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记

 阿年282 2021-07-17

自学生时代以来,我再没读过苏联小说。刚刚捧起《生存与命运》这本厚重的书时,又差点儿被俄国人复杂的名字搞晕...全名、姓、小名、爱称等等。昔日的痛苦感又记忆犹新。

天哪!这段讲的还是同一个人吗?!

但读至近1/3时,就彻底放不下了。我已完全沉浸在格罗斯曼编织的世界中。

本书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以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的命运为主线展开,通过描写战争前后方、纳粹集中营,苏劳改营、审讯室等场景,比较全面地展现了1942-1943年苏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描写也没有戏剧化的生动感。但是,配合时不时出现的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讲出的大段议论,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疏离才是最适合的表达。

格罗斯曼是善良敏感的,而且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对战争,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回首往事时,总是通过悭吝的筛子筛选伟大事件的凝块,筛去士兵的痛苦、慌乱与忧愁...”他的母亲是犹太人,许是对母亲报有遗憾,书中的核物理学家斯特拉姆收到的犹太血统的母亲临终时写的信,感人至深。母亲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收到儿子的回信,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最后几天的生活,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格罗斯曼是犀利的。他对于斯大林时代的苏政体进行了思考和批评。书中最直接大胆的部分是借由纳粹党卫军头目对在劳改营的老布尔什维克莫斯托夫斯科伊说出的“我们的政体实质是一样的”。他认为斯大林通过农村集体化、工业化,1973年这些事件,将无产阶级革命的内涵换掉了,“那些身披革命外衣的人,说着革命的语言,重复着革命的姿态,却长着另一个大脑,另一幅心肝,另一种眼睛。”

书中斯特拉姆的遭遇是最戏剧化的部分。他因具有犹太血统,以及不赞成将爱因斯坦作为唯心主义者进行批判,受到了排挤,取得突破的论文无人理睬,生活配给也受到影响。然而接到斯大林的电话后,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无视他的领导、针对他的同事竟变得可亲可爱,那么自然地...

格罗斯曼对苏政体的批评虽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这种表达是可贵的,尤其在当时的环境。

自省是为了自身修养的提高,国亦应如此。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方至贤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