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四种自卑(经典)

 唯心独醉88 2016-04-26

中国人的四种自卑(经典)

中国人的四种自卑(经典)

有人说,大国情怀早在鸦片战争后,就该丢掉了。而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激进派眼里,甚至认为“汉字不废,中国必亡”,建议全部西化,禁止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看中国书,进行全盘西化。

被引为“先知”的人物们尚且如此,何况平民?沉重的自卑心理,在国人头上压了百年以上,其影响甚至可以用“毒入骨髓”来形容,绝不可能在短期内散去。于是在如今的公民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轻易地找到踪迹:

一、 品牌自卑

浙江、福建等地盛产鞋业、服装业,但用本土名字的却少之又少。多数往洋牌边上靠,名字洋气得很。更有甚者,许多人走的是跑到国外注册个英文牌,然后在国内拉开洋品牌架势。“狐假虎威”的背后,藏着的却是民众心里深重的国产自卑——由来已久。

常见到一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指着某某药品,用生硬的汉语拼命夸奖。经常接触网络的你或许知道这广告的虚假——没几个好鸟。但普通民众却不一样——在他们心里,老外用的东西就是好、老外用的药就是更能见效,甚至认为国内明星做的广告可信度不如一个普通外国人,与“外国的光头比中国的灯泡亮”这种想法没啥区别。类似的消费自卑,几乎所有行业都长期存在。

耐克阿迪专柜旁边肯定有一大票泉州造鞋品牌、皮尔卡丹专柜旁边肯定有一大票温州品牌。不图别的,就图蹭点洋味儿。借用《大腕》里的一句话来这类形容这些行为最为合适——“不求最好,但求最洋”。

不断掀起的对某友邦产品浩浩荡荡的盲目跟风潮,也可算在这类型自卑里头,只不过藏在了“肤浅爱国”和“假自信”的背后,所以显得“貌似正义”。

二、文化自卑

说到电影电视方面有自卑心理的,首先便要数“最有文化”的年轻作家们了。显然,喝着牛奶、啃着面包过来的年轻作家们对西式电影电视剧的思维方式及演绎风格更容易习惯。于是,穿着爱国这件鲜艳衣服的年轻作家们,可以不以为然地用文化自卑的心脏,挺着D罩杯般的文采,昂然走到闹市中心的台上来忽悠更年轻的人。

而如飞蛾般,不停扑向好莱坞去“镀金”的演员们,便是本类型自卑的第二群体。“镀金”这类事,就好比硬着头皮上街找武林高手打擂的秀才忘了自己万种风情的诗句一样——即使习武确实有益身体,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色。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特色,但许多演员只追着钱,哪里顾得上特色。

偶然“获赏”的一个小奖项,便引为“中国人的骄傲”并疯狂炒作,却在这同时,把自卑暴露得更彻底。这类事情在体育界也有严重表现——比如姚明现象:好好的体育全球化、商业化,竟然被某些人说成“不喜欢姚明就是不爱国”。看似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自卑心理在起作用——自卑积压太多了,好不容易来了个姚明,岂能轻易放过?

自卑心理得到了弥补,却是苦了那过得如履薄冰的七尺姚明。

西方某些产物如歌剧在中国根本推广不开、中国相声在外国根本没法活,这便是两种最鲜活的文化产品实例。显然,文化产品不能像种反季节、反地理瓜果蔬菜那样可以简单地用棚室搞定。可为啥许多人非要把类似建歌剧院的事情,提高到“文化里程碑”的高度来看?

缘由就是——某些人习惯性地认为,国人只有在懂了这些“很难懂的洋东西”之后,才算“有品位、有层次、有素质了”。这便是典型的“国情文化品位自卑”。

三、教育自卑

文化自闭固然是错,但文化自残更是可怕和悲哀的,把老祖宗的精华放着不顾直奔光亮白净的西方大腿而去,那无异于毁自己。

我没有丝毫贬低留学生的意思,但有一点是不否认的:一大部分外出留学的年轻人都是冲着国外的经济体制甚至是货币汇率去的,而不是把留学当成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的,国外大学教育体制整体水平确实要比国内高,然而当“留学”被商人盯上后,便大大滴变味了。于是很多时候便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出国了入校了上课了发现全班都是来自中国。说来说去,在太多的时候,留学和“好莱坞镀金”是一样的味道和效果。

且不论“留学”的“成长率”如何,首先这“留学”的光环背后,便藏着深重的自卑心理:但凡国内百姓,一听到“我刚从国外学习回来”这句话时,眼神里的尊敬瞬间陡增数倍,甚至还带着些畏惧,矮人一等的情绪在这时候便唰唰唰地跳了出来。

四、饮食自卑

吃喝方面的自卑心理,多表现在年轻一代身上。

“国情饮食自卑”的原因,便是电影电视剧和煽情文人的小说。这类面向年轻人的电影和小说中,无不是“以中餐老酒为贱,以洋餐洋酒为有品位”。于是在这些人的“教化”之下,年轻一辈恋爱、聚餐时,便有目的、刻意地学起了“伪高品位”。商人们更是以“饮食自卑”为机会,赚足了“洋酒洋饭”钱,普通的葡萄酒、烤牛肉,一穿上外国衣服便身价倍增。

以上种种,便是国人在长期中西方文化产生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的自卑心理。是的,在对待外来物时,大多数国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但怀着如此令人惊诧之“自卑情感”去对待的,中国绝对是不多的几个。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国情自卑心理长时间地充当着本土品牌发展催化剂。在仰视、膜拜并接受外来品牌、文化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聪明的国人会发现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接下来便是自己动手打造或转而改良自有产品。谦卑的民族往往更好学、更善学,所以一段时光后,便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产生——这也是事物所遵循的必然走势,例如:自卑造出了许多“假洋品牌”,但却由此很好地抵挡住了“真洋品牌”的攻势,看看如今中国服装还有家电等部分行业,已然渡过了萌芽期,并有了丰富的积累;

文化自卑让西式影剧流行,却也逼着本土传统文艺改良、融汇各方特色以适应时代,近年来也渐有了声音、显出了特色;

自卑让“留学”团队疯狂地增加,却也逼着国内教育体制做深度改革,如今一些企业对待商业化“海归”的态度,就像看“海外洗碗归来”一样;

自卑让“洋餐厅”做大,但也逼出了中餐厅不断地做安静、层次化等改良......

纵观许多领域,这类现象很是普遍,总的看来,就像荒土被沸水浇过一样——先是下沉许多,然后草木发始疯狂萌芽生长。

自卑与自信成反比例,会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减弱——从这个角度上看,国情谦卑是社会的主要心理推力。而在初级阶段,这种情怀恰恰是必然和必要的。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oniucha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