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鹃

 江山携手 2016-04-25
  杜鹃  杜鹃啼时花扑扑。先有杜鹃鸟,杜鹃鸟啼后,杜鹃花开。

“杜鹃这么美的名字,大约是晋人赋予的。晋之前,先有蜀王名“杜宇”。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记,杜宇“从天坠”,落在今云南昭通一个叫“朱提”的地方,自立为蜀王,号“望帝”。这个实际是与天地的关系: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望帝到百余岁,荆楚有人名“鳖灵”,死后尸体随江水飘到蜀国都郫,活了,见望帝。望帝聘他为相,他就助帝治水,帝则与他妻私通,之后又意识到自己德薄,惭愧而将蜀国托咐于他而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这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但扬雄当年并未赋予“杜鹃”美称。

“子规”其实就够有诗意的了。杜甫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很幽深的感觉。夕阳西下倦鸟归林,鸟潜于林一般不夜鸣的,但为强调忧伤感,子规啼月就成为伤春一景:“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读司马迁《史记历书》,知道在扬雄用“子规”前,它本名“秭鳺”。司马迁说,初春时节,冰融惊蛰,秭鳺先啼。“秭”也念zǐ,秭是大数——古人称数万至万曰亿,数亿至亿曰秭。 应该是指密集之啼。“鳺”呢?鸟旁的“夫”本是第三人称代词,不知是否扬雄以杜宇归去的故事,将“秭鳺”改成了子规?随后,到晋朝,常璩写《华阳国志》,其中的蜀志说,其相开明绝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遂委以政事,学尧舜禅让于他,自己进西山归隐,省略了失德的前提。“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常璩在记载中,将“子规改为“子鹃”了,开明便是鳖灵。

是从字转来,雋就念juàn。《尔雅释鸟》中有雋周的本义其实是鲜美的鸟肉,但就因杜宇的故事,郭璞在注《尔雅》的雋周时,就将“雋”注成了子雋。而雋变成鹃,意思变了。象形角度,肙(yuàn)是空的意思,子鹃比子规因此更具悲怆感。“子鹃”再转为“杜鹃,从文字传承看,起码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诗中,已经将“子鹃换成了杜宇的“杜”:“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大髡。”被剃光头发的刑罚称“髡”。

杜鹃 “骨肉满眼身羁孤、“声音哀苦鸣不息,自然就啼血了。唐诗里,杜甫先用了“骨肉满眼身羁孤其声哀痛口流血,到白居易的《琵琶引》,出现了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杜鹃啼血再引发出染成满山的红花,多浪漫!杜鹃花的名称,其实在李白诗中已经出现了,他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在安徽,并非蜀地。

之后贾岛是将杜鹃鸟与杜鹃花的意境具象化了,他的《子规》诗:游魂自相叫,宁复记前身。飞过邻家月,声连野路春。梦边催晓急,愁处送风频。自有沾花血,相和雨滴新。到吴融诗里,就归结成“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更有味道了。

杜鹃 杜鹃花开因此殷红,夸张些,就名映山红。它还有个美名,称山踯躅。踯躅,荀子最早在“礼论”中用它指顿足。荀子说,凡是大的鸟兽,失去同类,过段时间必然返身归来,徘徊,鸣号,踯躅,踟蹰,然后才能离去。踟蹰是迷连。后来,踯躅,踟蹰,都泛指徘徊。“踯躅之名增添了杜鹃的悲剧性,韩愈诗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 踯躅红千层太美了,崧便是嵩山。韩愈爱用踯躅”,他还有“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句,也耐人寻味。

杜鹃 杜鹃花开一层层,根枝有数花无数,随春光烂漫,花开时间很长。但每朵花开,又像很快就沥干了水分,若被蹂躏般,红蔫,皱如红绢。一朵蔫了,自有新的一朵殷红再放。这样之蔫红,在白居易诗中,被形容为“泪痕裛损胭脂脸”,“裛”是洇湿,倒也贴切。这首诗中的前句是“嫩紫殷红鲜麹尘”,“麹尘”是酿成美酒酒面漂浮的金波。白居易写杜鹃花的诗很多,写给元稹的这一首最情意绵绵,他称“花中此物似西施”,诗尾向元九倾诉:“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元稹回他是:“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