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帝是炎帝,神农是神农

 RK588 2016-04-26

追溯历史的源头就如同追寻大江河的发脉之地,烟涛微茫信难求,只知道它就在那里,却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上古的历史留在人间的只有神话和传说,史家编次历史,最勉为其难的,必然是没有确切文字记录的上古时代,明知神话和传说难以征信,又不得不加以采择,否则那段历史就是一片空白。空白,就是数典忘祖,就代表着不知来处。而史书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记载人的来处。


司马迁著《史记》从黄帝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很审慎的,在他之前,只有《尚书》、《诗经》、《春秋》、《国语》等少量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是古籍的古籍,零碎记录过上古时代的一些事情,最古的《尚书》只记尧以后的事情,并且在汉初就已经残缺不全。司马迁不仅严格择取史材,而且“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入海,南浮江淮”,到过很多地方,听当地的老者讲述尧、舜的事情。即便慎重如此,《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仍然像传说,而不是历史。时光漫漶,觅踪无迹,却又非得把不可确知的从前一五一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修史何其难哉!


《史记》几乎不提三皇,因为较之五帝,三皇是比或有其事的传说还要无根的神话。司马迁只用寥寥二百余字叙述黄帝时代与神农氏时代的交替:“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文中记录了黄帝取天下的两次重要战役,一是征服炎帝的阪泉之战,一是擒杀蚩尤的涿鹿之战。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神农氏统治后期颇似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枝大于干,诸侯的实力远远胜过天子,诸侯之间混战一团,而身为天子的神农氏无力征讨。这个时候,黄帝扮演了“春秋五霸”的角色,以捍卫天子威权的名义,起兵替神农氏扫平叛乱,之后,又被诸侯推上天子的宝座,神农氏时代由此结束,历史进入黄帝时代。这是《史记》的史之源,司马迁以这个简约丰瞻、气象万千、纵横捭阖的开头,成功拉开了三千年中国史的帷幕。神农氏时代与黄帝时代的更迭,司马迁依据的自然是口口相传的传说,即使不完全符合史实,但想来往古之事也大致如此。无多大疑问。


有疑问的是:神农氏与炎帝到底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通常说法是“炎帝神农氏”,即炎帝就是神农氏。东晋王嘉《拾遗记》里的 《炎帝神农》,就把炎帝与神农混为一谈:“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


考察“炎黄”一词的来源,最初出自《国语》。《国语·周语下》里有这样的句子:“有夏虽衰,杞、郐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皆黄、炎之后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我估计,前人读《国语》中这些记载,误以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其实《国语》说得非常清楚明白:黄帝和炎帝是同胞兄弟,我们都是这两兄弟的子孙。“炎黄子孙”这话完全正确,但《国语》并不曾说炎帝就是神农氏。


再读《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开篇的记载,可以推知,轩辕氏是诸侯中的霸主,本是神农氏的臣子,他操练兵马,“以征不享”,意思是用武力征讨那些不朝拜神农氏的诸侯。这是其一。下面一句“炎帝欲侵陵诸侯”,对照“神农氏不能征”可知,神农氏是神农氏,炎帝是炎帝,司马迁不可能自相矛盾:刚刚说神农氏无力征伐,接着又说神农氏欺凌诸侯。况且,神农氏是天子,即使有力量攻打诸侯国,按史家习用的春秋笔法,应是“征伐”,而与“侵陵”无涉。这是其二。再下面一句“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如果说炎帝与神农氏是一个人,那么阪泉之战就是发生在神农氏与轩辕氏之间的一场战争,而且是轩辕氏以臣子的身份与天子的不义之战。史籍从未说过有这样一场战争。这是其三。司马迁熟读《国语》等史籍,且是史官家庭出身,他的记载应当是准确无误的。这是其四。


由此可知,神农是神农,炎帝是炎帝,“炎黄子孙”这个词与神农氏没有直接关联,把炎帝与神农氏看作同一个人,是后人的误读和讹传。修史难,读史也不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