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与命运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读完这部书后立即想把它推荐给朋友,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就像是发现一处好玩地方的孩子,急切的在第一时间与伙伴分享。拿起笔却犹豫了,面对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担心自己任何的演绎都有损于它,因自己理解的肤浅和表述的拙劣让人对它产生轻视或误解。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你阅读的书。

寒假即将来临,这部近900页、80余万字的作品,足以陪你走过这个假期,让你的假期生活因为一部书的阅读而变得更加饱满。在洋溢喜庆的传统佳节,在迎来送往朋友聚会之余,窗外不时响起鞭炮,你挤出片刻闲暇,抱着这部书,跟随作者的文字,穿行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在枪林弹雨中检阅各种真实的人生际遇,穿越深邃的历史时空,思考生活与命运。

一不小心透露了本书的书名《生活与命运》(本想在本文最后揭秘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一位可以称为大师的作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喜欢的另一部作品《静静的顿河》的译者力冈翻译。

既然已经泄密,那就不妨多说两句。本书在西方享有盛誉,欧美书界称之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著名书评人梁文道说:“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向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 很少遇到像《生活与命运》这样的作品, 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 能回避的道德义务。”

“教育人生”一直以来倡导经典阅读,创办两年多来为朋友们介绍了不少的书。2017年开年,郑重向大家推荐这部《生活与命运》,可以肯定的说,这将是一次撼动灵魂的阅读体验。

这部书的公开出版有一段非常曲折经历,杨正在《手稿是烧不毁的》的一文中详述了本书的出版过程:

1960年,格罗斯曼完成书稿,朋友看过后说,小说决无出版的 可能。

1960年5月,格罗斯曼将稿交给《旗》杂志,并签订出版协议;

1961年1月5日,杂志拒绝出版,但并未收回预付款;

1961年2月14日,三名克格勃军官搜查了格罗斯曼的寓所,没收小说手稿;

1962年2月23日,格罗斯曼致信赫鲁晓夫索要手稿,信中写道 :

“我请求您还我的书以自由,我请求让编辑 ,而非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工来谈论我的手稿,来与我争论 ……我仍旧认为,我写的是真相,我是怀着对人的爱和信仰写作此书的。我请求给我的书以自由 。”

1964年9月14日,格罗斯曼病逝。

1974 年,朋友把另一部手稿拍成微缩胶卷,寄到国外;

1975年,法国《大陆》杂志刊登小说的部分章节,但没有造成广泛影响。

1980年,小说的首个俄文单行本在瑞士出版,引起轰动。 

1988年,苏联《十月》杂志在第一至四期全文刊登了这部小说。

很明显这是一部禁书,成书28年后才得以在本国出版,而作者已经去世24年。因何而禁,读了自然明白。我奇怪的是,抄没了书稿却对作者本人未采取任何措施。当年的苏联,因书获罪的岂止一人,格罗斯曼缘何如此幸运?

刘文飞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文中对作者格罗斯曼进行了详细介绍:

瓦西里 · 格罗斯曼,1905年出生在乌克兰,其父是化学工程师, 母亲是中学法语教师。父母离异后,他于1912年随母亲去瑞士 ,1914年返回基辅 , 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化学专业。

格罗斯曼自二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在 《 文学报 》 发表处女作《 在别尔季切夫城 》, 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人重视 , 后加入苏联作家协会 , 并在1935至 1937年连续出版三部中短篇小说集,成为知名作家 。

1941年 , 格罗斯曼应征入伍 , 任《 红星报 》战地记者。他经历了整个卫国战争,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亲历巷战 。他在战时写出大量报道、特写和小说,这些文字后以《战争岁月》 为题结集出版 。 

格罗斯曼还是第一批进入纳粹集中营的记者, 他1944年写出的 《 特雷布林卡地狱 》 首度把纳粹建立死亡集中营的骇人罪行公之于世 , 使 “ 大 屠杀 ” 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 格罗斯曼因此也被全世界犹太人视为以笔作为武器的民族英雄 。

1949年 ,格罗斯曼写出长篇小说 《 为了正义的事业 》,在其中体现出的个性化思考引起苏联官方不满 ,因此遭到批判。

格罗斯曼并未消沉和畏缩 , 他续写小说, 即后来的 《 生活与命运 》, 写了将 近十年 ,方才完工。

《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书。生活是每个人每天正在经历的一切,命运是什么?命运是一只手,把生活塑成它想要的或根本没有明确意向而随心所欲捏弄的样子。在命运塑造生活的过程中,在命运之手揉搓生活这个泥丸的时候,人就像是泥丸中的一粒沙子,被挤压、拉伸、变形,一会儿陷入泥丸的内部,在绝望中苦捱岁月,一会儿暴露在泥丸的表面,踩在同类的头顶上自鸣得意。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无奈常常让人怀疑自身的价值,不敢正视自身的力量,每一次挣扎似乎只能换来命运的无情的嘲弄,放弃自我任由生活或生存的摆弄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在这悲剧的宿命中一直有人在思考,如何让人成为人。在本书的第一部第一章的第一页,作者写下这么一段话: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各有各的特性。两个人不可能一模一样,两从蔷薇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强行消除生命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生命就会消失。

像是很随意的一句感慨奠定了本书的基调,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才注意到这句话。一个弱小的人,不可能与生活和命运对抗,但拥有对生命负责和选择的权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活和命运。

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血战钢锯岭》。主人公选择不带武器上战场,做一名医务兵,在以征服和杀戮为本义的战场做一名拯救生命的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让他必须上战场,而对信仰的坚守又不允许他拿起武器向任何人哪怕是敌人开枪。多么矛盾的一件事,居然在他身上不可思议的融合到一起。必须上战场,但绝不拿武器;必须参加战斗,但绝不杀人——简直无法想象、不可理喻。他的战友对他说:“我不能理解你的信仰,但我尊重你对信仰的执着。”他成为唯一的不带武器参加战斗却获得最高勋章的人。与其说这是信仰的胜利不如说是人性的胜利,人性的力量让不可一世的生活和命运无可奈何。

集中营、战俘营、毒气室、焚尸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无情的命运会把一个人毫无征兆的投放到这个极端的生活中,他无力反抗更无法逃脱。即便如此,人性的尊严也不会全军覆没,依然能看到希望,看到人性的光芒照亮点点星辉。女军医放弃生还的机会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起走进毒气室 ,小男孩在她的怀里停止了呼吸,那一刻,未婚的女军医感觉到自己做了母亲。

一位真正的母亲,得知自己即将遭到屠杀,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抱怨命运为何对她如此不公,也没有悲叹生活为何如此冷酷,她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传递的不是仇恨,是爱,是勇气,信的最后她告诉儿子:

好啦,最后……祝你永远幸福,跟你所爱的人、周围的人、比妈妈更亲近的人在一起,永远幸福,永别了!街上传来妇女的哭声、警察的呵骂声,可是我看着这一页页的书信,就觉得我被保护了,这苦难深重的可怕的世界奈何不了我了。……你要记住,在幸福的日子里、在苦难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把母爱杀死。我的好维佳……这就是妈妈给你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活下去,活下去,永远活下去……

看完这封信我哭了,不管生活和命运加之以我们什么,爱永远是杀不死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在生活和命运的重压之下,人性的扭曲是多么可怕。党卫军少校利斯和艾希曼是同乡,战前就认识。利斯毕业于柏林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艾希曼一直生活的很不起眼。战争为艾希曼创造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变成一个飞扬跋扈、冷酷无情的党卫军。在视察毒气室的时候,毒气室的建造者为他们安排一次别出心裁的小宴会。在毒气室中间放一张小桌子,摆上酒和菜。多么令人震惊,在夺去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毒气室里,他们举杯“祝咱们为党国效劳取得更大胜利”!此时此刻,人性何在!

利斯目送这个自己曾看不起的同乡乘车远去的时候,“他觉得艾希曼忽然使他隐隐产生一种又害怕又羡慕的感觉”,过去使他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德国人的领袖希特勒。他害怕什么我们都知道,冷酷无情不仅让对手害怕,即便是自己人也胆战心惊,但是,他又羡慕什么呢?面对恶,特别是当作恶能够让人强大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恶及作恶产生羡慕呢?

监督队是监督毒气室、毒药仓库和火化炉工作的。他们监督士兵放毒气,眼睁睁的看着犹太人面部抽搐直至死亡,然后监督医生从死尸的口中敲下金牙。但凡有一点恻隐之心,谁会喜欢这份工作?监督队队长卡里特卢夫特很喜欢这份工作。本来他的一生注定要在乡下父母又舒适又安静的房子里度过,但命运把一个农村小伙子变成了士兵,最后在杀人营里担任监督队队长。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国和终极审判,“他会为自己的灵魂辩护,会理直气壮的对审判官说,是命运把他推上刽子手的道路”。作者承认这种力量,但他提出还有一种力量能够与之抗衡。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放弃这种力量呢,不仅屈服于恶,而且甘愿做恶的帮凶?作者说:

这种可怕的力量用宣传、饥饿、孤苦、集中营、死的威胁、落魄和屈辱把人的意志束缚住。但是,一个人在贫困、饥饿、集中营和死亡的威胁下走的每一步,在受制约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不受约束的意志。在这位监督队长走过的道路上,从乡村到战壕,从党外的平民到自觉的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到处都有他的意志的痕迹。命运带着人走什么路,一个人跟着走,是因为他愿意;他也可以不愿意。命运领着一个人,这个人会成为毁灭性力量的工具,但是他可以从中捞到便宜,而不是吃亏。他知道这一点,于是他便去捞便宜;可怕的命运和人有不同的目的,但是二者走的道路是一条。

这直抵灵魂的文字让每一个企图为自己辩护的人无处可逃,终极审判并非来自天国,而是来自灵魂:

“在可怕的世界上,罪人是有的!我就有罪!”

整部作品,在生活与命运的思索中不断展现善与恶的冲突和较量。作者是个冷峻的现实主义者,他没有盲目的乐观,也没有消极的悲观,善与恶是永恒的对峙又是永恒的交织,有人以善的名义作恶,还有人在作恶中善心发现,所以他在书中写道:哪里有善的曙光升起——这种善是永恒的.并且永远不会被恶所战胜,当然那种恶本身也是永恒的,也永远胜不过善——哪里就会流血,就会有大批儿童和老人死于非命。不但是人,就连上帝也无法消除现实的恶。

正因为作者抱以这样一种善恶观,所以他能透过战场的硝烟,敏锐的捕捉到交错在一起的善恶,让人不得不对善与恶这对水火不容的兄弟重新思考。

奄奄一息的苏军战俘被德国军人放在村口,因而得到生还的机会,这是善心的发现吗?好心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他,并精心照顾,而她的丈夫竟然死于他所支持并参与的集体化运动。善心为什么没有得到善报?

德国战俘走出掩体,一个苏联女人跑上前去,所有的人都以为她要殴打战俘,但她却把一块面包递给一个年轻的战俘。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善吗?

一个苏军战士与一个德军战士躲避炮火,跳进同一个弹坑,两个人手拉手以抗拒内心的恐惧。硝烟散尽他们看清彼此的身份后匆匆离开,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他们都不担心对方从背后向自己开枪,但都担心被自己的战友发现。对敌人的信任和对战友的恐惧,是善还是恶?

德军军官与苏联女子,他们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在被围困期间,居然产生爱情。这是善之花。还是恶之果?他是一名侵略者,“他第一次不是从别人的话里,而是凭自己的心灵懂得了爱情。……他爱上了她。国家筑起的高墙、民族仇恨、重炮的弹幕射击都算不了什么,都抵不过爱情的力量。他感谢命运,是命运让他在死亡的前夕懂得了这一点”。在侵略者的面前,“她看着他的绝望神情,感觉到她和这个人的关系正在变为感情,这感情的强烈与深厚使她十分吃惊。这是她在他的声音中听出来,在他的狂吻中感觉出来,在他的眼睛里看出来的”。

所有这一切都已经超越了人们通常对善与恶的定义,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智者、领袖对善与恶界定,所以作者说:人类历史不是善极力战胜恶的搏斗,人类历史是巨大的恶极力要碾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但是,如果人性就是现在仍然没有被摧毁殆尽的话,那么,恶已经不可能取得胜利了。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生活与命运》中爱情不是主角,但同样给人以思索。战斗机飞行员的爱情是甜蜜的,但以悲剧结局,他战死沙场的时候妻子把一个新生命带到人间;坦克军军长的爱情是挚烈的,历经曲折但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物理学家的爱情是纠结的,这是一段婚外情。因为这段感情的存在他的生活充满虚假,他痛恨这种虚假,“觉得应该抛开他无权享受的爱情”。但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个劲儿地劝他:“这种虚假并不是那么可怕,对谁都没有什么害处。痛苦比虚假可怕得多呢。”

罗格斯曼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和一架精密的显微镜,把强权之下人的心理情感剖析的细致入微。强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维克托是一名物理学家、通讯院士,崇尚自由主义思想,在权力面前他的感受是这样的: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他压住。他感觉到它的威慑的重量,它强迫他按它的意图去想,强迫他按照它的意思写。它就在他身体内部,强迫他的心收缩,溶解他的决心。当权者的一句话就让维克托“这位做出了不起的科学发现的人,这位又傲慢又骄矜、又清高又尖刻的教授、博士和著名学者,顿时消失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驼背、窄肩、鬈发、鹰钩鼻子的男子……好像等着挨耳光似的,望着穿乌克兰绣花衬衫的人,等待着”。

不仅如此,还有另一种力量似乎也是人所不能抗拒的,它因权力而来,却表现为另一种形式:“人是多么奇怪、多么令人吃惊的造物呀!他有力量去死,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拒绝甜饼和冰糖。如果有一只手抚摩你的头,拍你的肩膀,那手就成了无敌的手,你再也无力把它推开。”

是外部的力量还是内部的力量,是权力的压迫还是欲望的诱惑,是肉体的折磨还是灵魂的扭曲,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屈服于权力,甘愿把自由和尊严出让?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他把这个问题留给每一个读者。

“一个生命的灵魂保持其独特性,便是自由。宇宙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人的力量的基础,但是只有当一个人作为一个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无人可以摹仿的世界而存在时,人生才是幸福,才是自由,才是最高的目的。”这段话足以让每个读者掩卷深思,在生活和命运的无奈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最高目的是什么?

格罗斯曼的文笔特别美,深沉的略带哀伤的情感融化在诗一样的语言,给读者带来沉郁的美的享受。特别是他对于雪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几次写到雪,成为一个典型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思索。

天快亮时下了一场雪, ……这是俄罗斯在思念他们,将母亲的头巾仍在他们苍白而痛楚的脚下,染白了屋棚顶,远远看去,一座座棚屋很像家乡的房屋,呈现出一派乡村气象。

死去的飞行员在积雪覆盖的小丘上躺了一夜。寒风凛冽,星光灿烂。黎明时小丘变成了粉红色,飞行员躺在粉红色的小丘上。后来吹起贴地的搅雪风,尸体渐渐的被雪埋住。

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在他的肩膀上,似乎是—片一片的寂静落在安静的伏尔加河上,落向死寂的城市,……这不是雪,这是时间,柔软而洁白的时间,落向人类争夺城市的战场,一层一层地往上铺,于是今天渐渐变成过去,而且在慢慢闪动的毛茸茸的雪中没有未来。

积雪还没有化尽,变成了淡蓝色。雪成为大块的、毛边的结晶体,呈现出湖水般的淡蓝色。在小丘的阳坡上,积雪在融化,化雪水在路边水沟里哗哗响着。雪的亮光、水的亮光、覆盖着薄冰的水洼的亮光照得人眼花缭乱。

格罗斯曼揣摩人物心理的功力可谓是登峰造极,通过他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丰满立体,人性的另一面展现出来。战败在即,他笔下的希特勒是这样的:

他一向就有一些很普通的想法和嗜好。但是等他变得伟大和具有无限权力之后,这一切就引起人们的赞赏和敬佩。他代表着德意志民族精神。但是新德国及其武装力量的威力一旦开始动摇,他的英明就会减弱,他的天才就会消失……他之所以产生难以忍受的烦恼,是因为他又感到他和大家平等了。

最后,我以本书的译者力冈在《译者序》中一段话结束本文:亲爱的读者,读读这部作品吧!它使人清醒,使人觉悟,使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人,使人知道怎样做一个人!

 

 [关于读书] 

做个有趣的人,读本有趣的书.

说三道四话读书

书友杂谈

阅读的乐趣

读书的妙处

宁鸣而死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