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金时代》《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四部小说中看人性

 昵称29960775 2016-04-27




文/简书作者:水吉


最近有闲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以及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三个中国小说都以近代革命和“改革”时期为背景。后者也几乎是同时代的苏联占领捷克时期。?


《黄金时代》的故事主线简单清晰,主人公是极富个性的“混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下乡青年的苦逼形象,而自得其乐的自始至终的当着二逼青年。他的“反向思维”让人称奇。既然人人都说我是个混蛋,而我无法证明自己不是个混蛋,于是我得证明自己真是个混蛋。面对同样被指责为“破鞋”的无辜美少妇医生陈清扬,他给予了同样的回答。两人“革命式”的性爱及对“搞破鞋”的“反复交代和批斗”充斥了大部分内容。


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淳朴而正确”的劳苦大众在辛劳一天后,在无比愤慨的批判了走资派等等之后,必须要无比厌恶痛恨的批判一个“妓女破鞋”之类的才肯圆满结束。而这对“狗男女”不得不一次次被请出去“做交代及受辱的工作”虽然他们谁都不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这些批判者对“我”写的性爱细节小说百看不厌,并且一再要求继续“挖新”的时候,陈清扬的一篇“交待”终止了一切。这个女人,因为友谊式的性爱而爱上了这个混蛋。于是他们不再愿意看这些“苟合”的交代。


也许爱情让所有的性爱描写细节的交代都升华了一级,抑或是爱情让看这些“交待材料”的人感觉到了罪恶?陈清扬的这段不光彩历史在后来得到了纠正,她又当上了令人尊敬的医生。她生了“我”的孩子,而“恶棍”样的他,那罪恶的历史始终存在,并且绝对不承认孩子是他的。我自始至终有点纳闷,这个男人真不容易,他坚持了“混蛋”的一贯作风,丝毫没有妥协。而这些——不就是后来我们要提到的——生命不能承受的“轻”么???


《黄金时代》如同吹在一场葬礼上的欢喜唢呐,那么不合时宜又招人愤恨。看吹唢呐的人没心没肺心理强大,置所有的谴责于不顾。而他吹的竟然就是自己的《黄金时代》。谁说过,丧礼上,我不能吹响欢喜的唢呐?这明明是我自己的丧礼。??


余华的《活着》更是一部沉重的时代造就的家庭悲剧。几年前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心就已经够沉重了,够悲哀了。可是看过书,你才知道,电影的那些,其实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只不过是个刚刚开始。富贵从一个浪荡于妓院和赌场的花花公子,到输光一切从零开始。生活似乎剥夺了他的一切的时候,他其实是最富裕的。可是最富裕的时候,也不过是下一轮失去的开始。刚刚开始他失去的是金钱,是家产,后来他失去的确是亲人,是感情。


看《活着》,却不得不一次次看死去。在每个希望的背后,势必有更深的悲剧来临。都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命运大手压制了富贵一家人,使他怎么摆脱都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而最后,富贵的“活着”,借用最近风靡的电影《疯狂原始人》上的那句话——这个“活着”,也仅仅是没有死而已。??


《活着》如同偶然遇到一位不知名的沧桑老人,拉了一段悲怆动人的二胡,你边听边流着揪痛揪痛的心里不可抑制而流出的苍凉心泪,边陷入了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我感谢余华又写了《许三观卖血记》。文革,饥恶,性——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阐述形式?!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受着类似的苦,竟然也可以展现如此多种的生命之美。单纯善良的城市青年许三观,第一次听到乡下爷爷说,身体好都得去卖血,不卖血就是身体不好的说法。这点又让我笑了,找到了《黄金时代》中那种无可奈何的笑。你知道这不对,可是人人都如此,你只能承认是自己错了。


许三多靠卖血的钱娶了媳妇,并且一次次卖血让一家人渡过了难关。而他对待非亲生儿子许一乐的态度,又是此书的高潮。他为他一路卖血,三五天卖一次血。读到这儿,我非常害怕他像另外两个血友一样死去。可是最后没有,当他一下子老了,没有人要他的血的时候,他忽然无助的哭了,那么多的困难时刻,他从没有哭,他靠卖血一步步坚挺过来了,而当不能卖血也不用卖血的时候,他却哭的跟个孩子一样。“不能卖血了,以后要是再遇到什么难处可怎么办啊?”所幸他和老伴吵吵闹闹半辈子,自始至终都是有疼有热,让人感觉到风雨世界中的一份温暖。??


《许三观卖血记》如同战士的鼓声,让你听的激情振奋,去抵抗生活,随着鼓声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密集,战友越来越少,战斗还不知道是否胜利的心跳时刻,鼓忽然停了。然后你听到敲鼓人哭了,因为鼓破了。而他还不知道,战斗也已经胜利了。??


前三部中国小说都是一种乐器演奏的直指你内心深处某个柔软的地方去的音乐,听的时候你可能会思考。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场巨大的创新交响乐,总指挥明白自己将开创史无前例的新音乐境界,他会在指挥的间隙忽然毫无预兆的随兴跳下指挥台,跳起一段只有少数人能够看懂的舞蹈。这个舞蹈就是他的大片哲理性论断,因为这些主人公很多没有“心”,所以他不会让你感动,他似乎是在跟你辩论,而你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只能听他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分析,你不仅不能够一走了之,还要仰头做好学生状认真抓住每个重点。最后,你也没有了心,但似乎,你有了“灵魂”。你会感到一丝丝寂寞——特别想去抓住什么——那就是你体会到了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满本书里尽是些极端又奇怪的人,他们又有极端又奇怪的“嗜好”,因为他们有不同的过往而造就了可能南辕北辙的心理。他们有些人尽情的“背叛”并以此为乐。有些人视毫无意义的“滥交”为“非如此不可”的游戏。他们或而在背叛的尽头感到虚无,或而在浪荡的尽头找到了“真正的自由”。而那个自始至终都紧紧用“爱”去牵挂去担忧去烦恼的特蕾莎,最后发觉自己的“软弱的爱”却是比坚强的刀子还可怕的“利器”。那是否就意味着,生命即不能毫不付出丝毫没有敬畏和牵挂,又不能时时刻刻担忧害怕而过于沉重呢?这本难言难懂的小说中,有无数哲思等待我去参透,去用接下来的生命去体悟,希望自己找到那个能够承受的“恰好重量”。??


四部小说都是在某种变动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写人物的命运或“人性”。前三者和后者除了厚重度和表现手法不一样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部中国小说,人物的命运感更强,他们对周围人的看法更为在意,也受到了周遭的更多伤害。虽然有时候命运是身不由己,可是思路和决定也明显受影响了。而后者,虽然人物也一直受到警察的骚扰,可是其自始至终是我行我素的心态,似乎更多的是和自己的“人性”在做斗争。米兰昆德拉的“自我”在我看来代表了一种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我看书不多。看完这四篇就想要这样:少一些“在乎”,多一些“内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别人说什么一笑了之吧。



水吉:简书原创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