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 | 农村教育别盲目跟着城市跑,丢了乡土味!

 Purefact 2016-04-28


话题

早在1926年,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

这段论述时隔近百年,仍然振聋发聩、让人警醒。

农村教育如果跟着城市跑,永远也跑不赢。”近日,乡土味渐渐淡了的农村教育又一次引发人们热议,不少专家和乡村教师表示,城乡教育同质化使得农村学校难以与当地农村社区相融合,所教授的内容和所要求的教学条件都脱离农村教育现实,没有为普通的农村学生设计好人生出路,致使他们很难有办法走出乡村。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对以农耕为主体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农村中小学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也受到了影响——生源萎缩,教学质量下降,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面对城乡教育失衡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但即便如此,城乡教育的差距,特别是学校教育质量与内涵管理的差距依然存在。要打破这一窘境,必须破除城乡教育同质化发展的错误倾向。而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潜在优势,着力办好具有农村特色的优质教育,不失为破解农村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农村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乡土资源,而这恰恰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教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乡村学校置于绿水青山之间,学生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田野的芬芳,探访自然的奥秘,感受乡土的气息。这样的生活环境,为学校设置各类课程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切、最生动的素材。

农村学校要正视城乡差距,通过扬长避短实现自身长足发展。一方面,依托乡土资源,实现乡土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乡土文化中感受传统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魅力,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这种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融入是城市学校难以企及的,是农村教育的优势所在。

早在1926年,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这段论述时隔近百年,仍然振聋发聩、让人警醒。时过境迁,如今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并不一定非要回到乡村。但是通过农村教育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情感,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让农村孩子不至于与城市孩子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差距,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农村教育不是让农夫子弟变书呆子,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导向,也是素质教育的理性诉求。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诸如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动物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等,他通过一系列小型劳动集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丰富的智力生活,尽可能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和爱好,为每一个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这种教育在今天看来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充足条件与先天优势的乡村能够开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

农村教育需要突围,突围的方式不是远离农村,而是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乡土,充分依托乡土资源,积极地尝试与探索。让学生享受到乡土资源带来的红利,获得充足的发展,这才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