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秋天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秋声,是秋气作用于大地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声响。反映在古诗词中,它是诗人对秋天的特殊情感的表现。 在古诗词中,以秋声为意象的诗句有很多: 秋天西风劲吹,草木零落,是一种肃杀的秋声。 在夕阳西下时,万树落叶的沙沙声,是一种萧瑟的秋声。 千家万户的竹林被风摇动的簌簌声,是一种苍莽的秋声。 前一首写远处墙壁传来的虫声络绎不断,这是初秋的秋声,有一种闲适的感觉。后一首写天气凉了,邻居在准备过冬的粮食。杵臼发出的秋声,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唐词人温庭筠对秋声的刻画细致入微: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眼前有炉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一处秋思托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上。“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上点翠妆薄,鬓云已乱,不妨睡觉去吧,但是,秋意浸润,漫漫长夜,枕头和锦被都是凄寒彻骨的,长夜无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这雨落梧叶一滴一滴的秋声,成为深秋最典型的意象。元代诗人徐再思的小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水仙子·夜雨》)写得更具体。这一点梧桐,打出来的秋意就多了一分;那一声芭蕉,激荡的心中愁思又多了一点。三更不寐之后,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 南宋词人张炎说:“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清平乐》)雨打梧桐点点愁,这是一种为国破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的秋声。 清代诗人王士禛说:“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黄叶雁声,这是一种思归的秋声。 清代诗人宋琬说:“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江流日夜奔腾,江水打出来的声音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江流日夜变秋声”,表现了大自然时序更替的自然法则。 感悟秋声,体味诗情,我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感动,我们的情绪便有了一些安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