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者”冯骥才

 dsalkjhgf 2016-04-28

  杨婷婷

  70年代那拨伤痕文学派的作家好像没几个还在坚持写作,除了王安忆还偶有新作面试引起大家的关注,剩下的几个有名的人刘心武在专心讲他的红楼,张贤亮守在他的大西北安心赚影视圈的钱,冯骥才已经成了专业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社会工作者。最近一次冯骥才出现在媒体面前,是和冯绍峰与倪妮一起,接受万宝龙两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赞助人大奖颁奖,在颁奖典礼上,冯骥才把万宝龙捐的15000欧元奖金直接转赠给了摄影家郑云峰。

  万宝龙颁这个奖给他,是认可他在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自从冯骥才开始这项工作以来,他已经跑遍数百个中国民间村落,还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艺基金会,希望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抢救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颁奖典礼现场陈列了冯骥才通过几年收录的民间年画的不同类别。冯骥才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中心,里面存录了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即使有这些成绩,冯骥才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想保护的东西最后都消亡了”,冯骥才说到这个很惆怅。一开始,是天津有家媒体记者对他说,你闹什么保护什么就被破坏得更快,冯骥才当时感到不服气,这些年过去,他也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在他的家乡天津,他致力于保护天津的老街,“天津的老城非常漂亮,比如估衣街,其实不输给巴黎。大的铁罩和铁花非常的华美。我玩了命想保护这些街,但现在基本上都消失了,估衣街最后一个房子也被企业拿走了。”

  说到这里,冯骥才反问记者,“你说我做哪件事成功了?”他反思过为什么所有的事都会失败,觉得归根结底是在我们这个国度没有人珍视这些传统文化,而知识分子作为单独的个体力量又太单薄。“我曾经在一个村子里看到村民在粮食丰收后唱起歌跳起舞,既单纯又美好。但是没有人觉得这是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只有把文化拿来赚钱才叫正事。剩下的人们可能把文化拿来玩一玩,玩开心了,就走了。每年我都要去一次欧洲,每次看到那边的人那么珍视他们的一些手工遗产,我特别自卑,我们真是太不把文化当回事儿了。”

  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统民间文化一点点消失?冯骥才觉得这事儿还得交给官员,虽然他觉得,“权力是不会穿越时代的,只有思想才能一代又一代影响人类。”但是在中国,只有官员说话才最管事儿,“我的话听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很弱势。人们可以听我的话,但更有可能不理我。”而长官意志则不同,如果有领导说历史建筑不能拆,冯骥才相信绝没有人敢去做这件事。虽然这样做会让一个地方长官名垂青史,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领导目前还没有出现。”

  但冯骥才还是学会了借力打力,在早些年因为《文革十年》这本书遭到短暂的封锁之后,冯骥才如今与政府部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他喜欢用国家或政府这样词汇,在提到近些年在他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时,他用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近些年的进步,“第一,国家有了立法;第二,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已经把一部分最好的历史财富认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正式以法定的方式确认;第三,传承人确定后,无论是集体传承还是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继承,传承的时候国家都给一定的资助,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每年国家要拨1万块钱,集体传承国家要给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地区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四,全民文化遗产意识有了,这是很不容易的,文化遗产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的公共属性,它不属于个人。”

  听上去,似乎国家的承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途径。冯骥才举了日本一个工匠的例子,这个工匠做的所有工艺品都有模型,资料以及照片,所有的作品都被行业内的专家记录下了具体数据,建立了独有的数据库。但在中国湖南隆回,当地人绣花的花片非常精美,只有家里的女人结婚时才拿出来穿,平时都放在箱子里,叫做女儿箱。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文化含义丰富的绣片却被改成非常简单的图案,比如天狗的图案就被改成了一只狗和轮廓,旁边还用简体汉字标注出狗,“它本来具有的文化含义完全变了,现在完全就是为了旅游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急速进行的城镇化改造中,中国传统的村落正在大面积消失。“国家级目前的非遗是1219项,省市一级的非遗是8500项,而2010年,中国每年就会大约9万个村落肖失。一旦这些村落瓦解所登记在案的非遗都将面临消失。这个问题谁来考虑?当然首先是政府,只有他们才有公权力。在我们国家没有村落史,国家应该牵头做一下这些调查。如今国家已经在做这些事,我们刚刚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心,给政府提供传统村落保护的标准。我们还准备跟政府合作,在全国能做出几个范例,传统村落保护的范例。”

  冯骥才很反对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商业力量的介入,他认为,既然是文化那就应该有文化的尊严。“商人肯定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这些传统文化某一部分不符合商业价值,那它一定会被改变,其次,商业力量介入非物质文化的动机也值得探究,如果只是为了猎奇与新鲜,帮助企业自身扩大知名度,那样的帮助也没什么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