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人”的生活?

 Daweb_YN 2022-09-01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人”的生活?

人在生与死之间有大恐惧,面对厄运与不公时,孟子说:舍身取义;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并非非生即死,也不一定要以死明志。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一般:在这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创造生活可困难得多。

人们面对的,往往是如何“妥协着生”,甚至在苦难和厄运之下,如何最大程度活的像一个“人”,创造自己的生活,并尽量帮到他人…

为此,推荐一部从厄运、苦难、不公中寻找生活意义的“答案之书”——瓦西里·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

这是一部“生不逢时”的作品,60年代,苏斯主管意识形态一把手苏联洛夫(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反复说:“这本书,两三百年都休想出版!”

直到作家去世,也没有看到自己这部小说的面世。在被“逮捕”抄没二十年后,这本书被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才得以出版,并引起巨大轰动。而在苏联境内,这部小说直到苏联解体前夕的1988年才被发表出来。

然而在今天,这本书又是一部“生逢其时”的作品。

作者不仅再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全景,同时也用文学手法把20世纪许多残酷史实一一记录在案。

比如苏联的集体化运动、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1937—1938年间的大清洗、德国的死亡集中营等等,从而使《生活与命运》成为一部记录20世纪俄罗斯民族苦难、乃至整个人类苦难的艺术史诗。

格罗斯曼在作品中注入关于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罪与罚、个人与历史等永恒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指向了关乎所有人人生的终极问题:在面临厄运的时候如何保持住人自由的生活。

图片

作者在书中说道:“一个生命的灵魂保持其独立性,便是自由。”

本书所呈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俄罗斯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格罗斯曼的所有想象和思考,在当下的世界,无疑仍具有重大的镜鉴现实之意义。

梁文道说:“这本书简直是苏联的百科全书,你读了这本书,就能读懂苏联是怎么一回事。另一方面,它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整体把握,还是对人性、对历史、对政治的哲学反思,时不时放入这些议论,好像一下子抽离了故事线,但放在整本书里,天衣无缝。这本书是我做读书节目这十多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部书。”

本书由翻译大家力冈先生译著,一生曾译过700万字的俄罗斯文学,行文最从容得体,读来欲罢不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