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足少阳胆经 子时23点-1点)

 法海大师 2016-04-26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足少阳胆经 子时23点-1点)

2012-12-27 21:18:02 穴位密码网 阿牛哥 文章浏览:(331494)次

[导读]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穴),上行到额角(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会头维穴、和髎穴、角孙穴),下耳后(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天容穴),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大椎穴,肩井穴,秉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如何正确的找到胆经?

胆经在下肢的巡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有个很容易找到的标志,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

胆经不通的症状

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如何判断胆经是否通畅

捏肉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可以用捏肉法来判断您的经络是否通畅。用手捏起身上的肉,尤其是胆经通过的腿外侧、胃经通过的腿部正面、肾经通过的腿内侧,以及上臂的内外两侧,如果捏着非常痛,就说明您可能是某条经络不通了,而且疼得越厉害,说明经络堵得越严重。

过血法用自己的一只手攥紧另一只手的手腕,过了1分钟左右,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渐从红色变成白色,这时,突然松开手腕,你会感觉一股热流直冲到手指尖,同时手掌也会逐渐从白色变成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过血。如果手掌在半分钟内恢复正常的颜色,说明你的经络是通的,如果您的手掌在半分钟内不能恢复正常的颜色,那就说明你的经络可能不够通畅。

胆经不通怎么办?

一是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二是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三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严重时还可通过刮痧按摩拔罐等解决。这些方法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过,做这些都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本经一侧44(左右两侧共88)。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穴,末穴足窍阴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1瞳子髎穴 2听会穴 3上关穴 4颔厌穴 5悬颅穴 6悬厘穴 7曲鬓穴 8率谷穴 9天冲穴 10浮白穴 11头窍阴穴 12完骨穴 13本神穴 14阳白穴 15头临泣穴 16目窗穴 17正营穴 18承灵穴 19脑空穴 20风池穴 21肩井穴 22渊腋穴 23辄筋穴 24日月穴 25京门穴 26带脉穴 27五枢穴 28维道穴 29居髎穴 30环跳穴 31风市穴 32中渎穴 33膝阳关穴 34阳陵泉穴 35阳交穴 36外丘穴 37光明穴 38阳辅穴 39悬钟穴 40丘墟穴 41足临泣穴 42地五会穴 43侠溪穴 44足窍阴穴 

                                                            人体胆经穴位图高清版

(1) 瞳子髎穴 GB1 Tóng zǐ liáo

【瞳子髎穴位位置图】

瞳子髎穴位位置图

【图解瞳子髎穴位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取穴方法: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

瞳子髎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瞳子髎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瞳子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

穴位含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瞳子髎穴位位置图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瞳子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按摩瞳子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白内障、目翳、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穴位配伍:配合谷穴临泣穴睛明穴治目生内障;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类经图翼》: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

瞳子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瞳子髎穴位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瞳子髎穴位位置图

去除眼角皱纹的穴位及指压法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必须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一边吐气一边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其次再以同样要领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再指压除去眼角皱纹的“瞳子髎”。

“瞳子髎”位于眼睛外侧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除去眼角皱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全脸按摩。除去眼肿方法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如果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效果更高。

瞳子髎穴位位置图


(2) 听会穴 GB2 Tīng huì

【听会穴位位置图】

听会穴位位置图

【图解听会穴位的位置】

【听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听会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听会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听会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别名:耳门穴,听呵,听诃,后关。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听会穴位位置图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听会穴位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听会穴位图

【按摩听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作用功效】听会穴,清降寒浊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认为】保五官健康,常按摩听会穴。这是因为常按摩听会穴,具有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歪斜,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功效。

【穴位配伍】听会穴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听会穴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听会穴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听宫、翳风主治耳聋、耳鸣。

听会穴的准确位置图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聋,耳中癫飕风,听会主之。”

(2)《卫生金鉴》:“风中脉,口眼涡斜:听会、颊车、地仓。”

(3)《医宗金鉴》:“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瘛疭喎邪等证。”

听会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每天3次用双手的拇指按揉两侧听会穴,力量稍大,以感觉有些胀疼为度,每次每穴2~3分钟。大家想有好的听力,不妨平时多按这个穴位。

【针刺方法】听会穴,直刺0.3-1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听会穴,艾条灸5-10分钟。

听会穴位位置图


(3) 上关穴 GB3 Shàng guān

【上关穴位位置图】

上关穴位位置图

【图解上关穴位的位置】

【上关穴的位置】位于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即:颧弓上缘正中,下关直上凹陷处。约当目外眦与耳屏尖连线的中点。)

【取穴方法】寻找上关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上关穴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即是上关穴。

上关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上关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上关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别名:客主人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

上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上关穴位位置图

【按摩上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等。

【作用功效】上关穴,祛风镇惊,聪耳利齿。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穴位配伍】上关穴配合谷穴颊车穴耳门穴可以治下颌关节炎、牙齿紧闭等;上关穴配翳风穴听会穴太溪穴肾俞穴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等。

上关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一面缓缓吐气,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

【针刺方法】上关穴,直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上关穴,艾条灸5-10分钟。

上关穴位图


(4) 颔厌穴 GB4 Hàn yàn

【颔厌穴位位置图】

 颔厌穴位位置图

【图解颔厌穴位的位置】

【颔厌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与下四分交点处。

【取穴方法】侧坐或侧卧位,头维与悬颅连线的中点处。

颔厌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颔厌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颔厌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1)颔厌穴。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颔厌穴的准确位置图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颔厌穴位位置图

【按摩颔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作用功效】颔厌穴,祛风镇惊。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颔厌穴配风池穴外关穴治疗眩晕;颔厌穴配悬颅穴治疗偏头痛。

颔厌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颔厌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颔厌穴,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颔厌穴,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10秒后松手,如此反复5次,并作圈状按摩。

颔厌穴位图

(5) 悬颅穴 GB5 Xuán lu

【悬颅穴位位置图】

悬颅穴位位置图

【图解悬颅穴位的位置】

【悬颅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头维穴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头维穴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悬颅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颅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悬颅穴】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交会。别名: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1)“悬颅穴”。“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穴”。

悬颅穴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按摩悬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精力不集中、偏头痛、目外眦痛、面肿、齿痛、鼻鼽衄等。

【作用功效】悬颅穴,祛风明目,清热消肿。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悬颅穴配合谷穴曲池穴治疗热病头痛;悬颅穴配颔厌穴治疗偏头痛。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铜人》: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悬颅穴的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针刺方法】悬颅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悬颅穴,艾条灸5-10分钟。

悬颅穴


(6) 悬厘穴 GB6 Xuán lí

【悬厘穴位位置图】

悬厘穴位位置图

【图解悬厘穴位的位置】

【悬厘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悬厘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悬厘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悬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厘穴”。“悬”,吊挂也。“厘”,治理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穴”。

悬厘穴位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悬厘穴的位置图

【按摩悬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目外眦痛、癫痫、三叉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悬厘穴,疏通经络、清热散风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偏瘫,颤振。

悬厘穴的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针刺方法】悬厘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悬厘穴,艾条灸5-10分钟。

悬厘穴


(7) 曲鬓穴 GB7 Qū bìn

【曲鬓穴位位置图】

曲鬓穴位位置图

【图解曲鬓穴位的位置】

【曲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曲鬓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曲鬓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曲鬓穴】经穴名,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曲发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1)曲鬓穴。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曲鬓穴位位置图、

(2)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曲鬓穴的位置图

【按摩曲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耳炎,颞颔关节痛。

【穴位配伍】曲鬓穴配太冲穴下关穴合谷穴治头痛、口噤不开;曲鬓穴配太冲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

【文献摘录】

《甲乙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千金方》:“曲鬓、冲阳主齿龋。”

《大成》:“主颌颊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禁不能言,颈项不得回顾,脑两角痛为巅风,引目眇。”

曲鬓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曲鬓穴,向后平刺0.5-0.8寸。

【艾灸方法】曲鬓穴,艾条灸5-10分钟。

曲鬓穴位图

【现代报道摘录】

(1)对血液流变学影响:针刺曲鬓穴,能明显改善细胞聚集状态,降低血粘度。

(2)对脑血流图影响:针刺本穴可使脑血流图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时间缩短。


(8) 率谷穴 GB8 Shuài gǔ

【率谷穴位位置图】

率谷穴位位置图

【图解率谷穴位的位置】

【率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率谷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率谷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率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

【穴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率骨。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率谷穴位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按摩率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眩晕、目眩、耳鸣、小儿惊风、呕吐;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顶骨部疼痛,胃炎等。

【作用功效】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的作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

【穴位配伍】率谷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率谷穴配印堂穴合谷穴太冲穴治疗眩晕、耳鸣、小儿急慢惊风。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率谷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率谷配人中、曲池、太冲,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率谷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率谷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率谷穴,沿皮刺0.3-0.5寸,沿皮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艾灸方法】率谷穴,艾条灸5-10分钟,艾柱灸3~5壮。

【按摩手法】减轻偏头痛需按摩率谷穴。找到穴位后,分别以两手中指指腹按压在穴位上,按10~15分钟,以患者头痛有明显减轻为度。

率谷穴的位置图


(9) 天冲穴 GB9 Tiān chōng

【天冲穴位位置图】

天冲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冲穴位的位置】

【天冲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一说“在耳上如前三分”(《针灸甲乙经》)

【取穴方法】侧坐位或仰卧位,从耳后根源直上发际量约2横指处,按压有痛感即为天冲穴。

天冲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天冲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天冲穴】Tiān chōng(GB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天衢。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别名:天衢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1)“天冲穴”。“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穴”。

天冲穴位图

(2)“天衢穴”。“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按摩天冲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耳聋耳鸣、瘿气、听力减退、癫痫、惊恐、齿龈肿痛等。

【作用功效】天冲穴,祛风定惊、清热散结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震颤性麻痹,癔病。

【穴位配伍】天冲穴配风池穴目窗穴治头痛。

天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用食指指尖垂直向下按揉,有酸、胀感,每天早晚一次。

【针刺方法】天冲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天冲穴,艾条灸5-10分钟。

天冲穴的位置图


(10) 浮白穴 GB10 Fú bái

【浮白穴位位置图】

浮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浮白穴位的位置】

【浮白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浮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浮白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浮白穴】属于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浮白穴的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浮白穴位位置图

【按摩浮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颈项强痛、头痛、耳鸣、耳聋、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等。

【作用功效】浮白穴,清热除湿、散风止痛,有疏肝利胆、散风通经的作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熬夜失眠造成的白发。

【穴位配伍】浮白穴配行间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偏头痛;浮白穴配中渚穴听会穴治耳聋、耳鸣;浮白穴配太溪穴耳门穴肾俞穴治耳鸣耳聋。

浮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注】浮是漂浮的意思,白是指白发。总起来的意思是,漂浮再头是的白发,此穴专治白发。浮:浮浅;白:明白。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故名。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浮白穴,平刺0.5-0.8寸;可灸。

浮白穴位图

【头皮按摩法】每日睡觉前和次日起床后,用双手的指头揉搓头皮,先自前额经头顶到枕部每次2~4分钟,每分钟来回揉搓30~40次,以后逐步延长到每次5~10分钟。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待三四年后便可满头黑发。


(11) 头窍阴穴 GB11 Tóu qiào yīn

【头窍阴穴位位置图】

头窍阴穴位位置图

【图解头窍阴穴位的位置】

【头窍阴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头窍阴穴位位置图

【取穴方法】头窍阴穴位于耳后方,在乳状突起上方的外耳缘后侧凹陷处就是头窍阴穴位,强力指压会感觉疼痛。

头窍阴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头窍阴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名窍阴;《圣济总录》名首窍阴;《针灸资生经》名头窍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别名:窍阴穴,枕骨穴。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1)头窍阴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头窍阴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头窍阴穴的准确位置图

(2)枕骨穴。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头窍阴穴位位置图

【按摩头窍阴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宿醉晕车,治疗眩晕、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口苦等功效。

【作用功效】头窍阴穴,开窍聪耳,平肝镇痛。

【穴位配伍】:头窍阴穴配强间穴治疗头痛;头窍阴穴配太冲穴风池穴支沟穴治肝火旺盛、偏头痛;头窍阴穴配听宫穴翳风穴听会穴,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头窍阴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艾灸方法】:头窍阴穴,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后侧部。

【针刺方法】:头窍阴穴,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两手拇指同时着力按压头窍阴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头窍阴穴位图


(12) 完骨穴 GB12 Wán gǔ

【完骨穴位位置图】

完骨穴位位置图

【图解完骨穴位的位置】

【完骨穴的位置】位于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即:耳后高骨,即颞骨乳突。穴在其后下方凹陷中。(当乳突后缘直下,平乳突下缘处,与风府相平。)

【取穴方法】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完骨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完骨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完骨穴】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完骨: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完骨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按摩完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

【作用功效】完骨穴,宁神、祛风、清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扁桃体炎、失眠等。

【穴位配伍】完骨穴配太阳、率谷、风池主治头痛。配风池穴大杼穴治疟疾;完骨穴配风池穴合谷穴治风热上犯喉痹、口歪、牙痛、痄腮;完骨穴配风池穴治癫疾僵仆。

【配伍方例】1、痎疟:完骨、风池、大杼。2、头面气痈肿:完骨、巨髎。3、喉痹、颈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后:完骨、天牖、前谷。4、颈项痛:完骨、颔厌。5、失眠:完骨、三间。

完骨穴位图

【古代记述】头风,耳后痛,牙床急痛,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喉痹,,癫狂痫,足不收失履,偏风,手足挛痿。

【近人报道】失眠,面瘫,流行性腮腺炎,脑发育不全,脑瘫,癔病。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完骨主之”;“癫疾,僵仆,狂易,面有气,完骨及风池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烦心,癫疾,头面虚肿,齿龋,偏风,口眼涡斜,颈项痛,不得回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完骨穴,直刺或斜刺0.5-1寸。不灸。

【按压手法】两手拇指端放在完骨穴上,其余手指轻轻地放在枕部的两侧。用力按压5秒,感到酸胀为佳。重复5次。

完骨穴位位置图

相关知识补充

治疗落枕的穴位及刺激方法

治疗落枕时,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见效。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

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处(枕外粗隆),在往下摸,则有凹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颈窝”,天柱穴就在后颈窝往下2厘米处,脖子两侧直向筋肉的外缘上,一压,会有强痛。

脖子往前倾,从枕部往脖子后侧摸,颈项底部有大块凸骨(第七颈椎骨)。从它的下一个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两个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间起,再往左右二指宽处,就是大杼穴。

治疗落枕时,用绑好的5、6支牙签连续刺激这些穴道即可。

对治疗落枕十分有效的落枕穴

落枕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为落枕穴。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13) 本神穴 GB13 Běn shén

【本神穴位位置图】

本神穴位位置图

【图解本神穴位的位置】

【本神穴的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与外三分交点处。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本神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本神穴】出自《灵枢·胆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本神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按摩本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穴位配伍】本神穴配水沟穴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合谷穴天柱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本神穴配天柱穴、囟会穴、前顶穴治小儿惊痫。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本神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本神穴,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本神穴,平刺0.5-0.8寸;可灸。

【按摩手法】患者用拇指指关节尖着力于本神穴之上,垂直用力按掐,按而揉之,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然后用大鱼际紧贴于穴位,前后轻擦,至局部发热为度。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日一两次。

本神穴位图


(14) 阳白穴 GB14 Yáng bái

【阳白穴位位置图】

阳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阳白穴位的位置】

阳白穴的位置: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取穴方法: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目正视,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阳白穴的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阳白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阳白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白穴生气壮阳。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其运行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穴位含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阳白穴位位置图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阳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阳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冶疾病:

1、前额痛、眼睛疲劳、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眼睛疾患等;

2、三叉神经痛、面瘫、口眼歪斜、头痛等;

3、抗老除皱、治疗痤疮等。

作用功效:清头明目,祛风泄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阳白穴位图

穴位配伍: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配太阳穴风池穴外关穴祛风止痛,治偏头痛;配睛明穴太阳穴治目赤肿痛;配颧髎穴颊车穴合谷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

2、《类经图经》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

阳白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阳白穴位图

【按摩疗法】先将双手用温水洗干净,将双手搓暖后两手利用指腹按压前额阳白穴(在前额部,瞳孔直视的眉上2公分)慢慢的点击按摩,力度可以由轻到重自己掌握,速度缓和,不要太快。

阳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日常保健】用中指点按就可以,由轻入重,在慢慢放开。

刺灸法: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平刺0.5-0.8寸;可灸。针感:额区胀痛。

阳白穴位位置图


(15) 头临泣穴 GB15 Tóu lín qì

【头临泣穴位位置图】

头临泣穴位位置图

【图解头临泣穴位的位置】

【头临泣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一个)

头临泣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头临泣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头临泣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临池。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头临泣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头临泣穴位图

【按摩头临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流泪、鼻塞、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治疗小儿惊痫、癫痫。

【作用功效】头临泣穴,降浊升清、安神定志、聪耳明目。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近视,眶上神经痛。

【穴位配伍】头临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治癫痫、中风昏迷;头临泣穴配间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胆俞穴治疟疾;头临泣穴配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治头痛;头临泣穴配腕骨穴、阳谷穴、申脉穴治风眩。

头临泣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平刺头临泣穴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艾条灸头临泣穴5-10分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16) 目窗穴 GB 16 Mù chuāng

【目窗穴位位置图】

目窗穴位位置图

【图解目窗穴位的位置】

【目窗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目窗穴的取穴方法示范图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目窗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目窗穴】Mùchuāng(GB16),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至营穴、至荣穴、至宫穴.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1)“目窗穴”。“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穴”。

目窗穴的准确位置图

(2)“至荣穴”。“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穴”。“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目窗穴位位置图

【按摩目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远视、近视、小儿惊痫、面目浮肿等。

【作用功效】目窗穴,明目开窍,祛风定惊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近视。

【穴位配伍】目窗穴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肿;目窗穴配风池穴关冲穴治头疼。

目窗穴位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拇指弯曲,以指甲垂直下压,掐按穴位,每次左右各掐按一次。

目窗穴的位置图

【针刺方法】目窗穴,沿皮刺0.3-0.5寸。


(17) 正营穴 GB17 Zhèng yíng

【正营穴位位置图】

正营穴位位置图

【图解正营穴位的位置】

【正营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目窗穴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正营穴的取穴方法示范图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正营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正营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正营穴的位置图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正营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正营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作用功效】平肝明目、舒筋活络、吸湿降浊、疏风止痛、平肝熄风。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

【穴位配伍】正营穴配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治牙痛、牙关不利;正营穴配太冲穴阳白穴风池穴治目赤肿痛、眩晕、头痛;正营穴配头维穴风池穴外关穴具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正营穴配印堂穴外关穴风池穴具有定眩止呕的作用,治目眩,呕吐。

正营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正营穴,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18) 承灵穴 GB18 Chéng líng

【承灵穴位位置图】

承灵穴位位置图

【图解承灵穴位的位置】

【承灵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承灵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承灵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承灵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

承灵穴位位置图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承灵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承灵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出血,鼻窒,多涕;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鼻塞;耳鸣,项强等。

【作用功效】承灵穴,祛风,通窍。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鼻炎。

【穴位配伍】承灵穴配风门穴风池穴、后溪穴具有治鼻出血。

承灵穴位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承灵穴,平刺0.5-0.8寸。

【艾灸方法】承灵穴,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双手中指同时出力揉按承灵穴位,有刺痛的感觉,每天早晚揉按一次,先中指左上右下,后右上左下。

承灵穴位位置图


(19) 脑空穴 GB19 Nǎo kōng

【脑空穴位位置图】

脑空穴位位置图

【图解脑空穴位的位置】

【脑空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脑空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示范图

【穴位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脑空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脑空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颞颥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

脑空穴位置位置图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脑空穴位置位置图

【按摩脑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穴位配伍】脑空穴配照海穴申脉穴大椎穴具有治癫狂痫证;脑空穴配太冲穴印堂穴风池穴具有治头痛、目眩;脑空穴配后溪穴、悬钟穴具有治颈项强痛。

脑空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脑空穴

【针刺方法】脑空穴,平刺0.5-0.8寸。

【按摩手法】坐位,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分别按揉两侧脑空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其他手指置于旁边以助力。该手法可防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病症。

脑空穴位图


(20) 风池穴 GB20 Fēng chí

【风池穴位位置图】

风池穴位位置图

【图解风池穴位的位置】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即: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图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是在入后发际一寸(即: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最简单的取穴方法:就是把我们的手大拇指、中指放在头的枕部两侧,轻轻的往下滑动,这样就会感觉到两边有个窝窝,这就是风池穴。

穴位解剖: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图

视频讲解:风池穴的位置及作用功效

风池穴位位置:项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缘与胸锁乳突肌上端后缘之间凹陷处。当风府穴翳风穴之间,或颞骨乳突尖(下端)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连线的中点。

相关记载:《针灸甲乙经》:“在颞颥(脑空)后发际陷者中”;《外台秘要》:“夹项两边”;《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医学入门》:“耳后一寸半,横侠风府”;《针方六集》:“侠风府两傍各开二寸”;《循经考穴编》:“平耳坠微上,大筋外发际陷中,翳风相齐”。

【穴名解说】

风池穴,经穴名。出《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别名:热府穴。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风”指入侵人体的风邪。“池”,储水用洼地,这里指凹陷处。本穴位于枕骨下方的两侧凹陷处,是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1)风池穴。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风池穴的位置图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风池穴位位置图

【按摩风池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特别推荐:小编多次自已按摩按揉过该穴位,确实有明显的作用。)

2、主治头痛,眩晕,热病,伤风感冒,颈项强痛,目赤肿痛,目泪出,迎风流泪,夜盲症,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瘿气,落枕,荨麻疹,丹毒,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旋旋旋旋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

3、缓解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失眠、宿醉等

穴位配伍:风池穴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风池穴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穴治中风;风池穴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

风池穴位位置图

风池穴对鼻炎的治疗作用还是很不错的。它对近视眼、鼻炎舌头病、咽喉病、中风不能讲话都有很好的作用。对风池穴按揉捏,向深层用力。对捏法,揉两百次。在风池穴的位置把头发消消毒,或者把头发洗干净,在风池穴的地方进行敲打,每天敲打个两三分钟。详情点击:治疗鼻炎的穴位按摩及偏方》》

【临床应用】针刺风池穴、完骨穴可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可通经络、和气血,使通则不痛,达到迅速止痛的目的。从临床观察可见,针刺治疗头痛行之有效,多数患者在第一次针刺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率达63.89%,因此,以针刺风池穴、完骨穴为主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肯定,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日常保健】风池穴是治疗头面部五官疾病的重要穴位,因此除了眼睛疾病以外,对鼻炎、耳鸣、咽痛等有一定作用;还常用于防治颈椎病,特别是颈肩部肌肉僵硬、落枕,或伴有头晕头痛者;此外,上下摩擦风池穴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有效防治发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按摩手法:两拇指持续往上点按,或快速上下擦动。

风池穴位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取穴事项:定位此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

风池穴位图取穴方法

风池穴最好用大拇指跟中指对着来捏。捏、拿、揉都可以的,也可以两个手同时按揉的或者用皮肤针对准位置,自己来敲的,如果揉风池穴一般的就是在100次左右。详见点击:治疗头痛的穴位》》

风池穴位的按摩手法

穴位按摩手法:用大拇指中指一边一个,来回捏揉,也可以用食指放在风池穴上,加强力度,另一只手按着头,起到固定免得在按摩的过程中,头来回的晃动。也可以用梅花针在两边来回的敲打,一般敲打三五分钟就可以了;自己也可以用按压法,把四根手指头放在自己的头顶两边,大拇指按到风池穴,用大拇指来回的按揉。也可以用四个手指头,变成爪形,撮到一起,叩打风池穴,这样可以去风寒,去风热,而且还能清醒五官。详见点击:治疗感冒的穴位》》

按摩手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压风池穴,用力方向由下向上,每日按摩2次,每次按摩2分钟。剧烈运动引起的排汗不建议揉风池穴,因为此时是人体正常的排毒阶段。

视频演示讲解:风池穴的指拿法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风池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治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

刮痧方法:用角刮法刮拭风池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治颈痛、落枕、目赤痛、感冒。

针刺方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风池穴位位置图

1、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2、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

偷懒小办法”——梳头

人体头部穴位较多,可以用木梳,或者是手指腹每天从前发迹向头顶轻轻梳理,这样能同时对头部穴位按摩,有助于全身放松。对于男士而言更应常梳头,因为额部有前列腺的全息穴区,同时头部的许多穴位有调神舒肝的功效。


(21) 肩井穴 GB21 Jiān jǐng

【肩井穴位位置图】

肩井穴位位置图

【图解肩井穴位的位置】

肩井穴的位置: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

肩井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肩井穴的准确位置图

视频讲解:肩井穴的位置及按摩手法

【穴名解说】

肩井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肩解穴,膊井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1)肩井穴。肩,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穴。

肩井穴的位置图

(2)肩解穴。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穴。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穴位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肩井穴的位置图

【按摩肩井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2、治肩背痛、颈项痛、牙痛、手臂不举,肩周炎、肩软组织损伤、上肢痛、半身不遂、肺炎、扁桃体炎、瘫痪、四肢厥冷、中风不语、诸虚百损等。

3、乳痈、乳腺炎、滞产,产后血晕,功能性子宫出血、胞衣不下、提高性功能

肩井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肩井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手法】按摩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尤其有血压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肩井穴位位置图

按摩肩井穴的方法:

1、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摩左肩的肩井穴,用力按压5秒之后慢慢放开,重复十次之后换左手。

2、用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摩右肩的肩井穴,依然是重复十次。

按摩肩井穴

特别注意:孕妇不能按摩肩井穴,很容易造成流产的

肩井穴的日常保健方法

按摩方法: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

温灸方法: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肩井穴

温刮方法: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1周2次,每次-5分钟左右。

肩井穴位图

:人体与自然近似,躯体如大地,血管神经如水道。当水道瘀塞时,土地无法灌溉,当血管神经不畅通,就会产生疾病。“百病皆起于瘀”。经过扶阳罐的温刮,无痛刮痧,畅通血脉,使瘀塞直接排出,就达到了治病养生的疗效。

肩井穴位


(22) 渊腋穴 GB22 Yuān yè

【渊腋穴位位置图】

渊腋穴位位置图

【图解渊腋穴位的位置】

【渊腋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渊腋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示范图

【穴位解剖】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深层布有第3、4、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外侧动、静脉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第4肋间后动、静脉。

渊腋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渊液穴】隶属足少阳胆经。

【穴义】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渊名意与渊腋同。

渊腋穴位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排泄水液。

【注】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渊腋穴的位置图

【按摩渊腋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胸满、上肢麻痹、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等。

【作用功效】渊腋穴,宽胸止痛、清热降逆、消肿通径、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现代临床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腋淋巴结核、胸膜炎等。

【穴位配伍】渊腋穴配支沟穴、大包穴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配章门、檀中主治胸满、胁痛。

渊腋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渊腋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本经渊腋至京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艾灸方法】渊腋穴,艾炷灸3-5壮;渊腋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手法】按摩渊腋穴的时候,背部肌肉尽量往上伸展,保持挺直的姿势,用拇指指腹同时按压穴位,动作要缓慢,按下时会感觉到轻微的疼痛感,但按摩之后会十分舒服。

辄筋穴


(23) 辄筋穴 GB23 Zhé jīn

【辄筋穴位位置图】

辄筋穴位位置图

【图解辄筋穴位的位置】

【辄筋穴的位置】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辄筋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辄筋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辄筋穴】隶属足少阳胆经。

【穴位含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辄筋穴位图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收引寒浊。

【按摩辄筋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作用功效】辄筋穴,降逆平喘、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穴位配伍】辄筋穴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痛;辄筋穴配定喘穴、肺俞穴治胸闷喘息不得卧。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辄筋穴位图

【针刺方法】辄筋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辄筋穴,艾条灸3-5分钟,辄筋穴,艾炷灸1-3壮。

【按摩手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辄筋穴,并作圈状按摩。

 辄筋穴


(24) 日月穴 GB24 Rì yuè

【日月穴位位置图】

日月穴位位置图

【图解日月穴位的位置】

【日月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

日月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日月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日月穴】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少阳胆经。胆之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别名:神光。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1)日月。日,太阳穴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日月穴位位置图

(2)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收募胆经气血。

日月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日月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胁肋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胃痛,腹胀,以及胆囊炎,肝脏疾患等。

【穴位配伍】日月穴配腕骨、胆俞穴治黄疸;日月穴配期门穴阳陵泉穴治胆石症;日月穴配支沟穴、丘墟穴治疗胁胀痛;日月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疗呕吐、纳呆;日月穴配胆俞穴治胆虚。

日月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艾灸方法】日月穴,艾条灸3-5分钟,日月穴,艾炷灸1-3壮。

【针刺方法】日月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

(1)针刺日月、期门等穴,可引起胆囊不同程度的收缩,又可使胆道术后置T管引流患者奥狄氏括约肌开放频繁;开放时间稍延长,关闭时间稍缩短。但对胆总管压力无明显影响。

(2)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补充说明】日月穴就是治疗胆囊炎的特效穴,除了日月穴以外,还能用阳陵穴来治疗胆囊炎,因为它是胆的下合穴。

日月穴位图

【按摩手法】取坐位或仰卧位,拇指螺纹面按于日月穴,其余4指放在肋骨上,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手法用力宜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度。

【推拿手法】日月穴能够给身体提个醒,对胆脏做到不足的地方予以纠正。所以治疗胆脏最多见的胆囊炎就是日月穴的拿手好戏了。每天找到日月穴按摩五分钟左右,就可以让胆囊时刻保持健康。


(25) 京门穴 GB25 Jīng mén

【京门穴位位置图】

京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京门穴位的位置】

【京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京门穴的位置图

【取穴方法】找京门穴的时候,最好用敲打法把它敲出来,用手指骨节硌侧面那个位置,如果很敏感就是该穴。但是要记住,此穴是在骨头的边缘,不在肉上,在对应着大腿两侧的高点处。

【穴位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京门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京门穴】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别名:气府穴、气俞穴。

【穴义】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京门穴的位置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按摩京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健腰,利水,消胀。

【古代记述】腹胀,小腹痛,里急,洞泄,水道不通,溺黄,腰痛,骨痹痛引背。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近人报道】肾炎,肋间神经痛。

【作用功效】京门穴,温阳益肾,健脾通淋。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及肾炎等。

【穴位配伍】京门穴配命门穴身柱穴、筋缩穴治脊强脊痛;京门穴配三阴交穴肾俞穴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京门穴配行间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穴配支沟穴、天枢穴中脘穴具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京门穴

【方例配伍】

(1)尿黄、水道不通:京门、照海。

(2)洞泄不化:京门、然谷、阴陵泉。

(3)洞泄体痛:京门、昆仑。

(4)脊{23}反折:京门、石关。

(5)小腹肿:京门、蠡沟、中封。

(6)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行间。

(7)腰痛:京门、肾俞、膀胱俞、委中。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京门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季胁部。

【艾灸方法】京门穴,艾条灸5-15分钟,京门穴,艾炷灸3-5壮。

京门穴

【相关知识补充】

京门穴虽然在胆经上,但它是肾的募穴,肾气很容易在这里会聚。所以肾虚、肾气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时要多揉揉这个穴。揉的时候要用指节骨头来揉,揉之前如果怕找不准穴位,就先敲一下这个位置,一敲就能找到,然后使劲揉,把这个痛点给揉散。-减肥。治前列腺疾患、便秘,偏头痛,乳腺增生,妇科病:斜推腹、敲带脉带脉、五枢、维道、居髂这几个穴位没有一个是好找的。像带脉穴在与肚脐眼相平的腰侧位置,有的肥胖者根本找不着,而且它很不敏感,按它的时候只是按在了皮上。

至于五枢穴、维道穴、居嚣穴就不用找了,因为既不好找也不好揉。但有一个方法可以把它们的作用全发挥出来,这就是推腹法。要侧着推,往中间推,往大腿根部推。有前列腺病的人,从斜的方向多推是最好的。

对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骼穴这一块儿。还有“敲带脉”的一招可以全部搞定。晚上睡觉前平躺着放松,想像身体如烂泥一样,您就敲肋下两边,除了京门穴边上的骨头敲一敲,肋骨以下、胯骨以上有赘肉的地方(也就是俗称“草帽圈”和“游泳圈”的地方)也要敲。每次敲二三百下,手一酸、浑身都累了,也就想睡了。

“敲带脉”一法年轻人特别感兴趣,通常敲两周以后就能看出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原来裤子挺紧的,现在可以塞个拳头进去了。

对于老年人来说,“敲带脉”可增增强大肠蠕动,治疗便秘。因为按解剖学来讲,带脉的位置一边是升结肠、一边是降结肠,一敲就能振动大肠使蠕动加快,而且这几个穴位都在胆经上,敲打它们,胆汁分泌得就多,就能够增强代谢,使大便通畅,原来两天一次大便,现在变成一天两次大便了。

如果长期便秘,敲带脉穴还有一个即时的效果,就是当您因中气不足而满头大汗、半天也解不出大便时,您就马上开始敲,头两天不会感觉有什么效果,等敲1周以后,敲出一种条件反射来,再敲时大便就会很通畅了。这是老年人防治大便不通的最简捷方法。

敲带脉穴还可以马上缓解偏头痛。

带脉区上边通着乳房,把此处敲通了,上边的淤阻就化解开了,所以敲带脉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防治乳腺增生。敲带脉治妇科病也非常见效,可以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很多女士的难言之隐。


(26) 带脉穴 GB26 Dài mài

【带脉穴位位置图】

带脉穴位位置图

【图解带脉穴位的位置】

【带脉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

【取穴方法】与肚脐同高度,腹洁穴,位于顺乳头线往下,比肚脐低3厘米处的位置。

带脉穴的取穴方法示范图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动,静脉。

 带脉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带脉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带脉二经交会穴。本穴为带脉之所过,又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患,脉穴同名,故称带脉。据《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及《针灸甲乙经》记载,带脉交会于足少阳经的带脉、五枢、维道。《针经指南》载:“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义】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之腰带,故名带脉。

带脉穴的位置图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运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系。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之处流向低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余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髎穴导入体内)

【功能作用】约束诸经水液。

带脉穴的准确位置图

【注】《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征是“回身一周,如束带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么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约束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那么,带脉能回身一周则是在人体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由于脊骨为人体整体重力场的坐标中心,因此,在人体坐标系中,离脊骨越远的腹部其位越高,而离脊骨稍近的腰侧则位置较低。

在人体前腹部,随着肝脾肾三经气血的吸热上行,大量的水湿由下运往胸腹上部,在胸腹上部散热冷降后则要循地之表部向下流行,腹股沟则是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而由于有了人体整体的脊骨重力场的作用,聚集于腹股沟处的地部经水才会循带脉环行并流膀胱经所处的脊背部位,这就是带脉气血的产生和流行动因,也是经书所言带脉能约束诸经的机理所在。因此,带脉气血的运行规律是,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由人体的腹部流向背脊部(平躺时),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人体的腰侧部流向前阴部(直立时),经水具体以何种方式运行则取决于人体的体位姿式。

 带脉穴位位置图

【按摩带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经闭,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痛,疝气,腰胁痛。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带状疱疹。

【作用功效】带脉穴,温补肝肾,通调气血,排毒养颜。

【配伍应用】

(1)治带下病∶带脉,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作用。

(2)治痛经,经闭∶带脉,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3)治月经不调∶带脉,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作用。

带脉穴位位置图

【文献摘录】

(1)《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针灸甲乙经》∶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调,带脉主之。

(3)《针灸大成〉∶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调。

(4)《医宗金鉴》∶主治疝气,偏堕木肾,及妇人赤白带下等证。

带脉穴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带脉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侧腰部。

【艾灸方法】带脉穴,艾条灸10-20分钟,带脉穴,艾炷灸5-7壮。

  1. 带脉穴位图

【按摩方法】用双手从两边按捏、揉点、提拿穴位。经过长时间的按摩,穴位也会逐渐被打开,您会发现进食量会减小到一定范围内,而且不会再老想吃东西了,要不随时按摩而每天都会看到一定的效果。

带脉穴的按摩手法示意图

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腰部的赘肉越来越多。尤其是男士,不知道哪天就长起了一个将军肚。其实,这只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带脉的力量不够强,不能约束腰部赘肉的生长。就好像我们的腰带坏了,没有办法扎紧裤腰一样,赘肉就会“蹭蹭”地长出来。

每天晚上睡觉前,沿着带脉横向敲击30-50圈,重点在带脉穴上敲击50-100下,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腹部的脂肪,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经常敲带脉,对于通便、养颜非常有好处,而且还可以造就迷人小蛮腰

   按摩带脉穴的方法示意图按摩带脉穴的方法示范图2

更多详情》》【视频】敲带脉的作用:减肥、通便、排毒养颜


(27) 五枢穴 GB27 Wǔ shū

【五枢穴位位置图】

五枢穴位位置图

【图解五枢穴位的位置】

【五枢穴】位于人体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取穴方法】侧卧,在髂前上棘内侧凹陷处,约与脐下三寸相平处取穴。

【穴位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五枢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五枢穴】属于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五为中数;枢为枢纽;即中枢之意。该穴为藏气之枢要,且居人身长度之折中处,故名五枢。

【穴义】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

(1)五枢。五,代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枢,门户的转轴,有开合功能,此指气血物质在本穴有出入的变化。五枢名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本穴物质虽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但它并不一定循带脉下走维道穴,气血的流行出入受人体重力场及地球重力场二方面的作用影响,它因人体所处的体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征。当人体直立时,穴内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输向人体各部,而当人体平躺时它则循带脉向脊背后侧而行,本穴如同带脉气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气血进入带脉的门户,故名五枢。

五枢穴位位置图

(2)玉枢。玉,金之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枢,门户的转轴也。玉枢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在此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的流行走向虽与人体的体位有关,但经水还是在穴内不停地气化并生发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故名玉枢。

(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胆经又带脉,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当人体直立时循胆经下行,而在人体平躺时则循带脉流向脊背,天部之气则汇入肺气所在的层次当中。

【功能作用】调节经脉内外的经水。

五枢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五枢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便秘、少腹痛、腰胯痛,月经不调、阴挺、阴道炎、赤白带下,睾丸炎等。

【作用功效】五枢穴,调理下焦、调经止带。清肝泻热,益肾调经。

【古代记述】小腹痛,里急,阴疝,腰间痛,妇人下赤白。

【近人报道】腹胀,子宫脱垂。

【现代应用】子宫内膜炎、疝气、睾丸炎、便秘。

【穴位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五枢穴位位置图

【方例】痃瘕:气海、五枢、气门、足三里、三阴交。肩脊痛:五枢、背缝。卵缩:五枢、归来。

【文献摘录】

《素问》:王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甲乙经》: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五枢主之。

《千金方》:主阴疝,两丸上下,少腹痛。

五枢穴的位置

《中国针灸学概要》赤白带下:配带脉穴、气海穴、三阴交穴。

《针灸资生经》卵缩:配归来穴。

《神应经》痃癖:配气海穴、三里穴、三阴交穴、气门穴。

《针灸大全》寒疝:配临泣穴、委中穴、三阴交穴。

《标准针灸穴位图册》睾丸炎:配曲泉穴、太冲穴、关元穴。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无痛分娩,止腹痛方:配带脉穴、居髎穴、府舍穴、太冲穴。

五枢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五枢穴向外阴部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耻骨联合及外阴部;五枢穴,直刺0.8-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腹股沟部。

【艾灸方法】:五枢穴,艾条灸10-20分钟,五枢穴艾炷灸3-5壮。

五枢穴位位置图

【研究进展】对下腹部麻醉效果较好,如对阑尾切除术采用五枢、脾俞、京门,手术针刺麻醉率(I、II级),达到69.49%。另对子宫全切术,以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较好麻醉效果,而且还可促进唾液淀粉酶活性增高。


(28) 维道穴 GB28 Wéi dào

【维道穴位位置图】

维道穴位位置图

【图解维道穴位的位置】

【维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横平脐下3寸)前下0.5寸。

【穴位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旋髂浅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该静脉汇入大隐静脉。

维道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维道穴】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交会穴。

【穴义】带脉气血由此传向胆经。

(1)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维道名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运行。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运行的连贯作用,故名维道。

维道穴的位置图

(2)外枢。外,带脉之外也。枢,门户的转轴也。外枢名意指带脉气血由此外输胆经。理同维道名解。

(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带脉又属胆经,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居髎穴。

【功能作用】维持胆经的气血运行。

维道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维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少腹痛、腰胯痛,水肿、月经不调、阴挺、阴道炎、赤白带下,睾丸炎、疝气等

【作用功效】维道穴,利水消肿、调经止带、健脾和胃。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腹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带下,腰胯痛。

【穴位配伍】维道穴配横骨穴、气冲穴、冲门穴、大敦穴治疝气;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带脉穴五枢穴太冲穴治治卵巢囊肿、闭经;维道穴配百会穴三阴交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

维道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维道穴,向外阴部斜刺0.8-1.5寸,局部酸胀(特别提醒: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阴部)

【艾灸方法】维道穴,艾条灸10-20分钟,维道穴,艾炷灸3-5壮。

维道穴的位置图


(29) 居髎穴 GB29 Jū liáo

【居髎穴位位置图】

居髎穴位位置图

【图解居髎穴位的位置】

【居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在骨盆上端从腰部往腹部触摸,就可发现骨盆最前侧。本穴位在前侧约1个指幅下方。取穴时,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穴位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居髎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居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蹻、足少阳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居髎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居髎穴的位置

(2)足少阳阳跷脉之会。本穴位处髋部肌肉丰满之处,穴内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气化出大量阳气,穴内气血既的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同合阳于阳跷脉的气血之性,故为足少阳阳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经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经水下传环跳穴,天部阳气则汇入中跷脉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利湿化气。

居髎穴

【按摩居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疝气、瘫痪、足痿、腰腿麻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作用功效】居髎穴,益肾强健、舒筋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穴位配伍】居髎穴配跳跃穴、风市穴、腰夹脊穴L1-2、L3-5、阳陵泉穴、条口穴、环跳穴、悬钟穴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居髎穴配委中穴、环跳穴治腿风湿痛。

居髎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居髎穴,斜刺1.5-2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居髎穴,艾条灸10-20分钟,居髎穴,艾炷灸5-7壮。

【相关补充】股骨头坏死患者多伴肾虚寒湿,出现腰髋关节及下肢畏寒肢冷现象,临床上可配合艾灸肾俞、环跳、委中等穴位,以加强补肾填精、温经袪寒之效。

居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操作方法】

【按揉法】患者取正坐位,先用同侧掌根揉按居髎穴至微热发红,再以拇指指关节或肘尖着力于穴位上点按,力度由轻至重,以产生酸、麻、胀或下肢放射感为度。随后用掌揉法放松,反复操作,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最后两手握拳轻快叩打髋关节两侧作结束。操作约10分钟,每天一两次。

居髎穴的位置图

【艾灸法】患者取侧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居髎穴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一两次。

【注意事项】有髋关节不适的患者可做减负式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等,但在急性进展期则宜卧床,避免负重。

居髎穴的位置图


(30) 环跳穴 GB30 Huán tiào

【环跳穴位位置图】

环跳穴位位置图

【图解环跳穴位的位置】

【环跳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环跳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取侧卧位,伸直下腿,屈上腿,以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上,拇指指脊柱,当拇指尖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有臀大肌,坐骨神经和股方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和臀下动、静脉等。

环跳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阴部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环跳穴的位置

【穴名解说】

【环跳穴】Huán tiào(GB30),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镮跳。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别名:髋骨穴、环谷穴、髀厌穴、髀枢穴、枢中穴。

【穴位含义】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

(1)“环跳穴”。“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穴”。

环跳穴位图

(2)“膑骨穴”。“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穴”。“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穴”。

(4)“环谷穴”。“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谷”,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穴”。“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环跳穴

(6)“髀厌穴”。“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及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地中水湿渗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气则外输人体各部。

【功能作用】健脾益气、祛风化湿。

【按摩环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

【作用功效】环跳穴,强健腰膝、益气壮阳、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穴位配伍】

(1)环跳穴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飞扬穴丰隆穴太白穴治静脉炎、下肢水潴留;

(2)环跳穴配居髎穴中渎穴风市穴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3)环跳穴配风市穴髀关穴犊鼻穴伏兔穴太冲穴足三里穴太溪穴阳陵泉穴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等;

(4)环跳穴配风市穴治风痹。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

(5)配风池、曲池主治风疹。

(6)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坐骨神经痛。

(7)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8)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环跳穴的准确位置图

【文献摘要】《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针灸甲乙经》: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铜人》:治冷风温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金鉴》: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环跳穴

【针刺疗法】针尖略向下方斜刺环跳穴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治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等;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可以治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等。

【按摩疗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穴各50下或者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环跳穴的按摩手法

针刺拨罐环跳穴--治疗睾丸疼痛

针法:环跳穴取3寸毫针,垂直进针2.5寸,其余穴均用2寸毫针,垂直1.5寸,皆强刺激,留针30分钟,去针后拨火罐10分钟,每日2次。功可温经散寒止痛。10天为1个疗程。主治睾丸疼痛。

针刺按摩环跳穴治疗痹症

环跳穴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取穴准确与否,针感能否传导至足至关重要。《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然而在临床上,如不问病情及患者体形的胖瘦,亦不论取穴方便与否均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之,其针感不易传导至足,更不利下肢另一要穴—委中的针刺。针刺环跳要想获得理想针感就应该视病痛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体位,形体的胖瘦有异取穴亦应该有别,如此求实方能使针感传导至足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

(1)先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传统取穴法)。

(2)再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新法取穴法)。

实验:用传统取穴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25例针感传导至足,占89.3%;体形偏胖者23例,针感均未传导至足;正常体形者149例,有6例针感传导至足,占4.0%。用新法取穴位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按揉环跳穴手法

电针环跳穴

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针灸治疗效果独到,而针感能否传导至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时舒展的下肢既有利于其它穴位和针刺,又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痹证”此病乃由风寒侵袭、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即“不通则痛”而引发。受寒、受潮可为其诱发原因。环跳穴与足三阳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针刺环跳穴能疏通气血,治疗足三阳经所过之病变,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电针疗法:取腰3、4穴、环跳、阿是穴作为主穴;配穴: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操作:腰3、4穴用1寸针,提插,寻找针感,一旦得气立刻出现电击样感觉沿坐骨神经通络传至足背足趾,反复提插2~3次即刻出针;环跳、阿是穴取3~5寸针,施以指针和毫针,指尖及针尖方向朝着足少阳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得气后令患者缓慢移动患腿,已感疼痛减轻时,留针30分钟,并在环跳穴旁各3cm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加5寸针各1针(“围针”),注意针尖指向环跳穴,对环跳、阿是穴较强刺激行针4次,注意出针后指导患者缓缓抬动患腿;对其他的穴位如阳陵泉、委中、昆仑等视病情予以补、泻手法,亦可适当施以捻转手法,然后用G-5806型电针仪连接,以连续波持续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对虚寒或血瘀阻滞型的病人,可不用电针改为温针灸,以增强温通之力。以上针刺法每日1次,第一天针患侧,第二日针健侧,交换轮流。

按摩:一指禅指点环跳3分钟,指导患者掌握一指禅的基本练功手法,然后左、右拇指呈施功状分置左、右环跳穴处用力压、揉3分钟;③活动髋、膝等下肢部位:指导患者做髋、膝及下肢的旋转、弯曲、下蹲等活动。

【研究进展】

(1)腰痛: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2)带下病:针刺环跳穴治疗白带,用强刺激手法,若行针时针感能达到足跟,则能提高治疗效果。

(3)调整胃液分泌功能:针刺环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4)调整甲状腺功能:有实验报道用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别造成小白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后,电针环跳穴,能调整甲状腺功能。

5)抗炎作用:有实验报道,电针家兔坐骨神经“环跳穴”可使人工感染的腹膜炎渗出减少或停止。


(31) 风市穴 GB31 Fēng shì

【风市穴位位置图】

风市穴位位置图

【图解风市穴位的位置】

【风市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大腿外侧的中线上,两手自然伸直时,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中指尖处,按压有酸胀感。

风市穴

【穴位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风市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风市穴】Fēng shì(GB31),经穴名。出《肘后备急方》。属足少阳胆经

【名解】风市穴:“风”,风气也。“市”,集市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风市穴”。

风市穴位图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风市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风市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冶病症】半身不遂、下肢麻木、痿痹、中风、瘫痪,脚气、遍身瘙痒等;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

【作用功效】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风市穴位配伍】风市穴配大椎穴大杼穴风池穴关元穴命门穴腰阳关穴、十七椎穴治中心型类风湿

【临床应用】面肌痉挛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却一直未有很有效的方法。西医一般采用抑制神经的药物或损伤神经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使神经传导消失,造成循环障碍,形成面瘫,从而使痉挛停止。但过一段时间后,待面瘫有所好转时,痉挛也随之复发,甚至痉挛复发于面瘫恢复之前,以致雪上加霜,形成了面肌痉挛加面瘫的双重病症。面肌痉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面部一侧或双侧抽搐,精神越紧张,痉挛抽搐越严重。其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说,所以常被忽视。久之痉挛加重,甚者抽搐痉挛牵动口角,严重者连带到颈部。

风市穴位位置图

采用以风市穴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收到较好效果。本组150例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2 5年,最短5个月;其中原发者120例,继发于面瘫者30例。治疗方法取穴:风市为主,配翳风、风池、颊车、合谷。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局部皮肤消毒后,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1寸,获得针感后留针30min,加TDP照射。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照胃运趾功适应病症:消化不良。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两手心对正胃部,距离约10厘米,十个脚趾同时抓地,每次做lO分钟。每次饭后l小时做此功。效果显著。

风市穴的准确位置图

百会观想功--适应病症:头痛、头晕、提高记忆思维功能。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观想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处,白会穴。长时间观想可增强大脑生理功能,使大脑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促进大脑气血之供应。

风市穴位位置图

【按摩疗法】用中指按于风市穴,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两腿交替进行,以大腿感到酸胀为佳。

【针灸疗法】风市穴,直刺1-2寸。

【艾灸疗法】:风市穴,艾条灸10-15分钟,风市穴,艾炷灸5-7壮。

【瘦身疗法】对着风市穴位敲100下为宜,力道由轻到重为好(用拇指关节按压圈状按摩)效果出来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肥肉都被敲走了!


(32) 中渎穴 GB32 Zhōng dú

【中渎穴位位置图】

中渎穴位位置图

【图解中渎穴位的位置】

【中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大腿外侧,腘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肱二头肌之间(即于风市穴直下2寸处)

【穴位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在肌二头肌外侧入股外侧肌,直抵股骨表面的骨膜。前肌由坐骨神经支配,后肌由股神经支配。

中渎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中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纲目》作中犊。属足少阳胆经。

【名解】中渎: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

中渎穴的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膝阳关穴。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按摩中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腿膝痛,痿痹不仁,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等。

【作用功效】中渎穴,祛风散寒、舒筋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绞痛、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

【穴位配伍】中渎穴配阴市穴,具有通经祛寒止痛的作用,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中渎穴配阳陵泉穴环跳穴足三里穴,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治下肢痿痹。

中渎穴位位置图

【文献摘要】

《甲乙经》: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铜人》:治寒气入于分肉之间,痛攻上下,筋痹不仁。

《大成》:痿,针中渎、环跳,灸足三里、肺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中渎穴,直刺1-1.5寸。

【艾灸方法】中渎穴,艾条灸10-15分钟,中渎穴,艾炷灸5-7壮。

中渎穴的位置图

【温馨提示】胆囊有问题的人,按这个中渎穴肯定很疼,每天坚持敲打,就可缓解胆结石、胆囊炎、胆绞痛的症状。


(33) 膝阳关穴 GB33 Xī yáng guān

【膝阳关穴位位置图】

膝阳关穴位位置图

【图解膝阳关穴位的位置】

膝阳关穴的位置: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屈膝时,在膝盖外侧有一个凹陷点,阳陵泉穴上3寸。

膝阳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膝阳关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膝阳关穴,经穴名。属足少阳胆经。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千金要方》名关阳。《针灸大成》名足阳关。近称膝阳关。别名:寒府穴,关阳穴,关陵穴,阳陵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1、膝阳关穴。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

膝阳关穴位位置图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理同膝阳关名解。

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穴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

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膝阳关穴位位置图

【按摩膝阳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作用功效】膝阳关穴,利关节、祛风湿、止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膝阳关穴位配伍】膝阳关穴配环跳穴承筋穴治胫痹不仁;膝阳关穴配血海穴膝关穴犊鼻穴丰隆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穴相关配伍穴位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日常保健】针对症状:膝关节疼痛、发凉、僵硬、屈伸不利等。

膝阳关穴的位置图

1.常常练习下蹲动作,可以减轻关节疼痛症状。

2.按摩犊鼻穴、阳陵泉穴、膝阳关穴、足三里穴,每穴各1~3分钟。

膝阳关穴位置图

【针灸疗法】直刺膝阳关穴0.8-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膝部盒大腿外侧。

【艾灸疗法】艾柱灸或温针灸膝阳关穴3-5壮,艾条灸膝阳关穴10-20分钟。

膝阳关穴位位置图


(34) 阳陵泉穴 GB34 Yáng líng quán

【阳陵泉穴位位置图】

阳陵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阳陵泉穴位的位置】

阳陵泉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阳陵泉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当腓骨长、短肌之中;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

阳陵泉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阳陵泉穴:膝盖外侧有一个小骨头(腓骨小头)

阳陵泉穴位图

【穴名解说】

阳陵泉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

穴位含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阳陵泉穴。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阳陵泉穴位图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阳陵泉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按摩阳陵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冶疾病:

1、抽筋、小腿抽筋、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麻痹、下肢痿痹、膝肿痛、膝膑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2、肩周炎,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肩痛、腰痛、膝盖疼痛、腰腿疲劳等。

3、黄疸、口苦、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4、胁肋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小儿惊风。高血压、遗尿、落枕,腰扭伤,踝扭伤。

5、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

阳陵泉穴位位置图

阳陵泉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配支沟主治胁肋痛;配日月主治胆囊炎;配环跳、委中、悬钟等主治下肢痿痹。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阳陵泉穴位图

主治范围

(一)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阳陵泉穴的位置图

临床应用

(一)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阳陵泉穴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肩痛阳陵收--解决肩膀痛等疾病

阳陵泉穴位图

肩膀很痛的话找阳陵泉。阳陵泉的位置其实就是在足三里的外侧,就是刚才找足三里穴的方法,无名指指端的位置就是足三里,这个小指指端的位置就是阳陵泉,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到底找的位置准备不准备,担心找不准的话,就把面积按大一点,有益无害,不可能有任何的副作用。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

1、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

2、两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瘫痪等。

按摩阳陵泉穴的手法示范图

治疗扭挫伤:首先是按压法重力按压,按压5,6分钟,然后可以用皮肤针敲打(因为它是实症),也可以出点血,这个时候也可以灸,艾灸可以让瘀血消散,能缓解很多疼痛。

刺激阳陵泉治疗扭挫伤

如果扭伤后疼的比较厉害或者是全身性的表现,可以配上手上的合谷穴,脚背的太冲穴。这两个穴位是我们人体的四个关口,能够舒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配用这样的两个穴位,再加上筋汇——阳陵泉,这样能比较快的把体内的风寒之邪、气滞血瘀等等从我们四肢末端把它们消散赶走。为什么刮痧从上往下,而且是单向的不能来回刮,就是要把病邪往肢末端赶,最后达到从四关把它赶出去。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陵泉穴位图

研究进展

胆囊炎、结石症:据报道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肝脾脏疼痛: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穴,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调整脑血流量: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阳陵泉穴位位置图


(35) 阳交穴 GB35 Yáng jiāo

【阳交穴位位置图】

阳交穴位位置图

【图解阳交穴位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穴位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阳交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阳交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郄穴。别名:别阳穴,足髎穴。

【穴位含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阳交穴位图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阳交穴位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按摩阳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面肿、癫疾、惊狂、胸胁胀满疼痛、胸胁胀满、膝股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阳交穴,舒筋活络、理气降浊。利腿足、镇惊、清热。

【穴位配伍】阳交穴配风市穴、伏兔穴环跳穴昆仑穴秩边穴治坐骨神经痛、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等;阳交穴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阳交穴配行间穴、阳辅穴、昆仑穴、绝骨、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阳交穴的位置图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胸满肿。

《铜人》: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不收。

《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不收。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阳交穴,直刺0.5-0.8寸。

【艾灸方法】阳交穴,艾条灸10-15分钟,阳交穴,艾炷灸5-7壮。

阳交穴

治疗心悸不安的按摩法: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患者左右下肢处的阳交穴各36次,然后再用手拇指端点按患者足背系鞋带处的解溪穴,左右穴各36次,其下肢和脚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阳交穴位位置图


(36) 外丘穴 GB36 Wài qiū

【外丘穴位位置图】

外丘穴位位置图

【图解外丘穴位的位置】

【外丘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穴位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外丘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外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郄穴。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外丘穴位图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外丘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外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坐骨神经痛、头项痛、胸胁痛、腿痛、下肢麻痹、脚气、胆囊炎、肝炎等

【作用功效】外丘穴,舒筋活络、传递风气。

【穴位配伍】外丘穴配足三里穴、陵后、阳陵泉穴、条口穴治腓总神经麻痹;外丘穴配伏兔穴环跳穴阳交穴阳陵泉穴治下肢痿、痹、瘫;外丘穴配百会穴丰隆穴、腰奇、间使穴治癫痫。

外丘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外丘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下放散

【艾灸方法】外丘穴,艾条灸10外丘穴-15分钟,外丘穴,艾炷灸5-7壮。

外丘穴的位置


(37) 光明穴 GB37 Guāng míng

【光明穴位位置图】

光明穴位位置图

【图解光明穴位的位置】

【光明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穴位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光明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光明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之络穴。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光明穴位位置图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气血。

光明穴的位置

【按摩光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近视、目痛、夜盲、乳部胀痛、膝痛、小腿酸痛、下肢痿痹、颊肿、癫痫及白内障等

【穴位配伍】光明穴配睛明穴目窗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光明穴,直刺0.5-0.8寸。

【艾灸方法】光明穴,艾条灸10-15分钟,光明穴,艾炷灸3-5。

光明穴位位置图

【按摩方法】坐姿,先用手掌根在小腿胫骨内侧从膝盖至内踝向下揉小腿10次,然后从外踝至膝盖向上揉小腿外侧面10次。此时重点点揉光明穴1分钟,按揉时以有热感为佳,点揉光明穴时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经常如此操作,方能有效防治老花眼。

光明穴位图


(38) 阳辅穴 GB38 Yáng fǔ

【阳辅穴位位置图】

阳辅穴位位置图

【图解阳辅穴位的位置】

【阳辅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膝中(横平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的下1/4处,光明穴下1横指处,腓骨前缘处,按压有酸胀感即是阳辅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

阳辅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阳辅穴】Yáng fǔ(GB38),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经()穴。别名:分肉、绝骨。

【穴位含义】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1)“阳辅穴”。“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穴”。

阳辅穴的准确位置图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阳益气。

【按摩阳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肾功能不佳、肾炎、关节疼痛、高血压、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腰腿痛、瘰疬、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脚气等。

【作用功效】阳辅穴,舒筋活络、清热散风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

【阳辅穴位配伍】阳辅穴配风池穴太阳穴,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要治偏头痛。阳辅穴配足临泣穴丘墟穴,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阳辅穴配阳陵泉穴环跳穴,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治下肢外侧痛。

【文献摘要】《千金方》:主胸胁痛;《资生》:风痹不仁,阳辅、阳关;《金鉴》:主治膝痹痠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痠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阳辅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手法】以大拇指指腹揉按阳辅穴,有酸、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

【针灸疗法】阳辅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艾灸疗法】阳辅穴,艾条灸5-10分钟,阳辅穴,艾炷灸3-5壮。


(39) 悬钟穴 GB39 Xuán zhōng

【悬钟穴位位置图】

悬钟穴位位置图

【图解悬钟穴位的位置】

【悬钟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féi骨前缘。

悬钟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悬钟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悬钟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别名绝骨。

【穴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悬钟穴的准确位置图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故名髓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湿冷。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阳辅穴。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悬钟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悬钟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颈项强急、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落枕,痴呆,中风,胸腹胀满,脚气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

【作用功效】悬钟穴,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

【穴位配伍】悬钟穴配风池穴主要治眩晕、耳鸣;悬钟穴配内庭穴治心腹胀满;悬钟穴配后溪穴、天柱穴主要治颈项强痛;悬钟穴配昆仑穴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足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悬钟穴配丰隆穴主要治高脂血症;悬钟穴配后溪穴、列缺穴治项强、落枕。

悬钟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悬钟穴,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三阴交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

【艾灸方法】悬钟穴,艾条灸5-10分钟,悬钟穴,艾炷灸3-5壮。

悬钟穴位位置图


(40) 丘墟穴 GB40 Qiū xū

【丘墟穴位位置图】

丘墟穴位位置图

【图解丘墟穴位的位置】

【丘墟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丘墟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丘墟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胆经原穴。

【穴位含义】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丘墟穴位位置图

(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丘墟穴位位置图

【按摩丘墟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作用功效】丘墟穴,舒筋活络、疏肝利胆、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清晰头脑、稳定情绪,治偏头痛、中风偏瘫、下肢痿痹等。

【穴位配伍】丘墟穴配阴市穴、大敦穴照海穴治卒疝;丘墟穴配昆仑穴、绝骨治踝跟足痛;丘墟穴配肝俞穴胆俞穴期门穴阳陵泉穴日月穴、腕骨穴治黄疸、胆道疾患;丘墟穴配中渎穴治胁痛。

丘墟穴的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丘墟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丘墟穴,艾条灸10-15分钟,丘墟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方法】按压丘墟穴时一面吐气一面用手掌劈打,如此重复30次。按摩丘墟穴可以清晰头脑、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丘墟穴位位置图


(41) 足临泣穴 GB41 Zú lín qì

【足临泣穴位位置图】

足临泣穴位位置图

【图解足临泣穴位的位置】

足临泣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穴位解剖: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

足临泣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足临泣穴,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穴。胆经输(),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足临泣穴位图

2、胆经俞(shù)。俞,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足临泣穴位位置图

【按摩足临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胆经头痛、眼疾、中风、目外眦痛、目眩、头痛、齿痛等;

2、治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疟疾、足跗肿痛、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腿疼等;

3、治高血压、月经不调、失眠、乳腺炎、乳腺增生、呼吸困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等;

作用功效:清头目、利胸胁、祛风、泻火。

穴位配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配穴、太阳穴、外关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配乳根穴、,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临泣穴的位置图

《大成》:乳肿痛,足临泣。《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轻按摩,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

按摩临泣穴还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足临泣穴的位置图


(42) 地五会穴 GB42 Dì wǔ huì

【地五会穴位位置图】

地五会穴位位置图

【图解地五会穴位的位置】

【地五会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穴位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跗外侧动脉发自足背动脉(在距骨颈处),向前外行于足背,发交通支连于弓形动脉。

地五会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

【穴位含义】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地五会穴的位置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按摩地五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作用功效】地五会穴,利胸胁、消乳肿;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乳腺炎(早期)

【穴位配伍】地五会穴配耳门穴、足三里穴治耳鸣、腰痛。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地五会穴位位置图

【配伍方例】

(1)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

(2)腋下肿:天池、委阳、阳辅、申脉、足临泣、地五会。

(3)耳鸣、腰痛:耳门、足三里、地五会。

(4)乳肿痛:膻中、乳根、足三里、足临泣、地五会。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地五会穴,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地五会穴,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

【注】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地五会穴

治疗手法,用指压点穴、针炙均可。

指压点穴时,医者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轻轻揉动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够了,然后心里默默地边揉边数,从1数到60即可,数数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钟为限,适当多出一些和不足1分钟都没关系,如用针刺,以5分或1寸毫针直刺,深度为1分左右,进针后不停地提插或捻转以得气为先,时间与点穴同,可多用点穴法

凡采用本穴治病,不需要以疗程计,急症或轻症,一般1次可愈,重症的和病程长的,可每日2-3次,每次最多3-5分钟,均数日可愈。

(43) 侠溪穴 GB43 Xiá xī

【侠溪穴位位置图】

侠溪穴位位置图

【图解侠溪穴位的位置】

【侠溪穴的位置】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位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胫侧有到第四趾的趾长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腓侧有到第五趾的趾长伸肌腱。

侠溪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侠溪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五行属水,胆经荥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

(2)胆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侠溪穴的位置图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作用功能】清头目、利胸胁。

【按摩侠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作用功效】侠溪穴,消肿止痛、传导水液、清肝胆热穴、平肝熄风。

【古代记述】头眩、颔痛、热病、狂疾、目外眦赤痛、目痒泣出、耳鸣、耳聋、胸胁支满、膝外廉痛、乳痈肿溃、小腹肿痛、月水不通、足跗肿。

【近人报道】足趾麻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头痛、耳鸣耳聋、乳腺炎、高血压。

【穴位配伍】侠溪穴配太阳穴风池穴太冲穴头临泣穴阳白穴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侠溪穴位置图

【配伍方例】

(1)颔肿口噤:阳谷、侠溪。

(2)颔颊肿:和髎、颊车、侠溪。

(3)腋下肿、马刀瘘:阳辅、太冲、侠溪。

(4)膝外廉痛:膝阳关、侠溪。

(5)发热:合谷、阳谷、腕骨、劳宫、商阳、侠溪、厉兑泄血。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侠溪穴,直刺或向上刺0.3-0.5寸。

【艾灸方法】侠溪穴,艾条灸10-15分钟,侠溪穴,艾炷灸3-5壮。

侠溪穴的位置


(44) 足窍阴穴 GB44 Zú qiào yīn

【足窍阴穴位位置图】

足窍阴穴位位置图

【图解足窍阴穴位的位置】

【足窍阴穴的位置】位于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侧坐,在4趾外侧,由第4趾趾甲外侧缘(掌背交界处)与下缘各作一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足窍阴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足窍阴穴】Zúqiào yīn(GB44),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井()穴。

【穴位含义】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1)“足窍阴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足窍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足窍阴穴”。

足窍阴穴位图

(2)胆经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按摩足窍阴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热病。现多用于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足窍阴穴,疏肝解郁,通经活络;泄热、利胁、通窍。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穴位配伍】足窍阴穴配商阳穴少商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要治喉痹;足窍阴穴配太阳穴头维穴,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要治偏头痛;足窍阴穴配听会穴翳风穴外关穴,具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

足窍阴穴位位置图

【文献摘要】《甲乙经》: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千金方》: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金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燥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疗法】两手手指指腹垂直按压足窍阴穴1~3分钟,左右各1次,每天坚持按摩,能保健足部,缓解全身神经痛。(或用拇指指腹揉按本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以缓解足跟痛、下肢麻木。)

足窍阴穴的准确位置图

【针灸疗法】足窍阴穴,直刺或向上刺0.1-0.2寸,点刺出血。


[附注]胆经经穴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胆俞穴,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是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改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

敲胆经瘦腿

中里巴人谈敲胆经瘦腿视频

为什么敲胆经能瘦腿

在中医的理论中,脏腑和经络表里对应,当某个内脏器官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络的活力也相对差。例如胃有寒象时,用手摸胃的部位,可以感觉到温度较周围低,这时这部份皮下的生理活动一定比周围差,当然就会堆垃圾了。又例如体内有湿气,在舌头的边缘就会有一圈齿痕,相应的脾脏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欠佳。

人体内的寒气尤以胆囊内的寒气为重,而大腿外侧的经络,就是胆经所经过的路线。寒气常常堆积在这里,敲胆经,是要把寒气敲散,把血气敲足,那么自然而然,你的腿就变瘦了。

敲胆经瘦腿的方法 

 

1.敲胆经要敲两条腿,不然的话一条一腿粗,另一条腿细就不好了。

2.中医有句话叫做“离经不离穴”,所以敲胆经只是敲得大腿外侧的胆经有点发热、发麻,就可以达到刺激胆汁分泌的效果,并不要求很正确的穴位,当然如果能够敲到位最好。

3.办公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坐位时敲打,也可以坐在床上伸直双腿,用拳头去捶大腿两侧。

4.可以一天敲一次,也可以两次,反正有空就敲一下。

5.不需要敲到小腿上,小腿上胆经与胃经的位置不好区分,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注意:晚上11点以后不能敲。

肝胆是表里脏腑,晚上11点后敲胆经容易造成肝脏上火的现象,同样脸上有痘痘和肝火旺的人亦不适用于此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