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瑞雪|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昵称30501711 2016-04-26

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这样,儿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

——孙瑞雪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文 孙瑞雪


蒙特梭利说:“经验表明,儿童的正常化会使得许多幼稚品质消失,不仅是那些被认为是缺陷的品质,还有通常被看做是好的品质。”这里所谓的“通常被看做是好的品质”,就是我们要说的“歧变”。蒙特梭利说:“在那些消失的品质中,不仅有邋遢、不服从、懒散、贪婪、以自我为中心、好争吵和不稳定,而且还有所谓的‘创造性想象’、喜欢编故事、对别人的依恋、游戏、顺从等等。”

在很多人看来,神游编故事,在自己的故事中欢乐、哭泣、痛苦,这种情况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蒙特梭利认为,这正是儿童的歧变。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本质还没有被今天的人们真正认识。”

蒙特梭利对儿童的歧变讲了8点。她说:“儿童一旦发生歧变,能够改变他的,可能就是使儿童专心致志于某些使他跟外界现象相接触的体力活动。”

所有歧变产生的原因,是儿童正常的活动不能得到实施。我前面讲过“肉体化”(也就是“实体化”)是每个儿童发展的目的。但就在儿童的精神胚胎需要发展和试图发展的时候,成人遏制了它。勒令幼儿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孩子想玩什么大人通过各种方法不让玩等等,这样长久下去,会使儿童产生歧变。

蒙特梭利说:“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在他的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他的潜在能量本应该通过实体化的过程展现出来。”

蒙特梭利说:“实体化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来解释歧变的性质:心理能力必须在运动中得到实体化……”她在《童年的秘密》中这样解释: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零至6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当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这个时候,他应该走过去,但这个过程却被成人禁止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儿童可能会和成人斗争,但是儿童的力量很弱小,当儿童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时,他就去想,靠想象去做他想做的事,心力和活动被分开了。在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完全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格就被分裂了。这个孩子长久下去会成为一个在人格上不一致的人。但是人类特别奇怪,即使环境是这样的,儿童也要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想象自己去玩水。

这种现象不可能是暂时的,为什么?如果一个儿童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让他做,他的状态是:我什么都不做,我就坐到这儿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于是儿童注意力就开始转移,他不再痛苦了,因为他发现这是无望的,他开始胡思乱想。思想是自由的,没有人能够禁锢住人的思想。蒙特梭利说,如果这种“统一”不能获得,不管是由于成人占据了支配地位,还是儿童缺乏动力,心理能量和运动这两个组成因素就各自发展,“人被分裂了”。



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会发生什么?


儿童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不断地去寻找一些会动、会响的东西玩。成人认为那样很危险,他们制止儿童而不是帮助儿童去认识并学习怎样避免危险。他们往往是用另外的东西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开,从来不试图教给孩子用准确的动作来面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每一次活动时儿童都被成人用另一个东西引诱走。这种不断地引诱,只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把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逐渐地蒙蔽起来,儿童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内在到底要他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出现了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好动,不断地动!当他的内在指导他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情。蒙特梭利说:这种现象就叫心理能量跟运动不能成为一体。

心里知道自己该去做一件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却正好相反。这种现象在我们成人中间大量存在。比如说一个失业者,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什么?重新“包装”自己,再到外面去寻找新的职业。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他在家里看电视、发牢骚。他在心里是想找工作的,但他做的事情恰恰跟找工作相反。再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每天他所有的愿望就是怎么复习,怎么考上大学,可他一拿起书本就开始胡思乱想,他的胡思乱想阻碍了他,他没法复习,这个人的心与力就被分开了,这种心力的分开,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

为什么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蒙特梭利说:“由于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被创造或消失,所以,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得到发展,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他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不是按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是按错误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居于一个中间位置。儿童的状态也是这样,他如果不按照正确的轨道(他内心的精神胚胎)通过活动来实体化,他就被压抑了。蒙特梭利说:“当这些心理能量大到失掉了它们的终极点而毫无目的地漫游时,通常就产生了歧变。”

人是要有一个终极的目标的,人应该自始至终按照那个目标前进,儿童尤其如此。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但是通向这个目标的是活动。如果你不让他这样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就被成人阻碍了。成人告诉他:“你今天休想办到!”孩子会告诉你:“妈妈,我特别想干,求求你了,让我这么干吧!”“不行,你今天就别想了,死了这条心吧!”儿童一旦发现他真的没有办法实现,就会神游,小孩子大孩子都会这样。蒙特梭利说:“心灵本身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一定要明白这句话,心灵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实现。不是某一个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要到处走动、触摸,甚至有把东西打碎的可能,此时,成人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进而成熟。否则儿童会躲在幻想里喘息。我常常说,当一个人受了伤,没有人安慰他的时候,他会自我安慰,自己用舌头舔自己的伤口,然后告诉自己:“你多么可怜呀!”“你多么伤心呀!”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安慰。儿童也是这样,当他的终极目标被破坏,他就会躲进幻想的世界中。


(未完待续)



阅读推荐:


孙瑞雪 | 成为你自己唯一的方法

孙瑞雪 | 为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而努力

孙瑞雪 | 你什么时候做你自己的主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