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骤增

 long16 2016-04-27

晨报记者 刘志飞(理财主笔)

广西有色、东北特钢、中铁物资、浙江交投……近期央企、国企的债券违约事件此起彼伏,据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受此影响,债券市场价格近期出现明显下跌。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债市出现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不大,但投资债市的收益率很可能会下降,对于以债券市场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稳健理财产品,也难免受到波及。由于刚性兑付理论上已经不存在,投资者对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得不防。

近期多只债券出现违约

3月28日下午,东北特钢公告称,公司发行的2015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15东特钢CP001”由于未能筹措到足够的偿债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这是地方性国企在公募市场上出现的债券违约首例。4月7日,中煤华昱公告称,“15华昱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成为煤炭行业首例。4月11日,中铁物资公告称,168亿元债务融资工具4月11日起集体暂停交易。4月25日,据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发布的公告称,由于连续亏损并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13桂有色PPN002”债券未能按期兑付本息,到期应兑付本金5亿元。

据海通证券统计,2014年3月以来已有至少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其中17只至今仍悬而未决。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违约债成为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债券违约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在刚兑打破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企业救助的意愿逐步降低; 二是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 三是政府和银行的意愿并不完全统一,在协调中或存在障碍或时滞。

理财产品重仓配置债券

实际上,受新一轮国企债券违约影响,刚兑“预期”被打破,债市波动剧烈,企业债市场价格近期大幅下跌,而业内认为后市仍有下跌空间。

债券历来是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的重要配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其中,65%的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市场。为了维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稳固银行体系资金,银行理财资金需要投向较高收益率的信用债。

而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结构化杠杆,即银行的委外业务,委托券商、信托、基金等非银机构进行投资,但使用的是银行理财的资金。

根据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数据,自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以来,参与委外的理财产品相对于市场总体占比为24.62%,今年前两个月这一占比更升至40%以上。而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银行委外业务在2016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日,有媒体报道,继去年底中证登等调查基金专户债券杠杆后,监管层近日再度下发调查表,对银行委外(委托其他机构投资管理)资金杠杆情况再次摸底。

多只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率

银行稳健型理财产品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其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票据和信贷类资产,然而,以往在人们印象里似乎有着“不败金身”、具备较强偿付能力的央企,一再成为债券违约事件的主角,同时,票据大案这两年也已发生多起,投资者该认真考虑一下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了。

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的事实已被投资者慢慢接受,但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在投资者心目中一直还是比较靠谱。事实上,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早已没有刚性兑付的概念了,目前除了极少部分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外,大部分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合同都是明确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的。而且这一“承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普益标准最新的数据显示,3月份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8355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3822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78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其中59款为结构性产品,16款为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3款为组合投资类。

银行理财也不能盲目

在“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当借款企业违约时,产品发行方和销售方都会承担兑付责任,必要时地方政府甚至会出钱摆平,保障投资者本息的“绝对安全”。对投资者而言,选择理财产品只要关注利率就好了。没有了“刚性兑付”,借款企业违约时,产品发行方和销售方不再有强制性兑付责任,资金的安全性开始成为理财产品选择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同样是投资债券市场,债券基金近日也很“受伤”,但投资债券基金可以随时赎回,流动性优势明显。而银行理财产品只能等到产品到期后才能明确知道是否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长期以来,投资者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品种,但随着兑付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理财产品是否还能保收益、保安全呢?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认为,不同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对于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而言,预期收益率较其他类理财产品收益低,但其风险也低,银行通常会保证理财产品的本金以及收益安全,可基本等同于银行存款; 但对于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者就要特别关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具体投资范围以及投资比例。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尽量选择保证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