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宋词:《更漏子·玉炉香》

 瘦金体123 2018-04-27


经典宋词:《更漏子·玉炉香》 来自温暖读书会 15:24


我们今天来分享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我们先看上片的前三句,“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玉炉”了就是“香炉”,但是加了一个“玉”字,这个香炉就不一般了,第一它色泽很纯净,第二它价值不菲。


“玉炉”这个词啊,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的家庭是一个富贵人家。“香”指香料了,这个香料是在玉炉里边燃烧的,所以他写成“玉炉香”。


这一句啊特别像李清照《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瑞脑”了是香料,“金兽”了就是这首诗中间的那个“玉炉”,“销”就是燃烧。


不过比清照那首词啊,她写于宋代,温庭筠这首词了写于晚唐。到宋代了,宋词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李清照用“瑞脑”代替了香,显示了香的名贵。


温庭筠了在词的草创期写的比较平实,他只用了一个“香”字,当然和他选用这个词牌也有关系。


“玉炉香”三个字写女主人房中的香炉香烟袅袅。和“瑞脑销金兽”一样,“玉炉香”三个字,不仅是写居室中香烟袅袅,更重要的是写人。


是这座豪宅中的女主人,写她什么呢?写她百无聊赖呀、无所事事,她白天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目视香炉打发时光。


所以“玉炉香”这三个字已经把女主人的惆怅的心绪非常含蓄的点出来了。




有人说“玉炉香”是写景,我觉得不准确,她写的不是景,而是女主人一整天所看到的那个燃着香料的玉炉。


到了晚上当然就不写玉炉了,换了一种照明用具,因为中国古代晚上的照明用具,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烛,一个是灯。


在矿物烛发明之前,古人用的是植物烛,这个植物烛是怎么做呢,它是融化一种树,这个树叫乌桕树。


把乌桕树籽外层的油蜡融化以后,中间了放一个插有灯草的一个艾蒿杆儿,然后把它浇到一个合适的粗细,就制成了蜡烛了。


它的颜色洁白,被称为“素烛”,如果为了喜庆,那么在融化的蜡油上加上红颜料就成了红烛。


“红蜡泪”这三个字比“玉炉香”要直白得多,因为这句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用了一个关键词“泪”,红蜡就是红烛啊。


白天陪伴女主人一天的是玉炉香,晚上陪伴女主人的是红烛,只是在愁肠百结的女主人的眼中,红蜡流淌下来的不是蜡油,而是泪水。


一个“泪”字啊,写尽了女主人的内心的愁苦,所以“玉炉香,红蜡泪”不是一般的写景,它是写女主人的心绪的。


第三句了紧接着第二句来写“偏照画堂秋思”,“画堂”是雕梁画栋之堂,再次点出女主人的豪宅。


“秋思”了本指秋天的怀念之情,在温庭筠这首名作中,“秋思”指代的是秋天怀人的思妇,也就是豪宅的女主人,值得玩味的是“偏照”这两个字。


本来夜色降临,红烛高照只是为了照明,它无所谓照谁呀?但是在满怀愁情的女主人看来,这个红蜡是专门照自己的,为什么专门照自己呢?


一方面,它是提醒自己当年和心上人共度良宵的幸福,另一方面是专门嘲笑今天一人独处的悲凉凄苦,这是上片的前三句。



上片的后三句了,它是承接前三句而来的,上片的后三句承前三句而来,写女子的妆容已经残了,女子的晨妆非常重视眉妆,要重视眉妆当然要画眉了。


古人画眉,用的是翠,这个“翠”的指的是螺黛,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质,古代女子常用螺黛作染料来描眉,所以称眉妆为翠黛。


“眉翠薄”指的是画的眉妆变淡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早上到夜晚这时间一长妆容易淡。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你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结果了搞得那个画的眉也变得淡了,所以叫“眉翠薄”了。


“鬓云残”和这个“眉翠薄”是一个意思,“鬓”是指那个黑亮的鬓发,年轻女子的头发特别漂亮的时候,它像云一样,所以叫“鬓云”或者叫“云鬓”。


但是晨妆是专门打理这个黑发了,到了夜半的时候了,因为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就像那个“眉翠薄”一样,床上的一番折腾也把鬓发搞乱了,所以叫“鬓云残”。


“衾枕寒”,“衾”是被子,“枕”是枕头,“寒”是指寒凉。“衾枕寒”是说被子、枕头都已经透出阵阵寒意。


因此,“眉翠薄,鬓云残,衾枕寒”是写女主人晚装的惨淡,同时也写由于她内心凄凉,感到了被子枕头也是寒意阵阵。


这就从心寒写到了“衾枕”之寒,这是上片的六句。


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我们先看换头这三句,这三句了,写女主人之所以白天对着“玉炉香”发呆,晚上瞅着“红烛泪”难眠,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离情正苦,是别离之情折磨着女主人,但是,温词的高妙是他不说出此苦之前就做了大量的铺垫。


这首词整个的上片六句一直到下片换头的“梧桐树,三更雨”,都是写离情正苦的铺垫,上片的六句我们讲过了。


我们看看下面换头这两句,“梧桐树,三更雨”,“梧桐”和“雨”呀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两种意象,而且是表达凄苦之情的最佳意象。


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你看“秋雨梧桐”,写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到蜀地之后那个愁苦的心情。


再比如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我们现在没有讲,下面我会慢慢讲到。


李清照的《声声慢》里边有这么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几句词中间同时出现“梧桐”和“雨”两个意向,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首词在“雨”之前又加了一个三更两个字,三更古代指的是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段也叫子夜、半夜。


所以有“三更半夜”这样一个成语。“三更雨”说明了,这一个白天都寂寞孤独的女主人三更半夜仍然没有睡着,只能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雨打梧桐的单调声。



这个“不道离情正苦”,这个“不道”这两个字是“不懂得”,这时候谁不懂得了?是秋雨不懂得房内女主人的离情万千、愁肠百结。


所以夜半下起了绵绵秋雨,雨打桐叶点点滴滴的声音让辗转难眠的女主人更烦恼,更难睡着。


这几句直接写的是雨声,间接写的是女主人的心情,因为三更天女主人还没有睡着了,所以她才能听到雨声了。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雨打桐叶的单调的声音,还有打到空空荡荡的台阶上的雨点声,这个女主人能够准确地听出雨打桐叶和雨打空阶这两种声音的不同。


这说明在夜深人静之时啊,女主人极其惊醒、听觉极为敏感。


她不是睡意很浓,而是极为清醒,从三更雨开始到滴到明,这个雨是一直未停,雨未停实际上是写人一直未眠。


词中用“一叶叶,一声声”,说院子里桐树每一片桐叶上的雨点声,空荡荡的台阶上,每一滴雨点声她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才叫“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后来宋人聂胜琼在他的一首词,这个词牌的名字叫《鹧鸪天·别情》写了这么两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他把枕前泪点明了,把阶前雨点明了,应当说他是从温庭筠这首词这两句中间化出来的,只是它的效果还达不到温词的水平。


温庭筠这首词我们前面讲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那个错金镂彩的香软词风很不一样。


这首词上片色彩浓艳,仍是温词的主导风格,下片就完全抛开了绮丽浓郁、词藻华艳的风格,变得清淡简洁,结果形成全词了上片浓、下片淡。


全词浓淡结合的风格,这在温词中间是独树一帜,所以他受到历代词学评论家的高评。


最后简单说一下“更漏子”这个词牌。


《更漏子》是个词牌名,它是双调,也就是它有上下两片,一共是四十六个字。


上片是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下片了要三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最后我们再重温一下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