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林地土壤状况

 yzsr273 2016-04-27
山西省土壤状况
棕壤:           

    棕壤是我省主要林业土壤,面积为314.7万亩。主要分布五台、太行、吕梁、太  岳、中条等诸山中山地带的次生林或残存林区。是针叶林或针阔叶林复被下发育的土壤,海拔由南向北增高,广泛分布1,700-2,400米中山阴坡或半阳坡,上限接山地草甸土,下接淋溶竭。主要植被有云杉、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乔木,灌木以连翘、丁香、枝子和黄刺玫等为主,还有苔草、莎草、地衣、苔藓等草本植物。地表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因森林郁闭光照不足,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冻的环境,分解缓慢,有机质大量积累,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7-15%。土壤中长期积水,土体淋溶充分,克连酸盐随水渗入土壤底层,下渗的克连酸盐被还原为阿胶克连酸和乌里敏酸,致使呈现棕色,由于大量盐基受淋溶,多余的有机酸以游离状态出现,使土壤呈微酸性,PH6.5-7.0.  

  棕壤性土:             

    面积有166.2万亩,分布在棕壤区内的阳坡或沟谷两侧。受一定侵蚀,土层薄,  有零星针叶克林或阔叶林,主要为草灌,覆盖度较差;另一种由于原始森林在历史上遭受破坏后,被茂密的土次生草灌所代替,多出现在林区村庄的附近,或林缘上下地带,剖面淀积层可见到树的腐根。该土剖面发育较差,棕壤化过程不明显。一般土体构型为草皮层--腐殖质层--粘化层(弱粘化)一半风化物层。           

  淋溶褐土:                

  分布于褐土、栗竭土区的五台、太行、吕梁、太岳、中条等诸山中山地带,为林灌复盖下垂直带上,面积为1,576.4万亩,是褐土中分布地形最高的亚类。海拔由南而北增高1,200-2,000米,是处于夏绿阔叶,乔灌林生物气候特征的地带。植被以山杨、白烨、山桃、山楂、山栎等落叶阔叶乔木林,还有虎榛子、黄刺玫、绣线菊等草灌,覆盖度一般70-95%。成土母质以各类岩石风化残坡积物为主,在林灌草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上部进行着腐殖质化,土体中进行着比较强烈的淋溶脱钙和淋溶粘化淀积褐土化过程。通体无石灰石反应,土壤呈中性,PH在6.7-7.5之间。     

  褐土:                    

    面积为101.1万亩,为本土类的典型亚类。主要分布我省南部,暖温半湿润森林草原生物气候区万荣县的峨嵋台地,浮山、汾西县的垣地,闻喜、屯留、晋城、高平等地的二级阶地也有零星分布,年均气温在12-14℃,年降雨500-650毫米,地形平坦,成土条件稳定,土壤剖面中粘化、钙积明显,钙积层多出现粘化层下部,粘化层较厚,小于0.002的粘化比值>1.5,粘化层硅铝铁率较低,粘化层下有钙积层,土体中碳酸钙分异明显。有淋溶型,为表土、亚表层淋溶,心底土有钙积层;但多数为复钙型,表层、亚表层复石灰,心土层半淋溶,碳酸钙含量<2.5%,钙积层>6%。  

  石灰性褐土:             

    面积1,037.5万亩,广泛分布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各盆地的河流二级阶地和山前倾斜平原,丘陵缓坡和垣地,年均温8-14℃。土壤发育较好,层次过渡明显,但碳酸钙分异不很明显,土体中可见到丝状和霜状钙积,通体石灰反应较强烈,心土层有色泽较鲜艳的粘化层。该亚类所处水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多为次生黄土母质,是我省主要的农业土壤。以大秋作物为主,多为两年三作,以冬麦和大秋,还有一年两作的棉麦区。土体中淋溶层不明显,粘化层和钙积层多数在同一个层段,由南向北粘化逐渐减弱。  

  潮褐土:                   

    面积为50.8万亩,分布山麓平原二级阶地低洼处。地下水3-5米,呈上升趋    势,底土层受地下水毛管作用的影响并参与成土过程,是褐土化向草甸化过渡的亚类,土体上部为竭土化,有粘化钙积特征,下部为草甸化,可见到潴育化现象。    

  褐土性土:                  

    面积7947.9万亩,广泛分布褐土区的山地、丘陵、残垣和沟坡。由于所处地形切割破碎,水土流失较严重,成土过程不连续,土壤发育较差,母质特征较明显。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心土常见到有中量点、丝状钙积,但碳酸钙含量上下分异不明显。母质多为残积坡积物和黄土质,土体无明显的粘化层。

    栗钙土:                     

    为我省温带半干旱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面积为169.4万亩。  主要分布于桑干河以北的大同盆地,御河二级阶地。主要特征:A层为腐殖质层,呈栗色,厚度一般20-30厘米,有机质102%,耕地因垦殖悠久,矿化强,有机质不高,一般1%左右;B层为碳酸钙聚积层,呈网纹状厚度30-50厘米,碳酸钙含量20-30%,部分有层状钙积层,碳酸钙含量达30%以上,全剖面强石灰反应。 

  草甸栗钙土:                 

    面积35.5万亩,分布栗钙区内稍低处,地下水呈上升趋势,一般3-5米左右。  除具有栗钙土特征外,又附加草甸化成土过程,土体下部隐约可见锈纹锈斑。  

  栗钙土性土:             

    面积265.1万亩,分布栗钙土区山地丘陵及沟壑地带。由于风蚀水蚀较严重,成土过程不稳定,剖面发育较差,表层只有微弱腐殖质层,心土以下往往出现白干土和料姜层。  

  栗褐土:                   

    是褐土向栗钙土过渡性的土壤,面积为1,803.1万亩,分布我省暖温带半干旱和带半干旱区过渡带,包括恒山以北、桑干河以南、吕梁山以西、晰水河与芝河分水岭以北地区。土层深厚,层次过渡较明显,A层有弱腐殖化,B层有弱粘化,剖面中下部有霜状、点状少量假菌丝状的弱钙积,通体强石灰反应。 

  淡栗褐土:                  

    面积1,507.1万亩,主要分布我省晋西北,风蚀较重地带,土壤质地较粗,多为壤质砂土,有机质含量在0.7%以下,土壤发育较差,土体层次过渡不明显,仅有微弱粘化和钙积的特征。

 潮栗褐土:                 

    面积仅有1.5万亩。分布栗褐土区河谷阶地和平原低洼处,地下水位3-5米,呈上升趋势,土体下部受地下水影响,多见潴育化。 

  初育土:                  

    包括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土质初育土有:黄 绵土1,375.7万亩,风砂土53.9万亩,红粘土228.6万亩,新积土69.7万亩;石质初育土有:火山灰土1.1万亩,石质土1,081.6万亩,粗骨土2,418.4万亩。共7个土类10个亚类,系属区域性分布,请参阅前边阐述的区域性土壤。 

  亚高山草甸土:               

    面积为6.7万亩,主要分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及管涔山黄草梁、荷叶坪海拔2,700米以上山地顶部平台,都位于林线以上。年降雨约800-1,000毫米,年气温-4.5℃,有"草丛土丘",冻土地貌明显,土层中有永冻层,剖面中下部有明显锈纹锈斑。植被以高寒喜湿性矮生蒿草为主,覆盖度95%以上。     

  山地草甸土:                

    面积为38.6万亩,分布海拔为2,000-2,700米诸山山顶平台及缓坡。  常年受水蚀和低温影响,加之高山反应林木难以生存,以喜湿矮生之植被为主,土层一般0.5-1米左右。表层(包括亚表层)有机积累较高,过渡层明显,剖面下部出现轻度潜育层。  

  山地草原草甸土

    面积为33.2万亩,主要分布恒山、六棱山、采凉山2,000米以上中山平台缓坡地带。腐殖质层较薄,土体较干旱,土层下部潴育化不明显。植被以旱生与喜湿耐寒植物混生,草体稍高。 

  潮土:                    

    面积为637.9万亩,广泛分布于我省各地河流阶地及沟谷。地下水1-3米,发育于冲积、洪冲积母质。土体沉积层次明显,成土为草甸化过程,剖面中下部可见到潴育化。

脱潮土:                   

    面积为147.0万亩,分布于一级阶地高处。由于地下水处于下降趋势,土壤已脱离地下水影响,土体中的碳酸钙新生体开始出现,向地带性土壤方向发展,但下部还残留着草甸化过程的痕迹。  

    湿潮土:                    

    面积为7.6万亩,主要分布阶地低洼处,地表有季节节性积水,生长喜湿植被,常见剖面下部有潜育层。   

  盐化潮土:                 

    面积为386.3万亩,分布于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诸盆地河流两侧,且排水不畅、出现地面积盐,20厘米土层含盐<1%。主要盐分组成:大同、阳高盆地以苏打为主,硫酸盐次之;忻定盆地以硫酸盐为主,苏打次之;晋中盆地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运城盆地以硫酸盐为主,碱化次之。地表生长耐盐喜湿植被。

  碱化潮土:            

    常与盐化潮土呈复域分布,面积为:24.6万亩。土体以碳酸钠盐类含量较高,地表灰白坚实,无明显结皮,有些象马尿色。0-20厘米土层,含盐量<0.2%,PH>9,钠离子在阳离于中占优势,碱化度在10-40%之间。 

  沼泽土:                 

    面积为2.8万亩,分布山前交接洼地和局部低洼地及地下水露头处。地表长期积水,生长水生及喜湿植被,土体中具潴育层和潜育层,其中有沼泽土0.8万亩,草甸沼泽土0.4万亩,盐化沼泽土1.6万亩。 

  盐土:                    

    面积为39.4万亩,零星分布盆地一级阶地低洼处、交接洼地或封闭洼地带。生长耐盐强的植被,地下水102米,表土聚盐。划分为草甸盐土2.6万亩,PH<9,全盐含量>1%以上,地面有白色盐霜和盐结皮,全盐含量向下逐渐减少;碱化盐土仅分布在大同、阳高盆地盐渍较重地带,面积12.8万亩,具有盐化和碱化的双重特征。0-20厘米土层含盐量>0.6%或0.7%,PH>9,CO3"+HCO3'>50%以上,地表灰白坚实,常有白色盐霜,并有马尿色结皮。 

 水稻土:                   

    面积为12.3万亩,零星分布山前交结洼地,河间洼地和潜水溢出带,系长期水耕和人为熟化而成的土壤,在季节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土体中还原与氧化过程交替,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发生明显分异,导致在原有起源物质基础上形成特定发生层次的构型。可分为渗育型、潴育型、潜育型及盐渍型等亚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