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

 川雪898 2016-07-11


                     此花真合在瑶池

               ——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                       川  雪

 盛夏之时,漫步湖边池畔,但见亭亭玉立的荷花,迎风摇摆的荷叶,正露尖尖角的蓓蕾,飘溢出一阵阵清香,散发出一缕缕幽馨。人们身临其境,看薰风翻背,赏红蕖与绿水交映,顿减几分暑气。

 荷花也叫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咏荷花的诗词不在少数,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欣赏其品格高雅,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咏颂其优美风姿……下面让我们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荷花意象的艺术魅力。

 荷花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能找到关于荷花的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荷花是种植在湿洼地里的。《诗经·陈风·泽陂》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起兴,烘托像荷花一样美丽动人的女子。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旷世佳作《离骚》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碧绿的荷叶制成上衣,用粉红的荷花缝成下裳。诗人为了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决心,要穿上用荷叶荷花做成的衣服。衣服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人从百花园中撷取荷花为衣,正是看中了荷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操,这一点与诗人自身的气质是相契合的。

 莲花还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莲是江南旧俗,以六朝为胜。在汉代乐府诗中有《江南》一诗,诗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采莲民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声,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我们在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最高成就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对莲花和采莲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诗歌对采莲情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鱼米之乡独具特色的生活,它又不局限于对生活场景的重现,而是借此表达对远游情人的思念之情,是一曲优美的闺情诗。

 荷花意象频频出现在唐诗里。诗人们吟咏荷花的美丽,赞美荷花的品格,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写下了许多精彩诗篇。

 诗仙李白非常喜爱荷花,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反对装饰雕琢。他写有多首咏荷花的诗。先看这首《古风》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全诗的意思是: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她们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德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全诗以荷为咏颂对象。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李白的这首《古风》以荷为喻,道出了荷花的心事,也传递了诗人的心声:空有绝世的美艳,过人的才华,却无人欣赏。也表达了不甘被埋没,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的志向。

 李白另一首《折荷有赠》则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摇曳多姿的荷花令诗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如此良辰美景,若有佳人相伴,真是相得益彰。可惜诗人眼中的佳人,像荷花一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令诗人产生了无限怅惘之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咏道:

   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香,随风飘来: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听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写风送荷香,竹滴清露,是写纳凉消暑的佳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爱慕莲花的高洁,特别是对白莲花情有独钟。他的《六年秋重题白莲》有“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的诗句,写的是纯洁如玉的白莲;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在《东林寺白莲》中进一步写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白莲的形象怎样?诗人用四句诗尽情描绘:“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日光下流光溢彩,清风里芳香飘逸,花朵张开如同剖开香囊,荷叶伸开就如同玉盘,露珠点点滚落。“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用红莲的有色与白莲对比,突出白莲的清净纯洁。至此,诗人发出这样的慨叹:“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在诗人心里,这荷本就是天上仙子,怎能在人间生长呢。表达了诗人对白莲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赞美荷叶荷花的相互交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无比惆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很有感情。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常通过运用典故或意境迷离的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意念,其诗给人隐晦曲折、扑朔迷离之感,特别是他的《无题》诗。不过,他的《赠荷花》却不是这样。诗人以清新明晰的语言,描绘出荷花花、叶相映的绚丽。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讲到花和叶,人们一般总把它们分别看待,对花,欣赏不已、关怀备至,而对叶,则不屑一顾,于是,花入金盆,精心呵护,浇水浴日,不厌其繁,叶呢,则不闻不问,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尘埃。由此,再隆重推出荷叶荷花的情谊:碧绿的荷叶,由刚刚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地绽开、怒放,它们开合伸卷,出于自然,摇曳多姿,尽态极妍,叶映花红,花衬叶绿,其景其境,美不胜收。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的花叶同荣同衰、坚贞不渝,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咏了荷叶“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现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婉曲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了一首《曲池荷》,借咏荷抒其情怀: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他任新都尉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羸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这首《曲池荷》借咏荷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前两句写花好月圆,后两句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白莲》中借赞美白莲的洁身自好抒发自己的情怀: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它描写白莲花多被别色花欺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遏的心理。

 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诗人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用“此花真合在瑶池”一句,感叹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从而突出了白莲的高洁品格。特别是后两句,写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很有情致和韵味。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全诗托物寄兴,把花拟人化,创造了一个既超凡脱俗又极平实具体的画面。诗歌借歌咏白莲,隐喻洁身自好的人总是受到排挤、不被重用的遭遇,也表现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的心理。

 荷花不仅仪态万千,香气诱人,荷叶也很美。

 晋代诗人张华《荷》诗状写茂密繁叶: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问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唐代诗人郭震《莲花》一诗生动地勾勒出荷花荷叶顺乎自然、不假雕饰的风度: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诗的前两句写荷花,后两句写荷叶,形象优美。雨后荷叶上的水珠就像璧玉盘上的水晶一样晶莹剔透,连神女湘妃娥皇、女英也临池欣赏。

 唐代诗人刘挚《湖上口号》写到:

      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

     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

 “叶香原是胜花香”,诗人认为荷叶的香味胜过荷花的香味,表达了对荷叶的极度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郑谷的《莲叶》,对莲叶赞赏有加: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贵品质。

 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莲叶》也写得很动人: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在春蒲。

 赞美了莲叶根美如玉、叶承露珠的美好形象。

 再看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荷叶》: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将荷叶护花、荷花贴水映日的动人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