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成长故事 二、 幸福坚守:在教学一线成长 1982年的夏天,我到衡水中学报到,随着档案关系、派遣证等材料的顺利交接,伴着领导、同事们的热烈欢迎,我知道自己正式成为了衡水中学的一员,前面等待我的一切故事将不仅仅是新鲜、丰富,更多的是磨练和考验。 (一)一切始于课堂教学 进入衡水中学后,我做了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师。在别人眼里,我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再加上四年民办教师经历和本科毕业身份(在当时含金量很高),所以显得朝气蓬勃,非常自信,令人羡慕。面对来自同事的称赞,我感到很高兴,但并没有自满。我明白,正是因为年轻所以经验不足;正是因为有民办教师经历,所以我更能感觉到教课的不易;正是因为本科毕业,所以肩上担负的责任也就更重。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这是亘古未变的道理,所以一切都要从课堂开始。 为了上好课,我紧紧抓牢了听课和备课两个环节。一是听课。在上每一节新授课前,我都会争取把老教师们的课听一遍,像徐跃池、刘恩国、孙忠胜等老教师的课堂,我基本一节都不落下。为了听课,每学期开始前,我都会到教导处把自己的课调到那些老教师的后面。要做一流的老师,先做一流的学生。我听课时,会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去听,有疑问时甚至会主动举手提问讲课的老师。同时,在听课的时候,除了听讲课老师组织教学、辅导学生、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等之外,我还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力求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课堂效果。听课绝对是一门艺术,也是老师的必修课,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衡中所实行的听评“四课”制度——点课、邀请课、宴请课和网络课,就是让听课的老师真正充当一次学生,讲课老师一定要提问同组听课老师,这项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备课。当时备课的资料很匮乏,一本教材基本就是老师的全部资料,所以学校图书馆就成了老师们的好去处。那时衡中图书馆远远赶不上现在的规模,图书有限,资料很紧缺,所以一些“热门”的书非常受欢迎。平时,时间紧,而且借阅的老师很多,所以我经常选在周末去图书馆,基本上一泡就是一天,各种摘抄笔记不计其数,唯恐摘不完、记不全。只有老师“沉”在备课中,学生才会“浸”在课堂中,听起来津津有味。因为经历了早先备课的不易和资料的匮乏,所以我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一直高度重视。就拿教师用书来说,现在学校每年都会拨付30余万元专款购买图书、报刊、杂志等,使图书资源年年更新,而且采购时,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科组老师共同参与,严格把好质量关。另外,1998年在河北省率先引入校园网络,2000年全部实现互联网办公,在图书馆还建成了以光纤做主干的图书馆网络,建起了多达3400GB的学科资源库,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存放,并在网页上进行了链接,老师们检索使用十分方便。 听课和备课对促进年轻老师的成长很重要,但听课不代表“邯郸学步”,备课也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因此,虽然“不听不讲”“不备不讲”是我一直奉行的信条,但是在上课时,我不会拿教案,甚至有时也不拿教材,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已把教材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不愿意被教材所束缚和禁锢,从而给自己和学生更多的交流空间。所以,我认为听课、备课归根结底还得要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课上好。凭着对教学的无限热爱和刻苦钻研,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考试,班级平均分都遥遥领先,甚至一些特级教师所带的班都经常排在自己后面。那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县教研室,举办的各种比赛都很少,但是,只要有比赛我就参加,而且每次比赛我都会拿到不错的成绩,连续多次获得衡水地区先进教师的称号。记得1986年的一次比赛,组委会还给获奖者每人发了一个石英小闹钟,直到现在还在我的床头滴嗒滴嗒地走着。现在看来,这个小闹钟已不仅仅是比赛的一个奖励,更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份记忆,是自己探索教育教学之路的一个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