幸运的是,解放初期,北五省会馆被改作瓦房店粮站,作为办公囤粮之地,使得其幸免于难,成为六个会馆中现存最为完整的一个会馆。清代北五省是全国通用的地区称谓,包括直隶、陕西、山东、山西、河南五省,北五省会馆就是由这五个省的商人共同出资修建而成的。当年捐资修建会馆的商人后代至今还保留着捐资票证,他们拿着票证来到会馆寻找祖辈的遗迹,老亢已帮助来自山东、福建、湖北、四川的商家后代,在会馆的碑刻上找到了他们先祖的名字。

  记者来到现保存最完好的北五省会馆看到,其地处瓦房沟、渚河与任河交汇处的山嘴上,坐北面南,依山势营构,高台相通,自山门至大殿形成近10米高差,俯瞰任河,气势宏伟。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楼、观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东西宽近20米,南北深65米,占地1300平方米。

  戏楼南墙上有一道假山门,站在任河的吊桥上看,戏楼墙体中部镶砌三间砖雕装饰性门楼,工艺精纯,中部设拱门,门有铺首衔环。亢家福介绍说:“会馆对面山上有白崖与之相对,破坏了会馆风水,门自建起通后不久封堵,改由侧门出入。”山门二层原有青石匾额和圆形镂空石窗棂,均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中遗失。与戏楼正对为观戏楼,建于三米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三架梁,硬山顶。明间稍窄于次间,中部用砖封堵,设有一门,有石狮分列左右。次间为观戏池。戏池前沿有石栏,中部石质乌头门,方形门柱顶端圆雕石狮一对,柱正面阴刻楷书联“一双凤眼识破曹氏奸雄,两道蚕眉锁定汉室江山”。枋额浅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两侧石栏与门相连,高1.15米,方形栏柱顶分别圆雕麒麟、大象、四不像等瑞兽,柱正面浅浮雕蝙蝠、瑞草图案。过殿之前有钟鼓二楼,东西对称,鼓楼在粮站改造中拆除,仅存钟楼。过殿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三架梁,卷棚顶。正殿与过殿相连,中间形成进深不足三米的天井,天井东西两侧设砖雕假垂花门。正殿面阔三间,穿斗式五架梁,硬山顶。

  北五省会馆藏巨幅清代壁画

  其完整度和艺术水平国内罕见

  2007年,文物专家在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内发现一组巨幅清代建筑壁画,面积大约220平方米。随后,专家又在距离北五省会馆100米处的江西会馆的残垣断壁上,发现了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壁画遗迹。

  记者从紫阳县文化旅游局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五省会馆曾被作为粮仓,粮管人员为了防潮,在墙壁外50厘米处安装了夹层木板,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壁画免于被毁。2007年8月,会馆屋顶漏雨导致墙壁外的木板脱落,县文物管理人员在查看灾情时,发现了壁画痕迹。随后,陕西省及安康市考古专家赶赴现场进行了勘察,在过殿、正殿均发现了多幅精描重彩工笔壁画,为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作品。壁画内容以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甘露寺等三国故事和中国古代节孝、神话故事为主要题材,以工笔手法绘制而成,用笔细腻,山水、草木、竹石、动物惟妙惟肖,壁画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活。整个壁画场景宏大,虽经百年香烟熏渍,但摸起来仍有凹凸质感。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最大一处清代建筑壁画,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艺术水平之高,在国内也较为罕见。

  据安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李启良介绍,在瓦房店会馆中发现的建筑类壁画,对商贸会馆史、建筑史、美术绘画史、民俗文化史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文物部门和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据悉,该壁画修复工程于2010年纳入了中德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合作项目,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11年正式启动,目前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

  面对珍贵的文物,参与修复壁画的专家态度十分谨慎,德国专家米里亚姆告诉记者:“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后人的保护不能将原始画面覆盖,比如我们填补壁画的孔洞时,只在画面缺失的部分进行重绘,而未损坏的画面必须保持原貌,重绘时也要用'引线法’将重绘部分区别开,当游客近距离观看时,能够识别修复的部分。”

  壁画作者和创作年代已无详细资料考证,参与壁画修复的中方专家柏科介绍:“壁画内有题记'培滋桑生’、'混池居士’、'镐京生春笔’和'戊申年端月望后三日’等字样。目前尚未发现有关'培滋桑生’、'混池居士’和'镐京生春笔’的记载,估计三人可能是陕南当时颇有名气的民间画师。根据中国甲子年推算,壁画创作时间应该是公元1788年或者公元1848年的正月十八。”

                                                                      (二) 

 第一条茶马古道的发源地陕西紫阳(图)

2010-04-18 10:19:03

归档在 随笔 | 浏览 15202 次 | 评论 99 条

 
   
 

走进大巴山中的陕西紫阳县会令你惊奇,会令你兴奋、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丰富收获,也会令你满载而归。你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春到茶山一片新,千里巴山彩云飞。你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从这里发源;你看经过紫阳县精心策划筹备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文化高峰论坛》在山城紫阳隆重举行。茶学文化专家,历史文化学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流汇聚在紫阳,以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茶文化,梳理、挖掘、整理、开发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探索一条古为今用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战略发展思路,为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造福巴山人民,特别邀请省内外陕商研究专家、知名经济学家、茶学专家、企业家前来助阵,在春天的紫阳县瓦房店陕西会馆旧址院子内,专家学者们掀开了陕甘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重现当年茶马贸易的繁盛景象,更让这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呈现给了世人。
     陕西有八百里关中平原,有苍苍茫茫的秦岭,有连绵起伏的大巴山,有滔滔的汉江。在大巴山深处的紫阳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这是明朝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在陕西实行被视为基本国策的“茶马交易”政策后,将陕西紫阳县茶区(包括今天安康、汉中地区)所产的茶叶经汉中、凤翔、平凉、天水、两当、徽县贩运到甘肃、青海,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连接东西,衔接丝路的陕甘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以大巴山深处的紫阳县为轴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已不可估量。据紫阳史志记载:“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秦巴腹地,是全国惟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址。紫阳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国,战国后期属楚国汉中郡,秦时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南北朝时在今县境内置宁都县。唐初并入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设紫阳县。紫阳县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紫阳富硒茶在全国久负盛名。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这是关于秦巴茶区的最早记载。”唐宋至清,紫阳茶年年入贡,遂成天下名茶。《新唐书》记载的金州土贡有麸金、茶芽、椒、干漆、麝香、杜仲等。国家档案馆珍藏的《大清征茶令》是记录紫阳贡茶的历史物证。自从大唐帝国的第一个茶马互市催生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之后,这条古道便在陕甘境地绵延最终汇入丝绸之路,紫阳茶便是这条古道上流通的物品。始于唐代的茶马贸易,宋、明两代的茶马法,同紫阳茶的发展和运销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贞元末年,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开始了茶马贸易,“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大和九年(835年),正式施行榷茶。以紫阳为代表所产的“山南茶”源源不断地进入长安市场,部分伴随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到达中亚等地。茶叶从产地出发的旅程,演变成今天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紫阳作为“山南茶”主产地,从而成为陕甘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明初,茶马贸易到达全盛。陕甘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
     紫阳县城西南十里的的瓦房店是任河和渚河的交汇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使之成为商旅马队的市井。明清时期这里有十七家会馆云集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七个会馆存留,至今仅存北五省会馆(山陕会馆)和江西馆。其中山陕会馆主要经销茶叶,其建筑豪华精细,彰显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见证了当时茶叶经营规模。那时的紫阳茶在这里经过采摘,制作、收购、挑拣、包装等工序后,便进入陕甘茶马古道。茶商从瓦房店出发,用马驮或人挑篓背,经关垭子进入红椿坝,翻罗家店子进入尚坝,过羁马庄进入汉中镇巴县的巴庙、碾子垭,再进入西乡县腊西坝、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这条线路大致十日可到。运输茶叶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尤其使十八里铺这一水陆码头成为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茶马古道促进了紫阳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两代,以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沿茶马古道迁入陕南垦荒,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
     春天是令人意气风发的季节,也是令人振奋精神,努力拼搏的美好时光。紫阳人民政府经过精心策划筹备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文化高峰论坛》在虎年春天的4月16日至4月17日在山城紫阳隆重的举行。几十名茶学文化专家,历史文化学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流汇聚在紫阳县城西南十里的的瓦房店陕西会馆旧址院内掀开了中国第一条陕甘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让这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呈现给了国人。

注:《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文化高峰论坛》在虎年春天的4月16日至4月17日在山城紫阳隆重的举行。
注:《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文化高峰论坛》在虎年春天的4月16日至4月17日在山城紫阳隆重的举行。
图:瓦房店古迹西北五省会馆。
图:明清时遗留的壁画。
图:瓦房店古迹江西会馆。
 
图:茶艺表演。
图:茶艺表演。

图:为你泡杯紫阳茶。

图:为你泡一杯紫阳茶
图:美丽的姑娘们在欢迎来紫阳品茶的人。
 
 
图:紫阳文化馆赵馆长画家当场挥笔留字。
图:中国作家和茶文化学家丁文在列车上。
图:美丽的姑娘们在欢迎来紫阳品茶的人。
图:山水紫阳。
图:山水紫阳。
图:紫阳的茶山。
图:有关茶文化的书籍。
图:紫阳的茶山。
图:茶文化演出现场。
图:绚丽多姿的焰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