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手中的刻刀和纸,就是整个世界

 青木森森 2016-04-26



细纹刻纸 | 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具有纤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强烈。它的刀法精妙入微,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如发丝,且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




 一张纸有多少种蜕变的方式?

在普罗大众的眼里,纸无非是薄薄的一层纤维混合物,主要用途是书写。

但在艺术家的手中,纸并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表达艺术情怀的重要载体。

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宋元时期,充满巧思的乐清民间手艺人们就开始了对纸张的艺术化改造。 

乐清属于沿海一带,很多人以出海捕鱼为生,因此在节日里的庆典活动上,就会加入与海有关的象征之物,比如龙档、龙灯、龙船花等,保佑渔民平安。

在这些象征物上,就贴着手艺人们的作品作为装饰纹样。

这些艺术作品有一个别致的统称——细纹刻纸。

为什么叫“细纹刻纸”?顾名思义,它是用工具刻出来的,而且纹样非常的细致。它可以细到什么程度呢?以罗马尺来丈量的话,一寸长的纸上,最细密的能刻出52条线来。一寸就是3.33厘米左右,每条线可谓细如发丝,细到了极致。

这样的作品,对手艺的要求自然是非一般的高。

 细纹刻纸,越细越难。

由于其细的特质,让机器也倍感无力,只能靠手工。在感叹人类的手之巧妙之余,也不免为手艺人们的高超技艺而叹服。但技艺的养成之路有多难走?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难以描述。 

而身为国家级非遗乐清细纹刻纸第四代传承人的陈余华,对此恐怕深有体会。

这是一门祖传的手艺,他父亲的刻纸技艺在乐清也颇有名声。陈余华从小对刻纸就不陌生,算是在祖传手艺熏陶下长大的一代。

那个时候身为工人的父亲每月工资只有38元,却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这个家算上陈余华,有16个兄弟姐妹,还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可以想见家庭压力有多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余华在放学之余,都会帮家里干活减轻负担。文革后,还未上完初中的他被迫辍学,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然后正式学起了细纹刻纸这门手艺。

这门手艺承担了陈余华几乎全部的生活来源,吃穿用度、容身之所,无一不是来源于此。他靠此为生,而这门手艺,也在他的手中被妥善留传,诸多作品都被国家收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刻纸的工具——刻刀,并不是现成的,通常都需要自己来定制。而学艺的第一步,一般都是从打磨工具开始。这一过程无不伴随着滴滴血泪。

“我们当时学得也很辛苦,磨刀很难磨的,有时候手都血都磨出来。这是我们深刻的有印象。我们刚学刀经常会断,当我们磨磨磨血都磨破了,这样子。”

陈余华摊开满是茧子的手掌,密密的掌纹下,仿佛能窥见无数蜿蜒曲折的过往。

说到学艺的艰辛,陈余华至今记忆犹新。

“很辛苦,这种工艺特别辛苦,不像其他手艺人,其他手艺人稍微开点玩笑啊,做点小动作啊都没关系,我们这个一定要聚精会神的,不能开玩笑,好像别人在说话,开玩笑我们都不喜欢,做着开着不小心刀就断了,或者刻纸就断了。”


就像他提到的那样,旁人的一点点干扰,很可能会让一件作品前功尽弃,成为废纸一张。因此,专心、细致、严谨的态度是学艺的必备要素。甚至对制作的环境,也有不低的要求。

此外,由于长时间的对着一张纸目不转睛,年轻时或许还不觉得如何,等到年纪大了,就会很明显感觉到眼睛的疲惫,甚至难受到不可控制地流下眼泪,警示眼睛的主人该歇会儿了。

年过花甲的陈余华抬起头,望着窗外,平静无波的眼眸里,映出一只飞鸟的倒影。他眨眨眼,露出微不可察的一丝笑意,复又低下头去,继续工作。

当你沉浸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就像一个人无比孤独地与纸对话。

手中的刻刀和纸,就是整个世界。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古窑重燃,一个千年技艺的新生


你在北方的故宫修文物,他在南方的信仰里造着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