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第一山

 青梅煮茶 2016-04-27
 

  临长淮而伫的第一山,有古树名木掩映,也有亭台楼阁点缀。这山中的精华之所在——除了可以看到苏轼、米芾、黄庭坚、蔡元长“宋朝四大家”诗词书法碑刻外,还留有杨万里、陆游、陶澍等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大家的诗词和书法上百篇。第一山题刻之多,这从历代文人诗句中就能略见一斑:“匹马秋风两章泥,摩挲石壁看留题”“古今登台多题咏,遗刻摩挲藓石斑”“临风欲认前朝事,重洗苍苔石上看”。这真可谓是“古人题刻几满”“山腰有石皆诗草”。第一山题刻甚多,文人雅士的故事亦多,在本文里只说一说大家最熟知的有关苏轼与第一山的情结。

  穿过第一山牌楼拾级而上,掩映于幽深林木中一道继续攀升的古典石阶旁,高耸着一块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撰写的苏轼《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碑刻,这首六十六字的原迹之作摩崖石刻在山腰的石壁上。苏轼曾在泗州和盱眙期间,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大作。苏大人如此这般钟爱这里的山水和人情,实属罕见。

  世人皆知,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诗词深邃豪放,并且又擅书法行楷和绘画,是中华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苏轼是往来盱眙最多的古代名人,他的一首《淮上早发》便可为证:“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苏轼一生中十多次行进淮河途径泗州与盱眙,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在泗州和盱眙逗留好多日。苏轼其名“轼”字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豁达,为人率真,这也许是他深得了道家风范。

  苏轼曾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四州知州,他在宋元封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之后,在王安石等人力救下才免于死罪,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一个从九品小官“团练副使”。在这无奈之时,苏轼还时常在公余带领家人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种田来帮补家里的生计,他那“东坡居士”的别号,也就是在这时兴起的。苏轼经此一劫,虽然心情郁闷、心灰意冷,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闲游后,竟然十分奇妙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神宗元封七年,苏轼又离开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举家生病,其子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自己暂时不去汝州而去常州休整一段时间。宋代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载:苏轼“四月乃有量移汝州之命”;“七月过金陵”;“逼岁到泗州”。苏轼年底到达泗州的时候寒风潇潇地刮着,淮水结冰,船不能行,他滞留泗州和盱眙有十多日。泗州太守刘士彦,字倩叔,也是一个性格开朗喜交朋友的人,他早对苏轼怀有崇敬之情。苏轼的小船一到泗州,刘太守就立即前往拜访,设宴为其洗尘。刘太守理解苏轼当时的忧伤和愁绪,几乎天天陪伴苏轼游赏泗州和盱眙的秀水青山,他们登泗州僧伽塔,浴淮水,过长桥(淮水上的浮桥)、游龟山、登南山、听晚钟,常常饮酒赋诗。

  苏轼这次逗留泗州和盱眙时,刘太守陪他上第一山多次。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太守和苏轼从泗州过长桥,在细细的冬雨中登上了南山(第一山)。他们在南山之巅上欣赏淮河两岸泗州与盱眙美景的同时,刘太守沏泡了都梁清茶,摆上韭黄、果品、饼饵等食品“春盘”为苏轼驱寒解忧。苏轼欣然挥毫写下“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妙笔绝句。虽然当时的苏轼已是一副“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的穷困潦倒之态,但苏轼毕竟是一代豪放而超凡脱俗的大诗人,他的这首《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不仅呈示了他面对这番优美山水城景的无比喜爱和愉悦之情,也充分表达了他能和刘太守结君子之交的百般感激之意。

  难得苏大人在如此境遇下,还有这样的一份清欢。又一日,是晴空万里之气象。古人记载的某年某月都说的是农历,此时已就临近来年的正月,有一股暖洋洋春风拂面的感觉了。刘太守约苏轼到南山去寻春。在南山之上,两人或闲庭漫步或品茗观景或抒发衷肠。天色向晚之时,苏轼按捺不住内心复杂而激动的心情,欣然提笔为第一山留下了《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绝妙好词:“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孤鸿落照,相将而去。澹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这首“行香子”是镌刻在第一山山腰摩崖集中区的传神之作,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洗浊已看不太清了,但这方不足50平方厘米的摩崖石刻,依然不失为第一山珍贵之作,或许还可称之为镇山之宝。这块十分珍贵的摩崖石刻,从文学角度上说是妙语连珠,意境优美,蕴含深邃,呈示了大师热爱自然、锋指时弊、忧国忧民的精神情操;从书法角度上看是端庄中有秀丽,浑厚中有潇洒,最为第一山摩崖书法的精品之大作。

  多次与盱眙和泗州结情缘的苏轼,这次真的是沾上了这里的山水灵气了么。苏大人离开这里的第二年,便忽然时来运转地逐渐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度春风,先后担任了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而其官职是一次比一次大。是巧合?还是与他那次在淮水中洗浴有关?苏轼那天和刘太守在淮河边散步时,他看到很多百姓在冰冷的河边洗浴,甚感不解地请问太守。刘太守告诉他:这里的老百姓有个“有钱没钱,洗个澡好过年”风俗习惯,每年腊月十八这一天,老百姓都会取淮河水来沐浴,以洗去身上的污垢和不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苏轼感同身受这当地的民风,当时也欣然脱履除衫,与老百姓一起共浴在冰冷刺骨的淮河水中。苏大人此举,更让一代文豪名传后世,让后人倍加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