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斗,当真是扶不起的吗?

 yagi1 2016-04-28

从历史看二代接班

众人眼中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比孔明更有「领导力」

在现代职场中,第二代接班人通常问题多多,最常遇到的情况是,接班人在驭下时没有老董来的有魄力,在重要决策上又没有主见,更令人诟病的是,有时还会任意改变公司经营的方针。但奇怪的是,无论局势怎么改变,公司彷彿都还能维持个不胜不负的局面,很多人都认为是老董和老臣奠定的基础,但没有包袱的新进员工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似曾相识?没错,三国时代有个人活脱脱就是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蜀汉后主刘禅。说起众人对他的观感,十个大概有八个认为他不成材,除了《三国演义》中所塑造「扶不起的阿斗」形象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他导致蜀汉亡国。

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清楚记述了他面对亡国的态度:刘禅出降后,封为安乐公,移居到洛阳,某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却故意命人表演蜀地歌舞,当时蜀汉旧臣听了纷纷掩面痛哭,惟独刘禅怡然自得,司马昭看了好奇的问他说:「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对他放心,后来这也成为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然而,我们进一步分析刘备病逝之后的国势,却跟我们印象中「扶不起的阿斗」大相迳庭,原因是刘禅在位共41年,是三国君主中在位最久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主事长达30年,如果单靠刘备与诸葛亮的余荫,蜀汉国祚万不能延续这么久,这不禁让我们诧异:莫非,这扶不起的阿斗,比孔明更孔明?

从几件事里,可以看出刘禅高明的一面。在《魏略》中记载:诸葛亮死后15年,曹魏右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因惧怕司马氏势盛遭诛,叛逃到蜀汉,当时后主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但这份感动里却有个疙瘩,原来他的父亲夏侯渊当初是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也就是说,两人间接有杀父之仇。

史书上没有说夏侯霸是否介意此事,但我认为他既然选择投奔蜀汉,应该形同放弃追究了,但这并不代表刘禅忘却此事,刘禅在接见夏侯霸时,特别对他说:「你父亲之所以会遇害,实在不是我先人所为。」这是把罪过全推到已死的黄忠身上,随后又指着自己儿子说:「我儿子还是你的外甥呢!」(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之妻子正是夏侯渊的堂妹。)

倘若刘禅真的愚笨,不会运用这么曲折的姻亲拉拢彼此关系;如果这些利害关系是旁人所教,刘禅不会运用的这么不着痕迹,所以后来夏侯霸死心塌地跟在刘禅身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个领导者在接纳对手的人才时,施恩不难,要能不着痕迹的抹去心中的芥蒂,才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刘禅高明的地方是,在接见夏侯霸时把儿子带在身边。在三国时代,多的是尔虞我诈的诈降与反叛,要知道夏侯霸也有可能是奉命诈降蜀汉,要是一般的君王,肯定会多所防备,但刘禅偏偏在最不适宜的场合中,把儿子带在身边,因为他深深明白,要让夏侯霸完全放下戒心,只有展现十足的诚意,如此看来,刘禅不仅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昏庸无能,甚至还深谙招抚人才之道。

同样的高明,还表现在他与诸葛亮的互动上。刘备逝世后,政事无论大小,全都交由诸葛亮决定,但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一切举措都认同吗?那倒也未必,象是他曾对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意思是「相父你南征非常的艰苦,好不容易才回来,蓆子都还没坐热,又要北伐,恐怕太过劳心劳力了。」这话明着是安慰诸葛亮的辛劳,实则是迂回表示自己对北伐的不认同。

因为照常理忖度,刘禅如果认同北伐是蜀汉第一要务,只会叮咛诸葛亮忙碌不忘休息,何必来句「恐劳神思」呢?这一如上司面对出货的压力,不是叫你熬夜也要抽时间休息,反而是叫你放弃工作不要熬夜,天下焉有是理?聪明如诸葛亮,虽然听出刘禅的意思,但他还是当作不知道,表面谢过刘禅的关心,实则一意孤行,上《出师表》坚持北伐。而此时的刘禅,并未真的与诸葛亮翻脸,反而是让他放手去做,直到诸葛亮死,才停止这种空耗国力的北伐。于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刘禅身为领导者,试图消解与智囊团对立所作的努力;同时也以信任智囊团展现和谐,来凝聚上下的向心力。

那我们要回过头问,这么一个高明的君主,为什么会回答出「乐不思蜀」的蠢话呢?原来,刘禅从小看多了争权夺利,刘备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但始终面对一个烫手山芋,那就是来自不同势力的派系斗争。勇冠三军的赵云,为何始终只能当个杂牌的翊军将军,就是因为被其他名将排挤,无法累积战功。;刘备死时,他托孤的对象除了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有能力却个性孤傲的李严,为什么?因为李严是旧刘表派势力的代表。诸葛亮也清楚这种权力斗争,但他选择的方法是「算无遗策」,也就是全盘掌控派系斗争,因此他最终把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撤职。

但刘禅却不想这么做,他自小看多了权力斗争的风起云涌,深深明白,父亲一生最大的努力不是如何与三国豪杰争雄,而是如何弭平台面下的暗涛汹涌,因此他继位之初,选择放手让诸葛亮拼搏,等诸葛亮死后,才以保全蜀汉为要务,停止北伐;而在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质疑时,他表现出一副昏庸无能的样子,以此韬光养晦等待机会。

因为他知道,如果司马昭察觉自己始终挂念蜀汉存亡,必然会斩草除根。他之所以回答「乐不思蜀」,不仅不无能,反而还展现了绝佳的智慧,除了松懈司马昭的戒心之外,还能伺机而动,因为谁也不知道时机什么时候会到来,只要能保有用之身,就有机会翻身,这原本就是他父亲刘备在面对群雄竞逐时常用的方法,而刘禅只是用的更彻底而已。由此看来,他韬光养晦的功夫,是不是远胜于诸葛亮的算无遗策?

因此,在面对第二代接班人的决策时,不妨多想想看似无能指挥的背后,是否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考量?如果看不出,不妨可以从经营的成果来看,只要不如预期中下滑,那就代表接班人韬光养晦的智慧,一定比你料想的要高明许多。

2016/4/27作者补记:

一、关于赵云未能名列五虎将的意思,是指他所得将军名号,未能与关马张黄的前、左、右、后将军并列,因此原文应改为「勇冠三军的赵云,为何始终只能当个杂牌的翊军将军?就是因为被其他名将排挤,无法累积战功。」不过,由于蜀国史料不全,按照蜀汉官制是否真的不受重用,也有争议。

二、李严是刘璋旧部无疑,只是他与刘璋旧部的益州派并不完全契合,所以也有人将他归为「蜀派」,我则视为是刘表旧部的延伸,不过这部分存有争议。

三、原作「...诸葛亮最终把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杀掉」,经查证,李严最终是被诸葛亮撤职,并非被杀,今更正。

作者:陈启鹏

知名历史作家,台湾《商业周刊》及《幼狮文艺》专栏作家,全国社会科补教首席名师,曾多次获邀担任大考社会科解题分析老师,亦为媒体专访名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