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对唐诗的贡献

 开信有益 2016-04-26
中国诗城 魅力唐诗
           ——宣城对唐诗的贡献

康 震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唐代共有102位诗人写到宣城,与宣城有关的作品共计446篇
与宣州有关的诗人可分为:

1、本地及寓居宣城者
2、任职宣城者
3、游历宣城者
4、未至宣城而诗作涉及宣城者

唐代诗人偏爱宣城,有关宣城诗作,5首以上者约20人:

李白76、吕从庆41、杜牧36、许浑33、许棠19、赵嘏13、张乔13、白居易10、罗隐9、李咸用9、徐铉7首、史凤7、刘禹锡6、刘长卿6、皎然6、鲍溶6、钱起5、韩翃5、韦应物5、李频5

李白歌咏宣城最多,诗中写到:
敬亭山13次,宛溪11次,琴溪6次,谢公楼3次 谢公亭5次,水西寺3次

其次是杜牧,诗中写到:
开元寺6次,宛溪6次,谢公楼3次,水西寺2次

宣城之所以得到唐代诗人的偏爱,不仅有秀丽的山川,还有厚重的人文。

唐代著名诗人佳篇名句: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
孟浩然《夜泊宣城界》: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王昌龄《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李白《赠崔侍御》: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耿湋《咏宣州笔》
   落纸惊风起,遥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韩愈《示爽》:
  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
刘禹锡《九华山歌》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案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白居易《送刘郎中赴任宣州》
  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
许浑《送僧归敬亭山寺》
  晓月下黔峡,秋风扫敬亭。…遥想论禅处,松阴水一瓶
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

唐人的宣城诗篇,题材广泛,既有自然山川,又有人文情怀,举凡写景、送别、咏物、怀古,众题兼备。

既有纵横天外的豪侠之作,也有聊寄相思的儿女情长;既有博爱的民众情怀,也有个人的感伤失意;既有身在庙堂的农事奉和,也有心老山林的修禅访道。

诗仙李白,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到代宗乾元二年(759年),曾数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李白从弟李昭盛邀李白来宣城的信:
    
   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有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举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虽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川之中,横峙若屏障,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

天宝六载(747年),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南下途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冬又返金陵。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宣州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多次登临。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故人称谢宣城。
    据《南史·列传第九》记载:
   “先是,朓常轻祏(江祏,南齐贵戚,后与始安王萧遥光等合谋篡位)为人,祏常诣朓。朓因言有一诗,呼左右取,既而便停。祏问其故,云:“定复不急”。祏以为轻己。后祏及弟祀、刘沨、刘晏俱候朓,朓谓祏曰:“可谓带二江之双流”,以嘲弄之。”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其“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一直是李白追求的清丽自然的典范: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大约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并且写下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天宝十二载,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敬亭山等地。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崔成甫)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注:崔骃,与班固同时齐名)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注:chān 车帷。Xi,鞋。)

       这首《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亦作于天宝十二载,反映了李白的修道思想。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注:战国赵人琴高 ,入涿水取龙子,与诸弟子相约,至期乘赤鲤而出。麻姑《神仙传》载,修道于牟州姑馀山,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生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注: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陵阳子明,好钓鱼於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馀丈。大呼(山)下人,令上山半,告言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后二十余年,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黄鹤来,栖其冢边树上)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李白《嵩山采菖蒲者》)
     
     菖蒲的根茎可以入药。据道教经书记载,服用菖蒲。    10天以后可以消食,2个月以后不得冷疾,3个月以后百病全愈,4年以后精神有余,5年以后骨髓充盈,6年以后面色光泽,犹如童子,7年以后白发变黑,8年以后生出新齿,9年以后皮肤细腻光滑,10年以后面若桃花,11年以后骨头变轻,12年以后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这首诗是广德元年(763年)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哭诉而作。一作《题戴老酒店》,云: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当是一诗之两传者。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白居易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来到叔父白季康(时任宣州溧水县令)府上。在季康的引荐下,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作,拜见了以御史中丞观察宣歙池三州的崔衍。崔衍赏识他的才华,于是白居易便寓居于宣城。

  崔衍早年与居易大哥幼文有旧,对居易的诗名早有耳闻。他读罢白居易的诗稿,便欣然同意让他参加当年宣州的乡贡考试。
 
  白居易在宣城准备应试,每天“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温书诵诗的闲暇,登敬亭山,游宛溪,泛舟南漪湖,一则观赏湖光山色,再则追踪谢、李遗迹。他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写有诸多赞美宣城的诗篇。期间,他与同在宣城的杨虞卿结为至交。

乡贡考试的日子,试题是《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诗题出自谢脁《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中的名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白居易写下这样的诗篇: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白居易顺利通过了乡贡考试,被破格选为宣州“乡贡”,获得了去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
贞元十六年秋,白居易中进士第后又来宣城,拜谢崔衍,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中,白居易写道:
  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谁。
  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
白居易还游览了宣城附近的一些地方,曾在采石(当时属宣州)留有《吊李白墓》一诗。

宣城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转折地,所以他步入仕途以后,仍对宣城念念不忘。这种深厚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表现:

  郎署回翔何水部,江湖留滞谢宣城(《和梦得》)
  履道凄凉新第宅,宣城零落旧笙歌(《与梦得偶同到敦诗宅,感而题壁》)
  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送刘郎中赴任苏州》)

在离开宣城三十九年后,早已名满天下的白居易收到宣歙观察使崔龟从,从敬亭山下寄来诗稿后,写诗《宣州崔大夫阁老忽以近诗数十首见示,吟讽之下,窃有所喜,因成长句,寄赠郡斋》:
  谢玄晖殁吟声寝,郡阁寥寥笔砚闲。
  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
  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
  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杜 牧
  杜牧一生中曾两次来宣城作幕僚,时达六年之久。他在宣城写了几十篇诗文,大都是吟咏宣城山水名胜以及抒发自己的情怀之作,传颂至今。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宣歙观察使沈传师来宣城,因为他关心国事,且喜兵法,到宣城后即作《题宣城》一诗,对宣城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诗曰:

  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
  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杜牧在宣城公务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观赏风光,瞻仰古贤人的踪迹,并有吟赋,如《题宣城开元寺》,诗曰:

  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茂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采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晕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崔郸任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邀请杜牧做团练判官,杜牧二度来到宣城。其著名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写于此期间。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诗中写道: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开成四年(839)杜牧内调为左补阙,杜牧告别宣城,踏上赴官上京的途中,巧遇从舒州回宣城的好友裴坦。作诗《自宣州赴官上京》: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范传正

  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范传正迁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于贞元十年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辞科及书判拔萃科高第,授集贤殿校书郎,历任至湖州刺史。
  范传正以治能称,政声显著。任职宣城期间,流连宛陵山水风光,搜集人文典章风物,在任上编撰了《宣州记》,《永乐大典》卷二有其佚文。

  范传正对李白极为推崇,遍寻李白宣城遗踪,在当涂(时属宣州)龙山拜谒李白之墓。访到李白在当涂守墓落户农家的两个孙女,欲重配之士人,被二女婉拒。范传正感叹不已,遂免其租税徭役。得知李白“悦谢家青山”之宿愿,又迁其墓于青山,“西去旧坟六里”,“北依谢公山”,而“遂公之志”;并作《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以记,此文已为研究李白生平之重要资料。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传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悬,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早於人间得公遗篇逸句,吟咏在口。无何,叨蒙恩奖,廉问宣、池。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因令禁樵采,备洒扫,访公之子孙,将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后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
  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於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於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因云: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於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所不及,知如之何。闻之悯然,将遂其请。因当涂令诸葛纵会计在州,得谕其事。纵亦好事者,学为歌诗,乐闻其语。便道还县,躬相地形,卜新宅於青山之阳,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於此。遂公之志也。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天宝十二载敕改名焉。
  因告二女,将改适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於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余亦嘉之,不夺其志,复井税免徭役而已。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勋庸道德之家,兼树碑於道。余才术贫虚,不能两致。今作新墓铭,辄刊二石,一寘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岘首汉川之义也。庶芳声之不泯焉。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时之文士,或得之於公之宗族,编缉断简,以行於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